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对小学数学的“误解”,你占几个?

对小学数学的“误解”,你占几个?

时间:2023-10-01 11:03:25 作者:
摘要:这个暑假陪五年级的儿子上了半个月奥数,我发现大部份人对小学数学有“误解”。课间休息做奥数题把同伴吸引过来了误解一:对小学数学能力有“误解”。 小

这个暑假陪五年级的儿子上了半个月奥数,我发现大部份人对小学数学有“误解”。

数学慢教育_慢数学知识学新孩子怎么办_孩子学数学新知识慢

课间休息做奥数题把同伴吸引过来了

误解一:对小学数学能力有“误解”。

小学数学是普肓式教学,课内极其简单,目标是让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考90分,这种优分现象让我们以为自己孩子的数学能力不错。

实际上,小学数学成绩优异并不代表数学能力强。

小学数学能力包括:又快又准的计算能力,认真细致的审题能力,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挑战难题的能力,自学自查的能力。

这些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指望课内老师,更多需要家长在课后做功课。

如果四年级之前家长什么都没有做,孩子又不是百里挑一的数学苗子,大部份孩子就会出现五年级掉队现象。

数学慢教育_孩子学数学新知识慢_慢数学知识学新孩子怎么办

认真听课的娃

误解二:对自己孩子数学水平的误解。

大部份孩子聪明、反应快,一二年级满分,三四年级95分。

要知道,学校的期末考试会经过几轮复习,简单的题反复训练,孩子考90分只能算合格,90分代表不了孩子真实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之前,如果家长不给孩子做拓展,大部份孩子的数学会在五年级出现问题,当然个别聪慧的孩子除外。

为什么五年级大幅度出现问题呢?

一是数学习惯没有培养好,比如审题不认真、书写潦草、计算能力不过关,五年级的题型开始绕弯,计算复杂,不是直接套公式简单算一下就能得出答案。

二是基础知识点没有掌握,没有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点背后的本质,从而出现用错公式、生搬硬套、丢三落四的现象。

三是数学思维跟不上,逻辑混乱,有些孩子聪明,基础也不错,可是题型稍做变化,思维就转不过弯,典型的思维训练太少。

孩子学数学新知识慢_慢数学知识学新孩子怎么办_数学慢教育

做奥数题不分时间场合

误解三:对学习奥数的误解。

说到这个认知,真的想抽自己两耳光。

老大一二年级时,不知道从哪道听途说小学奥数对初中学习没有直接帮助,百分之九十的孩子不适合学习奥数的肤浅认知,导致我没有重视孩子的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就这样裸奔过去了,初中才发现孩子的思维完全跟不上教学节奏,一到难题就卡壳。

奥数的学习从内容上包括数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从难易程度分为浅奥和奥数。

所谓浅奥,就是给普娃锻炼数学思维,课外拔高之用的拓展类教材,虽然名义上叫“奥数”,其实更适合争取课内满分的普罗大众。

广义上的奥数包括浅奥和竞赛,适合校内成绩优异和数学爱好者们。

学奥数的孩子,按照目标一般分为两条路径:牛娃走竞赛路线,争取拿奖进名校甚至保送上“双一流”大学;普娃用于课外拔高,用更高的能力俯瞰课内数学,进行“降维打击”确保高分。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来拓展思维,只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

数学慢教育_慢数学知识学新孩子怎么办_孩子学数学新知识慢

做题忘了喝水休息

误解四,对数学天赋有“误解”。

小时候,我给老大讲题,讲三遍,孩子还是睁着一双大眼睛盯着我,意思是:“妈妈,我没有懂”。

我以为是孩子没有天赋,学不好数学,就顺其自然吧!

直到后来碰到了两个数学老师,孩子慢慢找到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能力。

才知道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有的孩子反应慢,最需要老师有耐心且会赋能。好的数学老师一定是懂儿童心理学和有方法的。

小学和初中数学还谈不上用天赋,对的老师激发出孩子的数学兴趣,只要不是傻子,课内争取满分并不难。

当孩子到五六年级、初中、高中,数学成绩不理想时,我们觉得是娃脑子不灵敏。实际上,是小时候启蒙做得不够。

拿我家两孩子来举例,老大从小的课外班都是艺术类,没上过任何一种与数学沾边的课程,结果是小学五年级开始出问题,初中彻底拉跨。

老二从小上的课外班几乎都和数学沾边,1-3岁最喜欢玩积木和拼图玩具,4岁开始上乐高课程,5岁开始学围棋,7岁开始学编程,9岁开始自学数学思维拓展程。

有了这些基础,11岁正式接触奥数,虽然看不出什么天赋,但为了解一道数学题,他可以苦思冥想一两小时。

孩子学数学新知识慢_慢数学知识学新孩子怎么办_数学慢教育

实现了做奥数题自由

关于数学学习,不要甩锅给“智商”。小学到高中的校内考试,还谈不上拼智商。

如果从小启蒙到位,学习习惯好,课内外的老师教得好,应付各种考试完全没有问题。

小时侯启蒙欠缺的,也不用气馁,只要孩子愿意学,家长愿意支持,任何时候都有办法让孩子开窍。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