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每日技能|影像学入门—CT 的基本知识

每日技能|影像学入门—CT 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4-07-20 08:04:35 作者:
摘要:规定密度最高的骨皮质为+1000,水为0,气体为-1000,人体不同组织CT值位于这2000个分度之间。 ②脑实质:脑组织饱满、近乎贴合颅骨

距离技能考试开始还有一个多月,很多同学反应,影像学太难啦!X线、CT、超声怎么学都不会读!

其实在搞定判读前,这些影像学基础知识你必须要掌握,执考助手将带大家搞定影像学入门。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影像学入门—CT 的基本知识」,建议先收藏!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CT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各个层面的信号,通过数值转换用黑白不同灰度等级在荧光屏上显示构成图像。

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称为平扫,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称为增强,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扫描。

(二)CT图像的特点

1.数字化模拟灰度图像

CT图像是经数字转化的重构模拟图像,灰度特点与X线相同,气体呈黑色影像(低密度),骨骼呈白色影像(高密度)。

2.密度分辨力较高

人体不同的软组织对X线的吸收差异小,但在CT上可形成对比。

3.密度可进行量化评估

CT图像不但能用灰度显示不同组织密度高低,也能通过CT值(单位HU)来表示。规定密度最高的骨皮质为+1000,水为0,气体为-1000,人体不同组织CT值位于这2000个分度之间。

组织

CT值

组织

CT值

+1000

白质

+25~30

钙化

+80~300

脑脊液

+0~20

新鲜血液

+70~90

灰质、肌肉

+40~80

脂肪

-20~-80

陈旧出血

+30~60

空气

-1000

4.断层图像

CT图像常规为横轴位断层图像,克服X线组织结构影像重叠的缺点,结构清楚显示,提高病灶检出率。

(三)CT检查的临床应用

CT检查的密度分辨力高,易于发现病变,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胸部、心血管系统、腹盆腔、骨骼肌肉系统等。

CT影像的判读

(四)CT影像的正常表现

临床上CT影像需要结合连续的断层、解剖进行综合判断,考试中以一个层面的判读为主,故不赘述判读顺序技巧。

1.肺部CT

①肺野:双肺野含气呈极低密度影,自然对比可见中心向外周走行的肺血管分支,由粗渐细(可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断面),老年患者由于肺血的坠积效应,两肺下叶后部近胸膜下血管纹理增多,不要误认为异常。肺叶、肺段支气管与相应肺动脉分支伴行、管径相当。

②肺门:CT双侧肺门结构显示清晰,可见肺动脉分支并伴行相应气管、支气管,以及引流各肺叶的静脉逐步汇合至静脉干,相邻断层连续观察可明显判读出血管走行。

③叶间裂:叶间裂边缘部血管、气管细微不显示,在肺窗上表现为透明带。斜裂位置在第4胸椎平面以下的层面、自纵隔至侧胸壁的横行透明带影,水平叶间裂与扫描平面平行,表现为三角形或椭圆形无血管透明区。

2.腹部CT

①肝脏:位于右上、中腹部,上方紧贴膈肌,外缘紧靠腹壁,整体呈楔形,右叶厚而大,向左逐渐变小,边缘光滑,棱角锐利。正常成人肝右叶前后径8~10cm,左叶厚度<6cm。肝实质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其中血管可表现为圆形、管状低密度影,动脉强化期不明显,门静脉期开始强化。

②胰腺:边缘光滑、小分叶状,密度均匀,可见散在小灶性脂肪密度。形似弓状,凸面向前,由头向尾逐渐变细,胰管位于实质内、不显示或细线状低密度影。

③脾脏:正常脾外缘通常小于5个肋单位(同层CT上肋骨和肋间隙的数目总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圆形,密度略低于肝脏,内缘常有切迹,可见大血管出入脾门。

④肾脏:断层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肾门内凹,均匀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肾盂呈水样密度。

3.头颅CT

①颅骨:高密度影,图像连续无中断,外部可见薄层软组织密度影,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鼻窦、乳突内含气体呈极低密度影。

②脑实质:脑组织饱满、近乎贴合颅骨,脑沟、脑裂、脑池、脑室(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影,双侧对侧,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晰,深部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苍白球可钙化而表现高密度,尾状核和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带状髓质结构为内囊,呈低密度影。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