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

时间:2023-10-15 21:55:06 作者: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逐渐渗透于我国的教育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单一的,机械的方式转变为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

新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逐渐渗透于我国的教育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单一的,机械的方式转变为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探究。这些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本质都符合我国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综合型的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改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目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以下现实意义:

(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各类尖端人才的辈出。说明我国对当代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生活。但在以往的教育中,过于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尊师重道的思想根深蒂固,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学生只是个学习的机器。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学生。那么,该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就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学,启发学生开动大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毕竟,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得以发展,生活中处处有学习,自然界中处处有发现,操作中处处有创新。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只是几种简单的学习方式,人类的学习既要继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

(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有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有他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成长历程。师生之间不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应是韩愈笔下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是全面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出于发展中的人。无论教育方式怎样变革,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人,这才是根本的教育理念。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是当代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德育是培养学生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教师一味地说教远远不够,可以采用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讨论你们的价值观,或者用伟人的感人事迹感染学生。智育的学习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兴趣。美育的学习也不只局限于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身去发现自然与社会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开阔学生的眼界。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课堂上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一个具有思维能力,情感丰富的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学习的一个特殊形式和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仅为了生存,个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如何理解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认知、理解、分析、实践、运用,甚至是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自我学习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我认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一经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现在必须提倡自主学习。我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一下特点;

1、学习的相对独立性

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实现的欲望,这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每个学习主体也都具有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独立,要合作,《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会孤陋寡闻。

可见,相对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特性。

2、学习的自我探索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活动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主学习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3、学习的高度自律性

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

自主学习首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 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交流,沟通,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当今中国,我们不仅要学会竞争,还要学会合作,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人际交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但许多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就更好的集思广益,让每位同学都可以听到不同的答案与想法,找到自己与别人的优缺点,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更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是时,老师应提出明确的问题,当学生进行讨论时,老师应走进学生,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了解每组的情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获得新的发现与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合作学习就是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关系。不仅仅使得生生之间相互学习,更使得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1、合作学习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互动性也体现在师生之间,每当老师走下讲台,认真聆听每组讨论时,做好记录,这其实也是一种无言的互动,在这个互动中,老师可以更好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与想法。

2、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采用教师一言堂,教师高高在上,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使得学生人人由“知识的奴隶”转向“知识的主人。”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老师更多地充当管理者,促进者,顾问的角色,促进把握整个课堂秩序,使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得到解放。

3、合作学习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合作学习为主体,力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课堂中,老师总是以讲授法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更多地是在接受老师所传达的信息,不去思考,全盘接收,然后加以死记硬背,长期下去,学生便成为了学习的“奴隶。”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由被动的枯燥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使得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例如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产生积极发现问题,敢于探究的欲望,使得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可以诱导探究的意识,活跃探究的思维。

1、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新课改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则是必然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寻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间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当今我国,书呆子已不能够适应我国的教育,现在需要的人才是“中国创造”而非“制造”,如何让学生学会创新?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是不可缺少的。

2、其次,探究性学习也具有实践性,老师不再过多的使用满堂灌的形式,那么学习就成为了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科学,物理,化学课中就更为突出了,只有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生牢记,不仅仅记住了书本理论,而且还培养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知识越多越恐惧_克服知识恐慌_害怕学新知识

害怕学新知识_克服知识恐慌_知识越多越恐惧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