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篇: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教学素养) 陈新忠等 | 核心素养下的语言知识教学
作者简介
陈新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徐卓,副教授,吉林省高中英语教研员,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王卫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
侯敏华,高级教师,北京市十一学校英语学科主任。
田民,特级教师,河北省唐山市教研室高中英语教研员。
沈伟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英语特级教师。
葛炳芳,英语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
张春青,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博士,副教授。
■编者按:《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第40期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下的语言知识教学”,主要围绕语言知识的概念以及教学展开,其中重点讨论了语言知识学习的途径,语言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语言知识教学的误区,不同语言知识的内涵以及如何在语篇中进行教学,语言知识的测试和复习。很多老师还分享了他们的语篇教学案例。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主持人/ 陈新忠
参与讨论嘉宾 /徐卓 王卫华 侯敏华 田民 沈伟刚 葛炳芳 张春青
语言知识与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陈新忠:有老师说新修订的课标核心素养中没有语言知识了,那么语言知识去哪儿了呢?语言知识跟素养,语言技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田民:技能是语言能力的具体化。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起点和基础,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也是最具英语学科本质的价值所在。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根本和核心,或者说,没有语言知识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
徐卓:“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是必要条件,素养(能力+品格)是目标。如何利用学习者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等感知和获取新知识,如何创设高质量的运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习者积极主动运用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进而形成优秀品格是英语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
田民:语言知识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运用性知识。结构性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篇组织、文体)等方面知识;运用性知识包括语篇建构知识、语用知识、策略性知识等(吴一安)。从学习的认知角度看,第一种可以称为陈述性知识(what),第二种可以称为程序性知识(how)。程序性知识与我们常用的“技能知识”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基本一致。仅仅学好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要求学习者既要具备基础的语言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
王卫华: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看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真正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在牢牢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之上的。语言知识缺一不可,否则语言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通过语言操练,在情境中加以实际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英语作为实践课,语言知识教学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看的有效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仅仅是掌握这门语言的一个条件,还未达到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内围,即核心。
陈新忠:田老师,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根本和核心,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一下。有老师说,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啊,为什么根本和核心不是运用呢?
田民:没有语言知识,运用从何谈起呢?Bialystok 指出:语言学习者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语言体系的使用就越灵活,体系本身就越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
侯敏华:田老师说了两次知识的结构性特点,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对于有结构特点的东西,我觉得教学过程还是很重要的。包括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我觉得也是可以训练思维和素养的。
葛炳芳:今天讨论的话题,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英语学科作为学科,指向文化品格的形成没错,但这个素养,是通过英语的媒介去完成的,以课堂为单位的学科教学实践,自然指向语言学习,只是我们应当倡导基于内容的语言学习——通过用语言去认知或表达内容进而获得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
田民:不挖掘结构,就构不成体系,形不成系统;零碎的知识,可能会使技能发展和能力形成成为空话。
侯敏华:是的,目前在一线教学中知识的碎片化传授还是有的,不容易形成体系与结构。
葛炳芳:今天的老师需要达成这样的共识: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拷问这样一个问题:所学/教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意义,如何表达,表达得如何。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语境吧。
陈新忠:这就是一种结构化吧?
侯敏华:在形成结构与体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层层加深,这本身就是素养的培养,所以不能忽略知识和结构。
徐卓:结构化应在感知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而成,是中观的东西,之后应继续走向具体语言。
田民:语言知识,或者技能,可不可以说,从具体的语境中来,概括、抽象,再到具体语境中去运用。
侯敏华:如果这个素养也包含思维的话,那么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就都变得重要了。
葛炳芳:田民老师提到的概括抽象很重要,只要时机成熟。
陈新忠:这个时机能更具体说一下吗?
葛炳芳:时机,更多是课堂上生成性的,理论上说,就是一定的输入、内化、输出的平衡。
陈新忠: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输入,这个抽象和概括很难进行。
徐卓:时机就是学生ready了。
侯敏华:我来分享一个具体的做法,我在课堂上特别喜欢做comparison and contrast,我觉得这个算是内化的好工具,也是思维训练的好的做法,大家认为这个路子对的吗?
田民:使用语言,锻炼思维,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是很管用的,但得看文本、主题和情境是否适用。
沈伟刚: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很有意义。
葛炳芳:教学中,可以是有足够输入后的概括抽象(归纳为主),也可以是感知后的规则指导更多的初步应用(演绎为主)。现阶段似乎更多地信奉归纳法(这绝对不是对与错的二元问题)。
不同语言知识的内涵以及教学
徐卓:我们对教学中的问题已经谈了很多。下面我们讨论不同语言知识的内涵及教学如何?
陈新忠:好,我先来说一说语音知识的教学。
01
语音知识的教学
陈新忠:英语的语音知识不仅包括发音,还包括重音、语调、节奏、停顿、连读、爆破、同化等。语音和语义密不可分,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高中阶段的语音知识学习应侧重在有意义的语境中,通过学习和运用语言,感知语音的表意功能,逐步学会恰当地运用语音知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这里想说的是,语音知识一定要在语境之下教学,在语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体验,运用。
徐卓:谈到语音,得先把耳朵张开,嘴巴张开。
陈新忠:很多老师反应说学生看到单词不会读,那到底是否需要先教给学生音标呢?音标是另一套编码体系,如果学生能力弱,让学生记忆另一套编码体系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造成学生对字母—音标—发音之间的混乱。我建议找到单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发音相同的字母组合,告诉学生这些字母组合的发音,并鼓励学生勇敢朗读。例如:liberation,explanation,population等单词中的-tion。
王卫华:拼读能力、音形结合记忆单词等方法学生必须掌握,这种能力和方法会终身受用。
沈伟刚:关于语音问题,要抓好起始阶段。高一学生从语音、语调开始,注意重音、节奏、连读和失爆等训练多种方法,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音的发音口腔部位,将每一个音发准确,除此之外也要有模仿和不断的练习。高一初始阶段,语音训练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利用可利用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训练。我们上海地区有个学校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每节课都有读的活动,如全班朗读、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等,适时渗透朗读技能;补充使用《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每周背诵1-2篇课文;教师要求学生使用课文录音,跟读、模仿,注重语音和语调;期中对学生进行语音测试,备课组教师分工与合作,并为优秀者颁发证书,旨在鼓励更多的学生重视语音训练;测试未合格者,在期末参加补考。
陈新忠:沈老师提供了很细致的关于语音教学的案例。另外还有朗读的问题,朗读主要的作用是熟悉文本,增强语感。对于戏剧、诗歌等,通过朗读可以赏析其中的语言的美和情感表达。朗读关注的是语音语调,与理解没有太多关联,如果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建议用默读的方式。
侯敏华:现在的课堂对朗读有些忽视,但是还是很有必要的。
陈新忠:朗读应该在什么时候读?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还是阅读理解之后?我想还是在阅读理解之后。
侯敏华:我认为不一定,陈老师。
田民:那要看朗读的目的。对于文本的某些段落,或者对话,正是需要朗读才能解读和理解到位。
张春青:可以利用现在较为方便的录音设备,如,用手机录音来交作各种语音作业等,学生会有大量自主听读练习后才录音,有一定的动机。
田民:大多数学生很希望分享自己的朗读,特别是在一段时间后,他们希望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
王卫华:这与老师的要求有关。一般在理解之后朗读+局部背诵更好。
02
词汇教学
陈新忠:关于语音,咱们就先谈到这儿,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词汇教学。
徐卓:个人认为,在一个单词的 meaning,pronunciation,spelling,usage中,meaning 和 pronunciation 是基础性的,是第一位的。meaning 基本可以通过语篇中的逻辑推理分析后确认出来;pronunciation 和 spelling 联系紧密;usage 的学习是在 meaning 的基础上进行的。语篇背景下语言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融合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词汇和语法学习往往是伴生的,因此会有词块产生。无论是词汇和语法,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具体语境中的这个词儿、这个句型和这种组合,而不是它们背后的词典上怎么说,语法书上怎么说。
陈新忠:meaning,在阅读中是理解?还是猜测词义?还是赏析?
侯敏华:理解和赏析应该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面,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徐卓:猜测词义即在语篇中理解词意。赏析这里指看这个意义作者是用什么形式表达的。
陈新忠:我这里引用侯敏华老师使用的北师版教材的一个案例,也是的一个案例介绍一下词汇教学的想法。老师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将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用语块填空。这个环节是理解词汇的部分。接着让学生用这些语块来介绍这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初步运用词汇。然后让学生比较两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异同,进一步运用词汇。最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一节课下来,这些词汇反复出现了4次(如图1)。
图1.
侯敏华:词块的教学在目前词汇教学中已经是日常了,如果再结合稍宽泛的小语境,效果就会很好。
王卫华:这样的词块如同脚手架,不仅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而且能让他们在真实语境中学会实际运用,只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陈新忠:所以,词汇未必是要集中处理,脱离语境的讲解。在阅读中从理解,到运用,反复理解,使用。学生都已经在写作(口语)中用到了这些词,还用再孤立讲解吗?
侯敏华:其实现在在课堂上解决语音和词汇的问题已经算是低效的课堂了。
田民:可是若不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们自己解决吗?
侯敏华: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带领做些文本解读训练的东西,这些他们自己做不了。
田民:这其实涉及到学生水平问题了。
侯敏华:是受学生水平的限制,但确实也是个趋势。有个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Unit 5 More Reading “Neither too little, nor too much” 的语言点授课中,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构架,使用目标语言知识进行语言输出。首先,老师给出了一篇范文:
Many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safer to carry mobile phone, in case something unexpected happens. Others say that the use of cell phones is a major distraction during classes.
Who is right? What is your opinion? The importance of mobile phone is quite clear. But should we students have one?
I think it depends. If you really need a mobile, it’s okay to have one. Making phone calls, sending text messages, playing games, listening to music, etc. mobile phone can be our magic “partners”.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don’t use them properly, they can also become drugs that waste our money and time. Some students are addicted to mobiles. They send text messages under the quilt at night, during classes, and even when they are crossing the street, or cheating in exams.
Besides, staring at the screen for hours is harmful to our eyesight. You may feel dizzy or tired. Therefore, we should be the masters of mobiles instead of abandoning ourselves to them. If we discipline rather than indulge ourselves, our cell phones present no harm, right?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 “Many people think that…Others say that …. Who is right? What is your opinion? The importance of … Personally, I think it depends … On the other hand, … Therefore, …” 模仿这篇文章来写一篇新的文章,效果非常好。
王卫华:词汇、语法的复现和运用是解决遗忘和真正掌握的路径。
田民:其实语法的学习也一样。可以课下学,但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法学习,还要发生在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陈新忠:好,我们下面听听田老师对语法教学的看法。
03
语法教学
田民:Larsen-Freeman 指出语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语形(morph-syntacticform),语意(semantics)和语用(pragmatics)。Rea-Dickins认为语法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合而为一的具体体现。并且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法教学应新颖有趣,在情境中、活动中教学并运用。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法学习,应尽可能放到情境中去学习和运用。
徐卓:怎么依托语篇开展语法教学?
田民:如利用课文语篇。例如,在教授高二上的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让学生根据 In this festival,people eat Zongzi and have a dragon boating match.In the second festival,people prepare pumpkin lamp 等,从而猜出世界各地不同的节日,在字谜的游戏中让学生学习使用 It can be...It must be... 和 It can’t be... 等情态动词表猜测的用法。
葛炳芳:词汇→词汇+语境(grammar) → 能力(grammaring)。
田民:再如利用视频片段:用情态动词描述视频片段中的故事和场景,可使语法教学有声有色,生动逼真。如截取英国广播公司BBC自2010年出品的电视系列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片段,要求学生用 can,could,may,might,must 等情态动词对于人物及情节做出判断。情态动词的学习,离开语篇和情境,很难真正掌握。
陈新忠:情态动词表示情感,态度的时候,若是没有语境,学生真的很难理解。
王卫华:我也举一个案例,是有关个性特征形容词的学习。
(1)话题导入:Social network。设问如下:Imagine that you have just moved to a new city and you want to meet people who could become new friends. What are some ways to do that?
(2)发散:学生会说出很多社交的方式,比如:take a class, join a gym or sports team, go to a party 等等。
(3)设置情境(见图2):Read the comments Tina made after she met people at a party. Who do you think she will get in touch with again? Who won’t she contact? Why?
图2.
(4)梳理:在评价环节,猜测和分析关于描述人的个性特征词语。教师设计下表(见表1),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 personality traits 词汇,并得体运用:
表1.
此外,词汇、语法的复现和运用是解决遗忘、实现真正掌握的路径。
侯敏华:我来给陈老师配一个案例,如图所示的语法知识讲解方法(见图3):
图3.
田民:单独讲语法的描述性用法,是死知识,与核心素养有距离。
张春青: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对词汇和语法给予了特别关注。在教材正文和练习部分有多种精心设计的任务和练习,建议老师们多琢磨教材这部分的设计思路、用好这些部分资源。
王卫华: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患有“语法恐惧症”,甚至一辈子都学不好语法。因此,我觉得语法教学要“减负”,语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妨做点减法。何以“减负”?(1)淡化语法术语,减轻语法学习的人为负担。(2)区别语法理解和语法运用。(3)倡导主动学习,改进教学方式。譬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我顿悟、自主归纳”,引导“观察—发现—领悟—实践—归纳—运用”,有效落实“引导和探究”“领悟与分享”“操练与活用”,并在语境中灵活运用。
相关阅读
-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
三星电子又惹祸了!近日,三星半导体亏损12.69万亿韩元,导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5%,创14年来最低水平。这家韩国巨头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占有极...
-
点击下方“谈小言”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百科趣闻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的繁衍与灭绝交替进行,只有少数生物能够...
-
2014年10月27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国际惩戒所及监狱协会年度会议上的发言。...
-
口腔科医务人员不定期参加大讲堂、电视台口腔健康专栏节目等,视频录制完成后,不仅用于科室日常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口腔患者熟知。...
-
广东省考时事政治:国际热点新闻(2018年12月20日)时事政治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时事政治栏目提供:广东省考时事政治:国际热点新闻(2018年12月20日)时事政治的内容,请考生多加关注。更多关于国际时事政治,国际时事新闻,广东公务员考试的......
-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布鲁,生存在我国藏南地区的巨型蜥蜴状未知生物。在当地一直流传有关于布鲁的传说。据相关记载,人们最早在1948年的河谷中发现布鲁,其身长在3.5米左右,四肢具有尖爪...
-
封面编著:[英]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Rosamund Kidman Cox)译者:陈沁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展示了成功入围2016年度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
-
当我们使用手机APP时,有时会出现繁琐的新闻推送,扰乱我们的使用过程。如果我们不想继续接收这些消息推送,可以通过关闭相应的推送服务来实现。以下是关闭腾讯新闻推送的操作步骤:1...
-
布鲁,生存在我国藏南地区的巨型蜥蜴状未知生物。在当地一直流传有关于布鲁的传说。据相关记载,人们最早在1948...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