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公安学 | 今年状元说:我不优秀,你大可以借鉴我,追上我,超越我。
点击查看↓
东哥:正文开始之前,我把去年公大第一名的经验也附加在这儿,你们看看有没有共同之处。
大家好,我今年一战上岸公安学,很荣幸可以在这里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我的备考经历
站在此岸冷静地回首过去,我考研的决定着实有些仓促,这导致我一年多的时间局限于此,苦不堪言。
但是,话又说回来,考公务员的难度也并不亚于考研。
好像在这个年龄,无论往哪走都得经历一些磨难似的。
东哥:大一大二还可以毫无顾虑的玩耍,到了大三,无论你考不考研,都已经不再轻松了,人生自此就不再轻松了。就算不考研,也要开始找工作,开始工作以后更不轻松。就算考上研究生,也有论文,写完论文也要开始找工作了。
我在大二暑假,买了精简背和恋恋有词。
这个时候我纯粹是学着玩,心态十分放松,每天看一单元的英语课,背一两个小时专业课,然后就去玩了。
这个时候我不复习,只是机械地背,不是很认真。
实际上,这个时候我并没有下定决心,只是想让自己有事做。
大三开学前“背”的这两遍,没记住什么东西,但是熟悉了内容。
东哥:没有下定决心,但是也没有因为犹豫浪费时间,这样的心态也是能成为第一名的原因之一吧。我在二战注意事项那一篇公众号也提到了,就算你还没完全确定继续二战,但是如果你也没完全决定放弃考研,那就还是学着点,不然等你真要继续考的时候,浪费的时间也可能让你付出代价。
大三上学期开学课比较多,我每天就背四五页,然后背背单词,学习强度不大。
这一学期过了两遍刑法宪法,公基背了一半,管理过了一遍,跟没背差不多。
这个时候,我背书仍然不得要领,资料上有啥我背啥。
东哥:我现在在想克服强迫症最好的方法还是要让学生把完整版资料先当成课本,这样是不是就不会有全背的想法了?
等22考研结束,我就买了大书。我没想到大书东西那么多。
我当时心想,这个寒假我得仔细地、精确地过一遍!
今天看来这种想法确实不成熟:近两个月的寒假,就过一遍,太少了。
而且我这个想法是许多刚开始备考的同学都有的。
这里我不得不说:精细程度和速度是明确的反比关系。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又要细致又要很快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前期不可能。
而前期哪一个更重要?在我看来是速度和效率。
在前期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咬文嚼字,钻研字词,轻则让你走神,重则会让你效率低下、失去信心。
实际上,就算是老师来讲,他也不会把每一个字掰开揉碎地讲。
东哥:这个其实在暑假集训营的时候,有个助教提到过:又好又快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方法。只有你到了那个过程了,才会又好又快,前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做到又好又快。
虽然有了“花两个月时间仔细过滤一遍的”想法,但是我及时发现了这种计划的不合理性,及时改变了策略。
我开始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背书。
加上我之前学习的基础,一个题很快就能背的“差不多”,然后立马就开始下一道题。
遇到难背的、晦涩的,我知难而退,快速熟读几遍,立即到下一道题,我不和这些题死磕。
东哥:这是你们所有人都必须学习的心态!!!!!!就是我一直在群里强调的“粗背”。
不得不说,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差不多的心态”、“囫囵吞枣”的心态是绝对不可取的。
但是这是在前期,你想要快速上手,想尽可能不被劝退,这样的心态确实能帮你解决一些困难。
东哥:这样的心态在这里是一种方法,并不是一种不认真的学习态度。
寒假,我的速度比较快,不是我记忆力好,是因为我有些基础且背得粗糙。
那些晦涩的知识点,我只是熟读,或者背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就开下一道了。
这样,我整体循环的速度比较快,即使这一次比较粗糙,下一遍我也能很快和它相见。
当再一次和它见面的时候,我也仍然不要求自己这一次全背会,我只是在上一次基础上再深入一些,再多背两句。
几遍下来,简单的题有了很深的印象,之前的难题也没那么难了。
我很幸运,只是抱着知难而退的心态背书,却误打误撞地掌握了一个比较快的方法。
我的做法比较极端,我觉得公基前两章特别难背,每次背我都会不开心,我直接不背了,背后面那些在我看来好记的。
我觉得管理前40页特别难记,我直接不看了,我先背后面。
等我把其他东西掌握的差不多了,我再抽出时间对付他们,本来刚开始就比较难,我不想自己难为自己。
东哥:我在14年备考的时候,宪法的第二章非常重要,年年必考,但是当时宪法的第二章内容太多了,又都很相近,所以我当时就完全跳过了,等我把其他所有内容都背得差不多的时候,又集中精力死磕的第二章。所以这也是一种方法。重要的知识点我都敢先放弃,不重要的知识点你又有啥不敢放弃的。
寒假结束的时候,我不能做到抽一个题不看书直接背出来。但是一个题我读一遍或者两遍,就能复述了。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还得“背”,没办法“检测”。
英语方面,我在寒假就看了刘晓艳的长难句课,买了红宝书一天一单元,背了两遍。
还买了一个短语书背了背,上边的例句都是比较难的,我尽量让自己读懂。
这个阶段虽然每天学习时间并不是很多(晚上不学),但是每天都学。如果我第二天要出去,那就在前一天加会班,把第二天的任务完成。
寒假开学之后(3.4月),我才开始正儿八经地学。
有了寒假的基础,这个阶段比较得心应手。
我没有搜索经验贴,也没有比较资料和课本,也没有关心别人的进度,只是埋头背书。
这个阶段我的目标仍然不是背精背细,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对每一个题目加深印象,把题目和答案对应起来。
当然,如果可以背出来更好。虽然一个题目已经背了好几遍了,但是仍然不能完成抽背,还是需要读两遍才能复述出来。
我能明显感到这些题目我越来越熟悉了,就连曾经觉得难背的也越来越眼熟。
背的过程中,我开始有意识地记下那些难背的题,在全书过完一遍后,再花时间对他们加深印象。
又是几遍下来,在一天下午,我竟然发现我可以在不看书、不被提示的情况下,把某几道题的五六成背出来了。
当然,这个时候仍然是不完善的,大多是一个框架,加上几句口语化的、被自己改来改去的拓展。
这段时间我每天背单词一小时左右,学习了何凯文的长难句,那本书上有大约一百个句子。
我每天学习七八个,大约一小时。剩下时间都给专业课了。
我在图书馆五楼背书的时候,碰见了许多备考研究生的同学,他们比我还努力。
东哥:但是最后都没有你分高。所以,不要总自认为谁谁比你努力,其实也许并没有。
由于我在暑假和下半年要实习,所以我想在实习之前尽可能地多学一些。可是疫情导致的封校封寝对人的心态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太过舒适的环境会让人松懈,稍微来点困难才能激发人的潜能。
随着疫情的加重,我被封在寝室一个月。在寝室学习极为困难,环境十分复杂。
但是这也逐渐培养了我的耐心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这应该是4月份左右吧,我开始做阅读题。
我在寒假已经把真题做到07年了,但是并没有成熟的技巧,也没有形成体系。
因此我又看了唐迟的基础课。学的越多,对的越多,信心越大。
为了能够更好地练习读文章的能力,我做了形形色色的模拟题,不得不说,有的模拟题真的质量堪忧。怪不得大家那么抵触模拟题。
我还是粗糙地过专业课。
举个例子,一个题10句话,我第一遍只读一读,第二遍背三四句,第三遍再多加两句,以此类推。
在这个阶段,我还是不强迫自己都记住,也不强迫自己抠字眼。说难听点,确实是蜻蜓点水。
但是这让我能把所有的题目和内容对应起来,而且每个题我都能说个五六成。
后来有一次,我发现我竟然可以合上书看着题单连续地背了。当然,这中间肯定有漏词、错句、换词(甚至是关键词)。
在实习的前夕,我知道是时候换一种学习方法了。因为不能一直粗糙下去,必须要逐渐抠一抠字眼了。
每背一道题,我都给自己挑挑毛病,看看有没有比较关键的词背错了,然后把这个题记下来,等着过完这一遍再回来看看。
刚开始,每个题我都有很多词语用的和书上不一样,我只调整那些最关键的词语。
关键的词语调整过来,再调整不是那么关键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还债”的过程。
前期的粗糙虽然让我的速度比较快、每个题都有印象,但是却难免有遗漏和疏忽,甚至是错误。现在,我必须把他们调整回来了。
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能一个方法、一种心态、一个计划用到底,要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毛病并且及时修改。
一成不变地做事并不难,难的是打破舒服的现状。
囫囵吞枣当然很轻松,但他不是长久之计。
暑假在家是最难受的了,因为会有各种诱惑和应酬。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处理好次要矛盾。
而且这个时候还要实习工作,必须平衡好各方面的时间。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我让别人抽背我,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
我开始学政治,每天一个多小时。
与此同时,我已经逐步从粗糙过度到了精细,这非常自然,因为在粗糙的基础上每次多背一点,渐渐的就会精细了。
这个时候我才猛然发现,这个方法,在我备考刚开始就已经接触过了。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才真正明白它的用法。
原来那个起点就是终点了。
东哥:7月份都已经背了十几遍,这是成为状元的最大原因。不能一直呆在舒适区不出去,当遍数足够多了,就自然而然进入精背的状态了,但是不变的是,精背一轮的周期和你粗背一轮的周期相同,也就是并不需要减少每天的任务,也可以进入精背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我很不建议你在一开始备考就进入精背的原因,因为不是我们不精背,是进度还没到精背的地步。
8月份我就开始学习作文、完型了。阅读学习很充足,完型的难度就不大。
然而由于疫情,我所在的楼道出了阳性,我被独自封在房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只有瓶装水、泡面。
我每天都学习半小时刑法的案例题,并且每天拿出一点时间看一看刑法的课本。
背书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地思考、总结、比较、拓展、变化、贯通。
切不可尽信书!
中后期,为了打开我的思路、开阔视野,我会定期看看课本,想一想“同样的题有没有不同的问法”等灵活问题。事实证明,这很有用。
复习资料一定不会完全还原课本,不同的人对课本的理解和总结也有所不同。
如果把时间都用在思考“课本上有三段话,资料只写了一段话,我需要把剩下两段话都背会吗?”这种问题上,就本末倒置了。
差异是常态、学不完也再正常不过了。
现实会告诉你,把课本上的三段话全背会,到了考场也没有时间让你全写上。
甚至,连资料上面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够写得完。
贪多嚼不烂,信息多了则影响判断。
东哥:刑法课本上罪名有例子。不要盲目的看课本,时间浪费不起,本末倒置了,就什么都来不及了。考警校研究生,难点永远是字太多,记不下来,而不是背的太少。无论是谁考研,难免走点弯路,只不过考上的人努力程度可以覆盖无用功,大多数考不上的人就是覆盖不了。
中后期,我六点起床,晚十一点四十睡觉。
英语2-3小时政治2-3小时,剩下的时间给专业课。
考前,六点起床,晚十二点五十睡觉。
考完那天,一出门,就看到天桥上已经挂满了迎接新年的彩灯。黄的、红的,彩带、灯笼,分外惹眼。
从这天起,我眼前的东西也不再仅是黑白了。
各科的学习方法
英语(77)
1.阅读:
我把真题做了两三遍,还做了英二的题和许多模拟题。在我看来英语阅读最重要的是复盘和总结。
听课、学习老师教的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己老旧的不理智的思路的过程。
每做完一篇,必须有意识地再读文章,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老师、答案解题思路有何异同。
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我的思路写在纸上,把老师的思路写在旁边,再找不同,然后想三个问题: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里?为什么老师能够想到这一方面?下一次,我该怎样才能运用老师的思路?
东哥:学而不思则罔。这才是真正需要向学霸学习的地方。学习就是要多动脑子。
每做完一篇阅读,一定仔细的再读文章。
读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精读和略读。
精读是为了把每一个单词弄明白,略读是为了划分句群意群,弄清行文脉络和结构。
在我看来,后者更为重要。结合详细的答案解析读文章,用各种颜色的笔进行标划。
我先看了唐迟的课,6月又看了颉斌斌的课,把他们二者结合在一起。
我在暑假把做了许多模拟题,就是为了练习这些方法,提高读文章的速度。
主要是黄皮书阅读80篇,其他的模拟题质量都不太行。
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之后,我又有意识地用这些方法对应出题的规律,再做、再总结。
2.新题型:
新题型属于刺客题型,往往被人轻视。比如,23年的难度就比较大。
因此最好不要考前一个月再学。
学习新题型的方法和阅读一样:学老师教的方法思路,改变自己原有的落后的方法思路,熟练运用新的方法思路。
改变是无法一次性完成的,是反反复复的。
3.作文:
很多人在初学作文时都有一个想法:我要把所有厉害的单词表达全融入到我的作文里面。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做起来难免力不从心。
功利一点说,所谓“大作文”,所谓“模板”,就是夸的句子准备几个,批判的句子准备几个,大作文让夸某物,就固定地用这几个句子,反之亦然。
这种套路应对人生哲理类(勤劳、合作、创新、习惯、读书、节约)比较好用,但是不能应对所有情况。
因此,对一些特定的话题如环保、文化、互联网、亲情等等,每个话题需要单独准备几个句子。
小作文不推荐模板,因为情况比较多,可以直接背历年真题作文。比如23年的小作文在之前就考过几乎一样的。
政治(76)
1.不建议抄题整理错题本,做错的题就回到书上把对应的原理标出来仔细读,上下文顺带着看一看。政治题拐弯不多,一个知识点对应的原理看熟了,题就能做对(类似驾照科目一)
因此也必须多做题。我把肖1000、腿姐的30天70分,腿4徐6肖4肖8都做了。
2、99%的人都会告诉你政治不用开始太早,9月开始都行。
但是开始得晚不等于轻视。而且开始的过晚会加重你的焦虑,使你手忙脚乱。
遗憾的是,每个人进度、能力不同,难以划一个统一的标准:到x月必须开政治。
我只能说,别拖。
3、如果政治想考高一点,主观题就不能仅背押题,必须学一些答题、分析的技巧,因为没有老师能完美押种,背东西只是为了有话可说,考场上的布局排版、言语组织、分析判断才是克服旱区压分的法宝。
4、我在前期看了涛的课,九月开始跟腿的技巧班,最后跟了腿的冲刺班。
在冲刺阶段最好买一本政治小书(知识点提要、背诵笔记),把所有错题对应的原理全部标注在上面,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背。
就去年而言,肖四比腿多押了十道左右,但是多的这十道都没有考。
腿的押题背的难度比较大。
专业课(271)
1、早开始两三个月,会让你有机会试错纠偏,让你后期更加从容。
2、在前期(是前期),蜻蜓点水并不是个贬义词。遇到难的别死磕,真不行留到下一轮,这一遍读读或者就背其中的两三句已经很好了。别难为自己,别让自己上来全记住。
3、前期,把速度提快点,每一轮周期缩短点。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粗糙点。有些同学总想背的又精又细,同时还要求自己每一轮时间很短,这不太现实。
前期是非常痛苦的,如果强迫自己全都记住,无疑增加了难度。
4、不要把时间用在纠结和比较上面。在前期不建议接触过多的信息,需要埋头学一阵。因为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接触的信息太多会乱花渐欲迷人眼,难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中后期,则要把思路打开。
5、课本上的东西很多,有的题内容也很多,即使背完了,考试时间有限,也不一定写得完。
6、答题一定要注重细节!比如开头、结尾等等,这些是得分点,不写会扣分的(追求高分必须做到,这点在388那篇帖子里面有详细阐述)。
7、搞清楚弄懂和背会的关系,弄懂的过程和背会的过程并不一样。可以钻研,但是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埋头背书上。
8、前期每一遍就是简单的背书,中后期每一遍都要以检测的方式进行,检测出掌握不好的,就要着重复习。
东哥:弄懂和背会不一样,这一点太重要了。还是那句话:考研的考试方式和法硕、法考都不一样,考的一点都不深入,老师也不是想看你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要的就是原话。
说在最后
很多警校的朋友不知道考研还是考公务员。
在这里我想提醒一句:考研并不比考公高一等,考公也不比考研简单。
想想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冲动。
或许考研并不是达到你的目标的必经之路。
选择的过程可以随意摇摆,一旦选择完毕,就不要患得患失。孰能生巧的法则并不只适用于考研这一件事情。
不管考研还是考公,甚至是打篮球、打游戏、写作、练歌、摄影、专升本,只要你选择了其中一个,就必须坚定地去做,否则终究不能炉火纯青。
我只是经历过考研这件事情,并且坚持下来了,因此我不觉得我是什么榜样或者模范。
在人生这条路上,没有真正的“过来人”,而我作为一个新手,才刚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和其他人一样焦虑、担心、痛苦。我不是心态静如止水的人,我钻牛角尖、冲动、有时候也难受的睡不着觉。
但是我深知没什么回头路可以走,中途放弃也可能被人嘲笑。
我相信每一个认真备考的人都会这样吧。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不学了;第二个,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前期被封在宿舍,又实习,冲刺阶段被隔离,千里迢迢来沈阳租房,被赋红码。我一度担心我无法完成这场考试。
在复试的过程中,我又遇到了许多一起备考的朋友。
他们有的人学习娱乐都很出彩,有的人记忆力超群,有的人心态很好,有的人走遍大好河山见识很广…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很庆幸我能在误打误撞的过程中掌握到学习英语政治和背书的技巧;我很高兴在我有些迷茫的时候会有前辈点拨;我很荣幸我有机会分享我的观点。
成功的经验固然吸引人,但是努力的过程却不可须臾被忽略。
我知道,更多的朋友,包括屏幕前的你,仍然努力奋斗着,正在努力地完成青春结束前的最后一舞。
不得不承认,人生路漫漫,在暮年回首往事,当初考研的大风大浪可能仅仅是茫茫大海上的几圈涟漪。
但是,我敬佩每一个敢于挑战的战士。
请把鲜花和掌声送给他们,送给每一个正在努力向前的同行者。
我本不优秀,你们大可以先借鉴我,再追上我,最后超越我!
相关阅读
-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
三星电子又惹祸了!近日,三星半导体亏损12.69万亿韩元,导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5%,创14年来最低水平。这家韩国巨头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占有极...
-
点击下方“谈小言”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百科趣闻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的繁衍与灭绝交替进行,只有少数生物能够...
-
2014年10月27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国际惩戒所及监狱协会年度会议上的发言。...
-
口腔科医务人员不定期参加大讲堂、电视台口腔健康专栏节目等,视频录制完成后,不仅用于科室日常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口腔患者熟知。...
-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外物,看淡,人世间,李叔同...
-
小编整理了3篇致自己看淡人生的文案(精选78句),大家请欣赏。 致自己看淡人生的文案1 1、成熟的标志不是会说大道理,而是开始去理解身边的小事情,去体谅周遭的不得已。...
-
1、人生在世,十有八九都是不顺心的、可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想这些烦心的事情哪?不如将这些烦心的事情抛在脑后,去迎接阳光的照耀。2、命运中的拥有,皆源于不断的选择,不泯的追求...
-
#暑期创作大赛#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不尽完美的地方,像是路途中的石子,虽然令人感到不适,却也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因此,我们要...
-
看淡一切无所谓的简短句子 1、人生道路漫漫且漫长,我已经看淡了生死,我把一切看的释然,我觉得对于一切来说,对我都无所谓! 2、将一切生活境遇当作修炼自身的道场,将一切不...
-
Boy London(伦敦男孩)是1976年由Stephane Raynor创立的英伦街牌...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