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生活节奏」
生活节奏快。
我们经常会在许多地方看到或听到这句话,说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是真快,但我始终无法理解「生活节奏快」这句话的意思。
许多人去了一趟北京,待了一天,就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说北京生活节奏真快。也不知道怎么得出来的,估计就是觉得人多。反正我第一次从小乡镇去上海,住了几天,也没感受到节奏多快,就是地儿确实大,扫地阿姨确实辛苦。我觉得这些大城市的大爷大妈可能也没觉得生活节奏多快,顶多是约好了今天打麻将的老刘又失约了,扫兴。
所以我猜想,节奏快不快,可能是比较相对的,比如相对谁来说。于是上网查了下:
快节奏生活是指一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观。
感觉也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没什么用,比如时间就是金钱,这道理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但也提到一个关键词,价值观。既然是价值观,那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比如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价值观的人,生活节奏就是快的。
那么,大部分上班族的工薪都是固定的,一个月多少钱都谈好了,一二三四线城市都一样。虽然一线城市消费高,但是收入按二三线城市比例折算下来应该差不多。
而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工作效率可能就高些,余下时间再做些其他事攒点钱,所以他们生活节奏比较快。而没有这类价值观的人,虽然也在一线城市,在做的事儿也就是上班,每天 8-10 小时工时结束下班到家,玩玩游戏、娱乐娱乐,生活节奏应该也没见得有多快,就是正常。
如果是这样,那生活节奏,跟在什么城市,应该没什么关系,它跟个人的状态有关。顶多是按照人群比例来说,大城市人口多,所以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就多些,但这不能代表说你在北京,所以你的生活节奏快。这不是一回事儿。它主要取决于你是否有这种价值观,比如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完全没时间娱乐,放松是不可能放松的,时间就 tm 是金钱。如果没这种价值观,那顶多就是生活在北京的小镇青年。
很多人工作做不好,嘴边总挂着一句没时间,其实根本也没在做什么事,可能就只是急躁,做事没有耐心,而用一句,我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特忙,事情特多,以作为自己办事质量低下的借口。
其实在朋友圈也能看到一些类似「生活节奏」的迹象。
以前我们常常会做年终总结,或者半年了,做个年中总结。现在在朋友圈总能看到许多人在做月总结或周总结,流水账似的,梳理一下最近做了哪些事,以及过得如何。
我并不是批判这样的行为,毕竟梳理一下自己这个月做的事,能看看自己这个月过得如何,回溯一下,挺好的。但我并不觉得这样的梳理对自己有什么价值,顶多是发到朋友圈让人看到你这个月做了哪些事,看起来好像很努力的样子。
真正有价值的总结,应该是把某件做完的事,做一个详细的复盘,看看自己这件事做得怎么样,下次再遇到能不能做得更好。比如 11 月,读了 6 本书,做一个记录,不如多花点时间把某一本书的读后感整理出来,下次再读的话,再翻看这份读后感,看看有哪些新的收获。反而更好。
这种流水账似的梳理,总觉得是对快节奏生活做出的一种反馈,然而这样的反馈并没任何效果,毕竟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效,下个月,很可能许多人都还在做着类似的事,这个所谓的月度总结不过是在重复着记录这一年的生活罢了。
我记得国庆节假日结束的时候问了我哥一个问题,我说:八天过去了,有什么收获么?
他说: 一年过去了也没什么收获,说什么八天。
我相信这才是大部分人生活中真实的样子。
去年春节前我写了篇文章,里面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不喜欢总结,因为人的回忆是会被过滤的。你此刻脑海中对 2019 年的回忆,也许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你主观认为是这样罢了。而更多人写年度总结,无非就是显摆下,说一些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话给别人看而已。甚至因为年初发生的一些小事,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突然产生天大的感悟,之余,再定一些无法完成的来年目标,好像这目标只是定给别人看似的,往复循环。所以,与其去回忆往年做一些主观结论,不如多去感受感受生活真实的样子。
许多人也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寄托于短视频,譬如要求 15 秒以内就应该把话说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对于短视频的诉求,这种期望被短内容补足的欲望逐渐常规化,以至于在表达一个问题时,总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不足 30 秒的视频来说明自己的想法;以及有些人在追求文字的表达时,也希望通过三两句,甚至是一句话来精确概括。以呈现出一个所谓「精彩」的结果。
于是出现一些现象,抖机灵,哗众取宠者,很大部分就是这类现象所影响的直接产物。
这些人认为简单的内容才是根本,啰嗦的内容就是废料,倾向于直接拿到结果,否则都是垃圾。也再难以从大部头著作的阅读中获得快乐,无法从长内容中总结沉淀适用于自己的结论。
甚至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类书籍,也只是希望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做笔记,目的是记录精华,以记住它。精华,本来一个并不常规化的词,成了一个在哪里都可以用的烂词。之后再延伸出所谓的在哪里都能看到的「干货」……
而要知道,一本书中所提及的思路解析、论证过程,以及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是无法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但似乎在这个时代,花时间沉下心来做学问,思考问题成了一个世纪难题。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这是所谓「快节奏生活」伪造的假象,以至于让人们觉得这是快节奏生活的常态。
于是,我才发现,短视频没有影响这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本身就是这种社会背景下所诞生的产物。
快节奏,营造出的大部分结果不是高效做事的人,而是急躁且缺乏耐心的人。
前阵子看到一句话,忘了是在哪看到的了,这几天一直在脑子里绕,说: 网上各种信息接收多了以后,就开始把别人的想法当成了自己的了。
今天在写东西的时候,回想起来自己以前也写过类似的观点,大概是:人们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去网上找答案,侥幸得到了相似的答案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就自认为收获了这部分知识。直到再一次遇到相同的问题,而答案并没有存在于自己的脑袋里,才发现原来自己没有真正掌握。
似乎很少人会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现象,或许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所谓的「答案」极为轻松地就能被人获取。以至于,那个最重要的东西,逐渐被人忽视 —— 独立思考的能力。
各种看似能便捷生活的方式,却让人分了心。
相关阅读
-
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者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者呼为“雅友”,将直言规谏者誉为“诤友”,将品德端正者尊为“畏友”,将处事正直者赞为“义友”,如此...
-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深圳被称为“科技之都、创客之城”。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
-
中国鲎:长寿“蓝血怪物”,海洋活化石,可能你连它名字都不认识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这样一种奇特的生物,它有一条细长的尾巴,身体扁扁的,还长着坚硬的刺,就像披着厚厚的铠甲,这就是中国鲎(hòu,音同“候”),下面我们来走进中国鲎。...
-
原标题:香港IES“世界群英会”上,平安科技陈立明解码“AI+” 4月12-13日,汇聚全球企业高层...
-
金融有数 赋实有质 ——第六届金融科技发展大会圆满举行,...
-
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者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者呼为“雅友”,将直言规谏者誉为“诤友”,将品德端正者尊为“畏友”,将处事正直者赞为“义友”,如此...
-
地球已经存在了大约45亿年,在这浩瀚的时间当中到底有多少生物曾经存活着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体。 曾经地球上都有着什么,以我们现...
-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深圳被称为“科技之都、创客之城”。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
-
知识付费是于2016年迸发出来的一个新的现象。正如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刚出现时那样,目前仍然处于蓝海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规范。虽然目前知识付费仍然存在许多乱象...
-
中国鲎:长寿“蓝血怪物”,海洋活化石,可能你连它名字都不认识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这样一种奇特的生物,它有一条细长的尾巴,身体扁扁的,还长着坚硬的刺,就像披着厚厚的铠甲,这就是中国鲎(hòu,音同“候”),下面我们来走进中国鲎。...
-
原标题:香港IES“世界群英会”上,平安科技陈立明解码“AI+” 4月12-13日,汇聚全球企业高层...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