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聚焦民生新闻放大社会效应

聚焦民生新闻放大社会效应

时间:2023-10-17 00:58:36 作者: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媒体对社会民生关注程度的增强,民生报道因其特有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所引起的受众广泛兴趣,成为媒体报道中的亮点。

聚焦民生新闻放大社会效应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媒体对社会民生关注程度的增强,民生报道因其特有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所引起的受众广泛兴趣,成为媒体报道中的亮点。

面对报业竞争的严峻形势和媒体参与和谐社会创建的全新要求,《潍坊晚报》根据报社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读者本位”的理念,在办报实践中打民生牌、谋服务篇,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利用媒体的独特力量,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鸢都市民的交口称赞,提升了《潍坊晚报》的品牌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搭建聚焦民生新闻的平台

都市晚报要让读者买账,首先心里要装着读者,真正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如果真的“欢乐着他们的欢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办成和读者最贴心的报纸,打造自己的爱心品牌,就能赢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经过近年来的苦心经营,不断充实完善,《潍坊晚报》上关注的民生专版、栏目有十几个之多,像《特别关注》、《热点聚焦》、《热线新闻》、《特别报道》、《爱心扶助》、《阳光助学》、《明察暗访》、《直通12319》、《市容曝光台》、《回音壁》、《替您问了》等。还有常年不断的临时性挂牌栏目,为聚焦民生新闻搭建起了一个平台。举编辑部之力办好民生版面、栏目,回应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提高了整张报纸的品位,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今年3月,38年来最大风暴潮袭击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编辑部上下闻风而动,及时组织了专题报道。号称“中国农民第一飞”的潍坊人谭成年在平阴坠机身亡后,潍坊晚报立即派出记者跟踪报道,写出有思辩,有分析的深度报道,引导人们在悲剧之后,正视、思考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编采密切协同凸显新闻价值

在抓民生新闻上,记者和编辑可以说是目标一致,角色有别。合作的形式大体有这么几种一是编辑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和群众呼声出思想、出题目,得到认同后由记者完成采写。二是编辑记者在一起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形成题目,思路,由记者完成采写。三是记者写成了稿子,编辑按热点栏目的要求进行深加工,有的提出修改意见,进行改写。编辑对记者写的民生新闻稿很珍惜,严格把关,避免新闻失实,同时精心加工、包装。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式去展示。为了起到聚焦、放大、提升的作用,他们创造了很多好的形式。一是文稿配发照片,形成视觉冲击力。在重大典型人物,事件报道中,千方百计配上照片,让人物、现场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对潍城警方打扒行动、“壮美”女子才艺比拼、金宝相亲大会等,晚报以整版的照片配精彩点评图解热点新闻,形成了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取得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二是从内容上丰富。不能满足用现有的稿子填版,要有智力投入,进行信息再加工,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在刊发民生新闻报道时,组织相关链接、背景介绍、嘉宾介绍、相关资料等,对延伸、扩展新闻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版在稿件的精编精选上下了工夫,为了凸显新闻,该集束的集束,该整合的整合,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新闻。三是搞好策划、互动,把着力点从过去单纯做新闻,转向新闯和策划活动相得益彰,善于捕捉社会生活的兴奋点,找准服务读者的共振点,下气力把那些“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好。去年以来,《潍坊晚报》先后进行了帮助无锡孤儿寻亲、救助孤儿党勇、举办相亲大会,集体婚礼、慈善晚会,记者进社区挂牌结对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找准切入点放大社会效应

作为新闻工作者,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百姓是我们的使命。要让民生新闻真正热起来,就要聚焦社会上突出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需要引起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敢于触及这些敏感问题,更要通过我们的报道给人以启示警醒,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年6月,寿光北部乡镇胡萝卜大丰收,却发生了滞销伤农的现象。晚报记者深入采访后,推出了《种一亩赔千元胡萝卜防了菜农心》的重头报道,引起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菜农较好地解决了滞销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是晚报的一个重要功能,没有舆论监督,报纸就没有棱角,就没有战斗力。《潍坊晚报》的一些热点栏耳像“明察暗访”、“市容曝光台”等做得恰到好处。既抨击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起到了警示作用,又不留把柄,避免惹上新闻官司。如点击的问题有:庆典活动浪费惊人、免费医疗讲座忽悠老人、交通隐患亟待整治、医疗垃圾处理,夏季溺水事故频发、职业中介谨防陷阱、各种假发票街头常露面等。针砭时弊,尖锐泼辣,积极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维护了群众利益。

民生新闻的切入点要向人集中。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件、事实的主体都是人。而人的形象、人的故事和人的喜怒哀乐几乎总是受众心理上的敏感区。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民生,站在一个普通人的立场上,从他们所欲知、欲求、欲想、欲做的基本点出发,进行生动具体报道。《潍坊晚报》开设的“爱心扶助”、“阳光助学”等栏目,声情并茂地讲述小人物与贫困、与病残抗争的经历和社会各界人士扶危济困的爱心故事,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仅去年以来就救助贫困大学生350人。

(作者单位:潍坊日报杠)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