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深观察:大湾区国际科创高地“新”在哪?全球科学家这样认为

深观察:大湾区国际科创高地“新”在哪?全球科学家这样认为

时间:2023-10-14 20:58:06 作者:
摘要:据悉,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在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形成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的大湾区创新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担此重任有基础。

“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的基础研究在世界走在前列。”中国科学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此基础上,要让纳米科技从前期的研究成果,比如纸面上的论文、专利真正落地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

赵宇亮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属于国家的“第一梯队”。尤其是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要素聚集,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企业以及科技资源,也有很多科技成果聚集在大湾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校长倪明选也表示,深圳在创业方面做得相对成功,在大湾区起了龙头带领作用,但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整个大湾区共同发力。令他感到欣喜的是,目前,广州南沙等地都在积极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

大湾区科创氛围也受到了与会国际嘉宾的认可。

“在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中,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希望能扩大这种合作,让更多的大湾区科学家参与进来。”日前,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罗伯特·博尔威克在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视频寄语中,向粤港澳科学家发出诚挚邀约。

全球科技发展_全球看科技_科技看全球下载

资源聚集、人才涌动、政策利好——广东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一排无人车上路试行。新华社发

近年来,广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12月11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连续五年排名第一。同时创造了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历史最高分。

工程师在广东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检查直线加速器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分析数据背后原因:近年来,以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站、国家超算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继落户广东,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26个重点创新平台“串珠成链”的大湾区创新布局正加速成势成型。

与会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进一步介绍,作为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其核心设备均为国内研制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20多项技术突破,国产化率超过90%,目前装置高效稳定运行,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课题580多项,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行政长官梁振英。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论坛致辞时表示,作为国家重点谋划发展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高地。

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地区位列全球第二,确立了大湾区全球创新领先者地位。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下,大湾区有了重大利好政策,港澳地区更加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建设,河套、南沙、前海、横琴等重大粤港合作平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对“探索未来”有了更充分的底气和信心。

建议:加强深度合作,发挥湾区科创产业化优势

未来大湾区科创新高地如何建?重要切口在哪?

全球看科技_全球科技发展_科技看全球下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

“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在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发表《新冠疫情:挑战与机遇》主旨报告,会上,他谈到近期新变异株“奥密克戎”和序贯免疫时,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不少与会嘉宾也表达了同样想法。

南加州大学医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史蒂夫·A·凯伊博士认为,作为当代科学家,最大的责任就是向社会大众传递科学方法与科学分析的价值。帮助他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危险,如何遏制、应对流行病,如何确保全世界所有人都能成为技术和医学进步的受益者,提供清晰明白的传播科学价值的信息,对这一职业来说极其重要。

为此,他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开展大规模国际公开合作。慢性病、流行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挑战等问题不是任何一位科学家,任何一家研究机构或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可以解决的。只有进行广泛合作,科学家们才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应对地球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球科技发展_科技看全球下载_全球看科技

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成立。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很喜欢与中国科学家合作互动。我培养了许多中国科学家,很多毕业后回国工作。”凯伊博士说,“我期待与中国科学界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也特别欢迎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家们,欢迎交流各种关于协同与合作的新想法。”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持相同观点,他举例介绍,真正革命性的技术,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要引领全球光电技术,有三个方面很关键,包括建立世界级人才培养的“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产生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如果在大湾区能够布局这样的实验室,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打造灵活的创新研发体制,希望大湾区的兄弟院校加强合作,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发展世界一流的颠覆性原创技术。

与会嘉宾也认为多个前沿科学领域是链接国际科创元素的重要切口。

全球看科技_科技看全球下载_全球科技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重点介绍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医药高地的设想。

他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著名湾区比,在创新医药领域世界级成果仍然相对缺乏。

他建议,大湾区生物医药各界应整合颠覆性生物技术,创制革命性新药,重点布局和深度融合在未来将会使疾病治疗发生颠覆性革命的生物技术。

从屠呦呦教授提取青蒿素,到中药砒霜为白血病治疗提供中国方案,再到刘良本人从事的青风藤治疗关节炎研究,刘良说,大湾区开展中医药创新发展,应秉持开放的学术思想,拥抱现代科学技术,打造功能互补的多学科创新平台体系。

刘良说,大湾区已经形成创新医药的“三极四地”,即广佛极点、珠澳极点和深港极点,以及广州南沙、广州黄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深圳坪山。应做好四地联动,将加强整体布局,做到差异化协同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朱世平主要从事聚合反应工程研究,致力于让高分子材料从实验室“烧杯”走到工业生产线。

曾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的朱世平4年前回到深圳。“我非常喜欢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文化,我们在深圳建设了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并且与很多企业有深入合作。”他说,“发明、发现、创新、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国内在科研实力方面越来越强,但在产业化课题上还需加强研究。

科技看全球下载_全球科技发展_全球看科技

港珠澳大桥全景照。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未来,大湾区如何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粤港澳科创协同是主线。

据悉,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在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形成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的大湾区创新布局,目前已推动走廊26个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串珠成链”发展格局,建设20多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省实验室建设。

如专家建言,广东也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12月1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出席论坛时也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广东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希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积极到广东、到大湾区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东愿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任先博 甄芹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陈培均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