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实践论》精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

《实践论》精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

时间:2024-05-25 06:07:33 作者:
摘要:伟人的《实践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伟人思想的一个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

伟人的《实践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伟人思想的一个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伟人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科学总结。

《实践论》特别指出辩证唯物论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即阶级性与实践性,表明了辩证唯物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它首先说明实践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的基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属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的人,是属于特定社会的特定阶级的人,而人的实践也是社会的,主要的基本的实践是生产和阶级斗争。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知识),对于阶级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都是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得到的。伟人在另一个地方这样指出过:“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精神,贯串于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斗争的领域,因而,关于经济政治及文化领域的知识,“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历史,适应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在近代大工业发达而无产阶级展开阶级斗争的时代才形成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锻炼起来的,所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它的真理性,首先由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了。

列宁说过:“认识……认为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着的东西就是不以主观意见(设想)为转移的现存的现实。(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人的意志、人的实践,本身之所以会妨碍自己目的的达成……就是因为意志把自己和认识分隔开来,并且不承认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是客观真理)。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伟人的《实践论》,正是发展了列宁的这一论点,在《实践论》中首先指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就是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从伟人这样的结论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的认识,是从实践发生而又复归于实践,认识必定不能离开实践,实践又必然地渗透于认识当中。

无产阶级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是和无产阶级分不开的。马克思说得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所以,这一哲学是当作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精神武器,在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由马克思所创造所锻炼出来的,它为着无产阶级,并专属于无产阶级。它是一种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阶级性的科学。倘若有人把辩证唯物论单纯地当成一门书本上的学问,那便是根本不懂得无产阶级哲学的物质基础,因而也就永远不会明白辩证唯物论是战斗的唯物论;同样,倘若有人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单是主观地企图盗用无产阶级的武器,那也就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一九四七年,在解放战争期中,伟人在中共中央会议上发表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里,在指出人民解放军所以打败蒋匪帮的主要方法之后,接着说:“蒋介石匪帮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在华军事人员,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伟人的这样的论述,正是论证着无产阶级的军略思想有着高度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其他阶级是不能盗用的。

《实践论》正是这样的军略思想的哲学基础,因而《实践论》也就必然是无产阶级的实践的哲学。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