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传承千年书院文脉 唱响文化抚州品牌

传承千年书院文脉 唱响文化抚州品牌

时间:2024-07-08 22:06:58 作者:
摘要:宋代抚州书院文化传统与精神意蕴程 娟宋代抚州书院蕴含的尚德修身、名人讲学、经世致用、尊师爱生等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抚州书院文化传统与精神意蕴

程 娟

宋代抚州书院蕴含的尚德修身、名人讲学、经世致用、尊师爱生等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解读宋代抚州书院文化传统及精神意蕴。

物质文化。宋代抚州书院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选址和园林布局等。宋代抚州书院大都建于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名山好水之中,如曾巩于府城南香楠峰东麓建兴鲁书院,体现了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始终追求。书院建筑多遵循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合院式布局,建筑群体主要由讲堂、祠堂、藏书楼、碑亭、牌楼、绿化等构成,从而服务教学、祭祀、藏书及生活需要。

精神文化。宋代抚州书院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这也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地域、身份、年龄、地位限制。陆九渊在金溪创办槐堂精舍,并亲自讲学,学子众多,书院内既有寒门学子,亦有豪门贵胄;宋代抚州书院教育内容不受政策、制度限制,老师可以自由讲学、讲会,传播自己的学术主张。乐史、李觏、曾巩、陆九渊等都曾创办书院并亲自讲学。教育过程中,讲学、会讲、辩论、游历、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宋代抚州书院抛弃了以科举考试为纲的做法,主要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为教学目标,并扩展了教学内容,例如教授天文历法、自然现象、实用技术等知识。陆九渊主张“道不外索”,采用启发顿悟教学法,这在当时具有鲜明特色与重大创新。

制度文化。宋代书院组织机构主要由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组成。教学部门以山长为代表,行政部门以监院、首事为代表,后勤部门以轿夫、茶夫、门斗为代表。实行“山长负责制”,具有机构精练、管理民主以及管理方式制度化的特点。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抚州应担负起传承与发扬千年书院文脉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好地讲好抚州故事,打造“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助推抚州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赣东学院讲师)

携手千年学府 谱写育人新篇章

温姝宇

文化传承,焕发书院活力。在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抚州书院传承着立德为先、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修身治国的思想与精神,也是临川文化繁荣昌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起,仰山书院、盱江书院、临汝书院、雯峰书院、青田书院等十余所书院重回视野,通过政府或社会力量逐步修复、重建并开展活动,发挥着文化传承、实践研学、文化旅游等功能。如何让当代书院和抚州高校携手育人,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书院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做好整体规划,应在政府引导下,明确书院的保护和利用制度,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书院的保护、宣传与修缮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书院文化进高校校园”等活动,政府、高校与社会三级联动,携手焕发书院活力。

古为今用,践行文化育人。近年来,党中央大力倡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抚州书院是古代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应充分发挥连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古为今用,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一方面抚州高校要立足书院文化,做好顶层设计,将立德为先、教学相长、修身治国等书院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从古代书院教育制度中吸取智慧、挖掘资源,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建构“高校+书院”育人新模式,为抚州高校培养立德、敬业、创新等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创新,推动学术繁荣。抚州书院文化的创新发展,包含书院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书院制与学院制的有机融合等,但目前学者主要关注抚州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以及抚州书院对当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与应用,抚州书院与高校协同育人学术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应依托我市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一支高质量的研究团队,大力传承书院精神,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抚州书院文化与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促进学术繁荣。 (作者系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科教融汇聚合力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危贵茂

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表述,是指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融汇。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又一次创新性制度设计,是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举,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当前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还存在科研定位不准确、科研与教学融合不深、科研组织化程度不高、科研团队建设不足、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和困境。基于此,笔者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提出以下策略。

铸牢科教融汇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明确科研定位和科研使命,优化教学和科研资源配置,挖掘科研育人力量,营造以科促教、科教相长的良好氛围,把握科教融汇发展新方向,实现教学与科研提质增效。

融入产科教联合体。通过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实践中心等组织,融合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方主体资源,积极主动参与产科教多方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

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建设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等措施,发挥学校的专业、人才优势,汇聚普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科教创新力量,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实现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科技创新活动融入教学环节、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育教学内容等举措,强化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互动、学研结合,积极探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促进学生科研思维、科技素养、科创能力的养成。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通过建设或完善产学研合作、科研激励,校级科研项目孵化、科研导师制培养以及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等制度,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科研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培养、结构化科研团队建设等举措,在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组织人才上发挥出应有作用,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干事创业激情。(作者系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双减”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一定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卷现象日趋严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将减负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选取临川区三所学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了该区中小学的学生、教师、家长、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全面获取临川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双减”政策实施情况。

调查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有效减轻学生部分负担,但同时也存在着困境。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依然存在,且在初中阶段较为明显;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变大;家长对“双减”政策认知不足,教育焦虑难以消除;培训机构转型困难,教师面临求职困境。经过分析,产生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政策目标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施过程的失真,教育评价制度不科学,家长缺乏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培训机构受利益驱使进行违规教育培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政策实施的监督体系缺位;“双减”政策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等。

基于分析,本研究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应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政策和法规。要结合地方实际教育情况,细化“双减”实施细则,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注教师群体合理需求,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明确教师的职责分配,减轻教师负担;完善教师激励保障制度,激发教师活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提高教学效能;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助力作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搭建家、校、社合作平台,凝聚各方力量协同育人;强化政策实施监管力度,畅通社会监督反馈途径。细化监督细则,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监管过程数据公开透明,建立社会反馈评价机制;加强政策的宣传解读,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倡导多元化评价指标,科学认识和理解“双减”政策;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营造利于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作者系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

当代民间书院的复兴及其意义

黄 颖

近年来,传统书院陆续在保护中复建,迎来传统书院的文化复兴,各类书院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教化。但目前书院的发展也存在“质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代民间书院如何定位、发展,“活”在当下,值得关注和探索。位于金溪县陆坊乡旸湾村的青田书院,以乡村为根基,因地制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青田书院以“陆学”为核心,旨在打造“田园之上的文化空间”。其整体风貌结合所处的辽阔田园风光,尽显古韵拙朴、幽静闲适。该书院由个人出资,充分利用现有老屋古建筑等资源进行活化改造、开发利用,边运营、边建设、边完善。

青田书院以藏书重地、学术要地、教育基地、游学营地、文创园地为功能目标,传承象山文脉,延续耕读文化,雕琢书院自身气质,开创当代民间书院的新形态新文化。开院以来,该院依托深厚的象山心学文化底蕴,开展了各类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并先后多次举办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活动,书院有陆象山学术著作400余种,促进了心学文化的传播。

青田书院突出“以文化人”为重点,使当地村容村貌、村风民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带动了一隅之地的文气升腾,也通过“象山讲堂”“书院的孩子”“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青田书院的文化实践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文化责任,既传承传统书院根脉,又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在传统文化复兴、地方文脉传承延续方面,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的书院,不仅是古代传统书院生命的延续,还应该创造新的生命和意义。青田书院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个活的书院,底气在于精神传承与文化担当,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聚集,重点在于实干创新。书院的复兴,是时代所需的产物。在满足教育、学术和社会服务等功能需求方面,当代书院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挖掘创新,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以实践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 (作者系香港商报江西办事处副主任)

实施书院制管理的可行性路径

邵梦澜

笔者基于对现代书院制内涵的把握,通过分析本科高校对书院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政策导向、实践基础等,以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大中专院校实施书院制管理、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可行性路径。

明确文化育人,突出通识教育。成立“行知书院”,以学陶文化为基石,形成以行知文化为核心的书院文化,结合师德师风教育,并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书院与学院联动。打造混合住宿生活模式,以宿舍为单位组建书院社区,成立社区团支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科互补;成立书院课程管理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配备科室、岗位、人员,管理书院日常事宜。学院与书院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导师制,每位学生进入书院后,由书院分配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咨询,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

激励学生参与,形成自主管理体系。书院制管理的核心是学生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因此,要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形成行之有效的学生干部运行体系。此外,书院活动的筹划、组织、实施也由学生干部负责,增强学生交流沟通和组织能力,加强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课程形式,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书院导师以微课或翻转课堂的形式,邀请学生上台上课、说课或试讲的训练;邀请小学或幼儿园知名教师到校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有序组织学生到小学或幼儿园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一线学情。同时,与该校“向阳花红色宣讲团”联合形成“书院+宣讲团”模式,以书院文化为底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作者系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教育与元宇宙融合方式的探讨

颜小英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的到来,引起了诸多行业竞相布局。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和可信安全等多个方面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以应对元宇宙带来的教育变革。

笔者通过分析元宇宙的框架构成,对照教育现状,找出教育与元宇宙之间的最佳关联,探讨两者契合可行的融合方式。主要是网络技术融合、教育技术融合、教学理念融合、教育生态融合和教育规则融合。

元宇宙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教学趣味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和学习效果,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钻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朝着个性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与元宇宙融合集中表现在VR、AR场景应用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随着MR的出现,交互技术明显提升,“真实”的体验感和无障碍交互将推动教育与元宇宙深度融合。

相关部门应提早布局,积极应对。首先,从思想上接受教育元宇宙的到来,不再犹豫和观望,抓住时机,积极参与。其次,从技术上主动作为。一是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智慧校园基建工作;二是教师要学习和掌握XR、MR等技术,为虚拟内容创作和教学做准备。最后,从治理上共同参与。教育元宇宙将面临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等监管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管理,营造文明、守法、健康的教育生态,确保教育元宇宙和谐发展。(作者系赣东学院副教授)

默会知识及其对中医教育的意蕴

杨 勇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医学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知识体系,传统中医教育强调师承,通过师傅言传身教,徒弟耳濡目染,经过长期跟师学习与临床实践,从而构建起自身的医学知识体系。师承制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中医知识“可以意会,难于言传”。默会知识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主张人类知识方面“我们知道的比我能够言说的更多”,很多知识都不能够用文字进行阐述。因此,中医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与默会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笔者基于默会知识这一理论视角,对中医医师医学知识的构成进行分类,即医务工作者知识、患者知识和管理知识。同时,从中医医师医学知识是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的综合体、中医默会知识动态地存在于医学实践之中、中医医师医学知识是从个体知识走向群体知识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医医师的医学知识构成。

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形成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等方式作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教育教学体系。这一教育机制汲取西医教育的先进模式,注重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更为科学与精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式多样,为扩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数量、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工业化模式的教育培养方式,存在针对性不强,中医学习者个人领会和默会思考较少;临床实践机会较少,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个性化的培养以及优秀人才紧缺等问题。

基于此,笔者提出在中医教育中如何习得默会知识的策略。从真实临床情境实践中培养中医诊疗思维,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建立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组建结构合理传承团队,更好地挖掘名老中医思想以及他们所拥有的默会智慧;注重中医经典理论学习,通过中医经典文献的阅读,构建与大师对话的默会语境,提升中医修养;实行全人要素中医培养模式,即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培养,加强学术理论和实践,改进医患沟通,同时传承品行;梳理中医药实践产生的新成果,总结共性的成功经验,通过总结提升,更加自觉开展创新研究,推动中医药知识的创新发展。(作者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