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小班9月生活案例(叠衣服)).doc

小班9月生活案例(叠衣服)).doc

时间:2024-07-01 08:05:05 作者:
摘要:生活案例:叠衣服班级:小二班教师:XX**/br>一、案例时间:20XX.9.17二、案例背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

生活案例:叠衣服

班级:小二班教师:XX**/br>一、案例时间:20XX.9.17

二、案例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

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默会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

轻的生活课程。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大家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

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

怎样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的更自

主,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学折衣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案例实录:

小班刚进来的孩子,在生活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比如在午睡的时候,通

常会把脱下的衣服乱扔,,然后到了起床的时候有的孩子连自己的衣服都找不到

了。混乱一片。因此,我组织了以此怎样叠衣服的活动。活动开始了,我抱出一

个布娃娃,用着急的口吻说:谁来帮我折衣服呀?只见大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过

来帮忙,却被我一一挡了回去。等小朋友安静一些,我就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

衣服铺铺平,两个手抱一抱,然后再弯弯腰,这样折你们会了吗?可没料这时孩

子们就是不肯好好配合我,回音者寥寥无几,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于

是我停下来,一边走到那些游离在外的孩子身边摸摸头以暗示,一边再次进行示

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而此刻的孩子显得不耐烦了,有走动的,有讲

话的,在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后,大部分孩子一哄而上,都捧着自己

的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座位。

四、分析与思考:

我觉得这个活动是失败的。我想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

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衣服方法,怎样的儿歌才

能吸引小班孩子?我再次思考,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前不是更好么,

这样更身临其镜,无需牵强地抱出娃娃创设毫无价值的教育情景,更无需如此一

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

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前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

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小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

趣,于是我就想第二天再试一试。试下来,较之前的效果真的好多了。

其实昨天我也仅仅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了“对症下

药”,如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激发孩子外在的兴趣,而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

动机,更没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

平,也就是仅仅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因此导致今日活动本质上

的“有教无学”。虽这只是一个生活活动,可孩子怎样的学折衣服才更有价值?

孩子怎样学才能的更主动?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才能促使孩子生活能力发

展?

五、调整与策略:

1、第一步: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套衫。目的是让老师清楚的知道教学以

哪儿为起点,即通过观察每个孩子折衣的不同表现,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及

需要的何种不同帮助。用毛衣折,是想采用小步递进的方法,减缓幼儿探索坡度,

因为从上次活动中发现套衫孩子最容易折叠,这样可使孩子不至于因难度大而失

去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用适宜材料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有效支架。

2、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也就是在孩子几天的充分探索后,老师通过

观察孩子折衣细节,让不同折衣方法的几名孩子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折法

最平整最不会松开,哪种最不费力?这是让孩子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

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或接纳外界信息的过程。同时这里也采用的自然后果法

(用团或卷的方法折衣服马上就会散开),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哪种折法好,

而且也体验为什么这种折法好。因为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主动建构的

过程中,并不满足于“知其然”,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追究“其所以然”。而且这

一过程中也是孩子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学习初步的比较事物的方法,这也是默会性

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经历。

3、第三步:梳理总结,图文展示。这是帮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

促使孩子的无意行为转为有意行为的过程。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把折法步骤展示在

墙上,是想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

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折叠衣服对孩子来说是天天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孩

子的一贯坚持。当然图画上可配上有趣的儿歌。

4、第四步:再次探索。在积累折叠衣服的经验基础上,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

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自信才能摆脱依赖,自信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只有这样

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