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教育与放生保育原则
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样性均面临巨大问题。包括生物入侵、栖息地丧失、栖息地零碎化、过度开采、污染和新兴疾病。这些问题复杂、多面、随着气候变化而恶化。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人们通过科学研究,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类行为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这一意识促使社会各界的责任感日渐增强,宗教团体也不例外。如果宗教团体有愿意努力确保地球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就应当妥善处理现今在亚洲、北美、澳大利亚及世界其他地方盛行的放生问题。为了保护生态整体性,应当让放生形成新的认识,采用新的方法。
放生(英文“ prayer-animal release”、日语“ほうじょう”、藏语“ 才塔尔栋哇”),是佛教徒、道教徒及其他宗教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即:释放被捕获的野生动物以证悲悯、善良之心,以期得善报、种善业。然而,目前放生的做法会引起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有悖“放生”宗教仪式慈悲的初衷。例如,中国人每年花近6000万美元放生2亿只野生动物。被放生的动物多种多样——鸟、鱼、蛇、蛙、龟、昆虫、猴子,这些动物或是被狩猎者从野外捕获的,或是从当地宠物市场上购得的,它们被放生到河流、山地、森林、湖、水库。大规模放生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破坏。据调查:红耳滑龟(学名Trachemys a(Schoepf)),当地人称之为“巴西龟”,是被调查河流中数量第二多的龟。
许多放生非在地物种动物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入侵。通常根除已在本土立足的入侵物种是不可能的,也极少采取此种措施。据估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代价相当于每年 1000亿美元。据估计,美国由于来自东南亚的白蚁(白蚁,学名 Coptotermes formosanus)入侵,每年因房产损毁、修缮以及相应的灭虫措施而耗用的经费达 10亿美元。放生还会增加当地物种的竞争或捕食压力,导致基因湮没;两种通常相互隔绝的种群相互接触,数量多的大种群致使数量少的小种群丧失基因多样性,传播疾病。有些疾病的传播会影响人类健康。
即使放生的动物属于本土物种,也应当谨慎。放生属于本土物种的动物会造成潜在影响,这些潜在影响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人们从其他情形中清楚地认识到;本土动物也会把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疾病带入本土种群,造成不必要的后果或成为基因污染的管道。在实施物种复育的过程中,把珍稀动物放归野外时都会考虑到上述潜在影响。
任何放生都应当同样地考虑这些潜在影响(无论放生的是本土动物还是非本土动物)。若放生的本土动物是从野外捕获随后如现行放生那样,被随意选择地点放生,则更应当考虑相关影响。在这种情形中,一些患病动物容易把疾病传染给同一处数量庞大的其他动物,这些动物一旦被放生就会把疾病传播给野生种群。如果把来自不同种群的动物释放到同一地点,种群间的基因独特性就会很快弱化甚至完全丧失。
世界各地每年举办放生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以及此类放生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国际保育生物学学会、宗教与保育研究合作小组、以及宗教与保育生物学工作分组,建议亚洲、北美、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的政府:
(1)与宗教组织合作,精心设计课程教育实施放生的信徒;
(2)制定规章,禁止以任何目的把非在地物种动物释放到自然环境,包括放生行为;
(3)落实执法。市场交易监管也是综合管理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保育生物学学会简介——《国际保育生物学学会》(SCB)是一个国际化的专业机构,致力于推动对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丧失、恢复等现象的科学研究。SCB的会员是来自各行各业有志于保育和生态多样性研究的人员。包括:资源管理者、教育界人士、政府或个人保育工作者、学生,在世界各地共有会员4,000人。《行动呼吁:让宗教放生体现保育原则》政策声明的对象是目前盛行放生的亚洲、北美、澳大利亚各国的政府,立法与政策制定者。
以下叙述放生问题的科学证据,推荐首选政策,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关于科学证据、政策选项及正当性的分析:
放生非本土物种动物会导致生物入侵;入侵物种是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造成的影响可能非常深远。它们会通过捕食、竞争、生态位替代或杂交改变本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改变本土物种的演化途径;或改变种间相互作用、营养循环、生态系统功能;最终导致本土特有种的灭绝。
入侵性的外来物种在引进(或)扩散后,是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外来物种;被引介到其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之外的物种、亚种或更细的分类,包括这些物种可以生存并最终得以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种子、繁殖体),这些生物体被称为异域物种、非本土物种、非本地(在地)物种。
外来物种能否入侵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有活力的繁殖体”。即繁殖、迁移到新区域所必需的最少个体数量;因而,在特定区域频繁、大规模、有系统地放生会增加入侵物种定居的可能性。
佛教徒有组织地把美国牛蛙(学名 Lithobates catesbeianus)(原属北美东部的物种,名列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百种世界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放生到中国云南省的水体里,导致该区域的水体受到入侵,牛蛙数量明显高于未举办过此类放生活动的地方。牛蛙在此定居的可能性增加与放生活频繁程度增大相关,而放生活动频繁程度是繁殖体压力的一项。例如:牛蛙被指与壶菌(壶菌导致许多本土蛙类灭绝)在世界各地的引进和(或)传播有很大的关联,而牛蛙(及其他蛙)是亚洲的放生活动中,最常被放生的动物。这使得牛蛙成为壶菌在亚洲传播的载体。放生过程中人与动物的接触,导致人类从放生动物身上感染疾病的高风险。柬埔寨曾调查麻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 HPAI) H5N1疫情曼延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麻雀羽毛中存在大量 H5N1病毒,对于正在流行禽流感的国家而言,放生麻雀的行为是造成人类感染 H5N1病毒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放生造成的问题,相关科学文献已经提出了最得宜的政策。首先,佛教徒在放生仪式中释放入侵生物会造成不利结果,但此种行为基本上不是有意为之,且可能是出于缺乏生态知识,不了解放生入侵生物造成的后果。事实证明,普及与入侵物种相关的生态知识可以降低参与放生活动的可能性。佛教徒心存善念,因而向他们宣传相关知识可能是防止放生行为的有效策略,对未来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在受到放生行为影响的地区,教育活动应由当地政府部门、环保与放生组织、佛教组织共同实施,让社会大众减少或摒弃放生活动。在地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是放生组织者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亦有文献针对公众教育节目的提出建议。
二、通过强制性规范改变其放生观念
首先应禁止放生非本地野生动物和贩卖特定高风险物种,并落实监管水产养殖场设施;从地方层面向佛教团体及佛教徒宣传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哪些动物可以放生,哪些动物不能放生。
三、提倡或鼓励负责任的放生
例如:政府或环保团体可以赞助濒危本土特有物种的繁殖计划,与当地寺庙在指定区域共同举办放生仪式或野放活动,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立足。澳大利亚藏传佛教学院会向农业和渔业部确认后再举行放生活动,而且放生的是周边港口捕捞的当地物种。
地球是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共有的家园,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人类对于保护环境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人类必须改变行为调整制度,采取新方法和新策略。
放生,作为从宗教倡导悲悯之心生发出来的修行方式,在不失其精神内涵、实质、气节的情况下,应当调节当前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政府、民间团体、宗教组织应当携手努力,为保护地球生命共同搭建平台在伦理上对地球、对所有生命担负的责任感。放生不应再危害地球家园的生物与生命。
(编者申明:以上图文仅供学习与分享,欢迎交流!)
山林田野
山林是人类心灵的故乡,人类最原始的相望。田野是人类身心灵的治疗师,生命动力的源头。让孩子暂时离开网络,回到山林与田野之间,找回失落已久的灵魂。
相关阅读
-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
三星电子又惹祸了!近日,三星半导体亏损12.69万亿韩元,导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5%,创14年来最低水平。这家韩国巨头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占有极...
-
点击下方“谈小言”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百科趣闻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的繁衍与灭绝交替进行,只有少数生物能够...
-
2014年10月27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国际惩戒所及监狱协会年度会议上的发言。...
-
口腔科医务人员不定期参加大讲堂、电视台口腔健康专栏节目等,视频录制完成后,不仅用于科室日常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口腔患者熟知。...
-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作为总要求...
-
11月7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在乌镇举行。图为发布人上台领奖。图/本刊记者 潘树琼 摄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不仅勾勒了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未来图景...
-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鲍聪颖)9月8日,服贸会北京金融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举行。现场发布的《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从去年的7座变为8座...
-
免费领取历年所有四六级试卷电子打印版【包含2022年6月真题+听力+答案解析】Directions:For this part...
-
全球化现象为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系统、跨国组织带来的可能性...
-
年轻时要看远,中年时要看宽,老年时要看淡,这是君子的三种修行,人生的三种取舍之道,和人生的三重进境。四十岁的人,挫折让他明白了,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