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浮生六记/国文珍品文库:(清)沈复

浮生六记/国文珍品文库:(清)沈复

时间:2023-10-20 16:56:37 作者:
摘要:浮生六记/国文珍品文库在浙江新华书店网群网上书店销售,读者在浙江新华书店网群还可了解到《浮生六记/国文珍品文库》作者、价格、内容介绍等信息。欢迎购买《浮生六记/国文珍品文库》

导语

笑看世态炎凉什么意思_笑看奇闻说炎凉_笑看世态炎凉的上一句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共有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全书按不同的专题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字里行间保持了作者的真性情真面目,准确地说,《浮生六记》实在是一部相当完满、别具风采的自传文。

内容提要

笑看世态炎凉什么意思_笑看奇闻说炎凉_笑看世态炎凉的上一句

明清以降,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起,佳作联袂而出,一时蔚为大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百十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闲情妙书,至今仍为喜爱笔记随笔的现代人所尊崇。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以行商、书客、幕僚、名士终身。嘉庆中曾随齐鲲出使琉球;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

沈复之妻陈芸(芸娘),字淑珍,为他的表姐,两人同岁。陈芸天资聪慧,颇能诗文,是一个有才而且性格洒脱的女子。林语堂曾赞美《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为“中国文学上可爱的女人”。

目录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前言

笑看世态炎凉什么意思_笑看奇闻说炎凉_笑看世态炎凉的上一句

明清以降,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起,佳作联袂而出,一时蔚为大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百十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闲情妙书,至今仍为喜爱笔记随笔的现代人所尊崇。

一、作者与成书过程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卒年无考,大约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以后。初生之时,沈家家道兴隆,父亲沈稼夫为一方名流,在官在儒皆颇有声望。沈复生于“衣冠之家”,长于妇人之手,锦衣玉食,诗书为伴,闲居苏州后沧浪亭,随父游历江南胜境,遂养成随心所欲、放浪不羁之性情。长成之后,供职官府幕僚,却无政治志向;经商求利于市场,又无经济头脑。因此,家境日贫,柴米无保,不得不依靠家庭接济。与家人反目后,甚至不得不以卖画糊口度日。钟情闺房之乐,留恋山水之趣,广交名人雅士,出入青楼酒肆,风流倜傥,放浪形骸,竟被父母数次逐出家门,也与克弟断绝往来。四处奔波,终生无成,浪荡虚名甚嚣尘上,却无功业见之史籍。以传统标准量之,沈三白无疑是极不成功的败家之子,几近一无是处。实乃沈门之大不幸。

然而,“祸福相依”,沈门之不幸,却玉成了文坛之一大幸。中年以后,尤其是其爱妻陈芸死后,沈复将半生游历和家庭生活的情景付诸笔端,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妙书《浮生六记》。

沈复作《浮生六记》,起于其妻陈芸谢世之后,卷一《闺房记乐》结尾处有“芸竞以之死”的说法,足以为证。陈芸死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这时沈复四十一岁。据俞平伯先生《浮生六记年表》考证,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沈复创作了《浮生六记》第四卷,这一年沈复四十六岁。《浮生六记》第五、六卷的创作,自然是四十六岁以后的事了(第六卷《养生记道》中也有“余自四十五岁以后”的说法),而且,延续的时间很可能较为漫长。《浮生六记》第六卷既取名为《养生记道》(有本为《养生记逍》),谅非出自壮年人之手,否则便不好理解。第五卷《中山记历》中的时间记载与前记多有冲突,文字也不像前四记那样一气贯通,或许是因为中间相隔时间过长,或者年事日高记忆已大不如从前了。虽然中国古代文人有叹老习俗,方至中年便自称老,但从《养生记道》可见,沈复自陈芸去世以后,清心寡欲,闭门谢客,隐居山林,一无少年轻狂,似无故作老人姿态的必要。而且,《养生记道》之行文用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趣意绪,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洒脱飘逸和自然浑成,而多了一些老成持滞与平和凿实,似乎确有出自饱经沧桑的老人之手的迹象。

据此,我们似可作如下推定:在陈芸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沈复如失侣孤鸿,形影相吊,悲痛之感难以平息,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不禁心猿意马,笔走龙蛇,将无尽的哀思化作流动的文字,难忘的生活情景敷衍成美妙的画面,以作者与陈芸的共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浮生六记》前四记,便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而记录海外游历的《中山记历》,显然是在作者“重入春梦”(见《坎坷记愁》)沉醉新欢之中,甚至对陈芸的思念已大大淡漠之后,才开始创作的,《养生记道》则更在其后,或者是作者垂暮之年的修为。《浮生六记》的创作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而且中间有较长的间隔,后两卷的写作也有可能是断断续续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二、《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共有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成书并流行于世,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在西风社出版的英汉对照本《浮生六记》序中说:“这书,在18lO年至1830年间当流行于姑苏。”1877年刊行的《浮生六记》,是今人见到的最早的版本,却只有前四卷,后两卷已缺佚不可见。因此很少有人见到过全本,及至今日,仍还有不少人只能读到仅存四卷的《浮生六记》,以不能见其全貌而遗憾。其实,《浮生六记》的缺佚之憾,早在本世纪前期就有人做过弥补。世界书局1935年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收录了足本的《浮生六记》。据本书编撰者朱剑芒《(浮生六记)校读后附记》和赵苕狂《(浮生六记)考》介绍,吴中王均卿先生极好搜集古籍,竞于无意间在地摊上搜寻到了《浮生六记》的全本;不久便被朱剑芒收录在其编辑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之中,得以刊布流行了。或许是因为此书印行数量的缘故,见到的人不多,更由于至今还有不少人以为后两卷是某些人伪造的,对王均卿搜寻到的五六两卷持激烈的否定态度,所以,《浮生六记》仅存四卷的说法便一直延续至今,不知耽误了多少喜好此书的人的好事。现在我们以全本的面貌评介《浮生六记》,并不意味着对五六卷真伪的认定.而只是为了满足喜好者的需求。退一步讲,即使五六卷真的是伪作,总还是可以聊胜于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无多少坏处。

《浮生六记》一直被某些人视为“香艳小说”,王均卿先生在清末光绪年间编撰《香艳丛书》时就将《浮生六记》收了进去,并得到了学术同仁的认可。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浮生六记》确有其香艳的一面,若仅以表现夫妻情趣相投、恩爱意浓、夫唱妇随生活的第一记《闺房记乐》而言,自可视为香艳之经典、情话之楷模;设若综观全书,视其为香艳之作则大谬不然了。第二卷《闲情记趣》写作者的闲情雅兴,其中也有一些关涉儿女情长的内容,但已不占主要地位,谓之“香艳”已有牵强之嫌。第四卷《浪游记快》记录作者“游幕三十年”,遍历大江南北的所见所闻,尽管文字十分优美,却与香闺艳情没有了丝毫关联。至于第三卷《坎坷记愁》更是记录作者屡屡不见容于家庭,被迫流落在外坎坷度日的愁苦经历,虽然文字依然美仑美奂,态度也一如他时的温和雅致,但是,故作放达抵不住满腹的无奈与苍凉,何来之香艳之气哉?第五卷《中山记历》记录出使琉球的奇闻轶事,第六卷《养生记道》叙述作者的养生之道,与“香艳”二字更是根本不沾边。

《浮生六记》的取名,得自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感慨。从内容来看,全书按不同的专题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字里行间保持了作者的真性情真面目,准确地说,《浮生六记》实在是一部相当完满、别具风采的自传文。古往今来,中国不乏著名的自传文字,但像沈复《浮生六记》这样的自传却并不多见。

三、《浮生六记》的评价

《浮生六记》自刊布流转以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好评如潮,经久不衰。在众多的评论文字中,俞平伯先生《重刊(浮生六记)序》中的一段话,最为精彩: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

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

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

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

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

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

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

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

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

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

得更久更远的价值。

先生就《浮生六记》文采笔法的评说,可谓精妙至致,俨然学者风范之中流露着诗人的情愫气质,尊崇赞美之意溢于言表,用以衡量前四卷的确切中肯綮。

清同治年间,著名文人潘麟生“阅而心醉”,欣然为四卷本的《浮生六记》题词,对《浮生六记》的文学地位作了极高的评价:

是编合冒巢民《梅龛忆语》、方密之《物理小识》、

李笠翁《一家言》、徐霞客《游记》诸书,参错贯通;如

《五侯鲭》,如《群芳谱》,而绪不芜杂;指极幽馨,绮怀

可以不删,感遇乌能自已,洵《离骚》之外篇、《云仙》

之续记也。向来小说家标新立异,移步换形,后之作

者,几于无可著笔,得此又树一帜。

赵苕狂的《(浮生六记)考》称此书是“一部较为满意的自传文”,“为自传文开一好例”,并盛赞其“描写闺房之情是十分大胆的”,“写悲哀愁苦作者亦是能手”,写游记“有种种特异的方法”,“在超脱的意境下产生了不平凡的见解”,且“笔致生动”、“天成与人工凑合方组成了美妙的文字”。

在当代,《浮生六记》亦不乏知音。据传在香港,《浮生六记》曾一度被学校指定为学生课外必读书目。大陆作家贾平凹对此书情有独钟,并写进了著名小说《废都》之中。在互联网上,也可以看到众多有关《浮生六记》的网页和大量言论,就有人在读过仅存四卷的残本后说:

他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笔调、不同的表达方

法,写下了这篇读之慨然,让人长叹不已的文章。

文章整个被一种恬淡的气氛包围着,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是夫妻间的情深意重,感人至深。

三白没有过多的写世态人情,也没有口诛笔伐,

可是却仍使人感觉得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无奈。

笔不写而意实露也。能写出这样平易的文章不多。

写人间而无烟火气,是种境界。

重情者,不可不读《浮生六记》。

如此言论,不绝于耳,不一而足。总之一句话,《浮生六记》是旷世奇书,不可多得。那么,《浮生六记》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1.《浮生六记》是一部别具风格的自传。作品记录了沈复先甜后苦的一生经历,从家庭到事业,从闺情到漫游,夫妻温存与坎坷生计,习幕做贾与撰文绘画,世态炎凉与颐情养性,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一个真情真性、有血有肉的沈复,真实可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由此而观,《浮生六记》具备了一切自传文的基本特征。但是,《浮生六记》又与一般的自传文体不尽相同。它没有像通常的自传文那样,按传主人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来结构文字,也不套用以传主起落沉浮的阶段为文章段落的惯常做法,而是将一生经历划分成若干个方面,按不同的主题依次写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中还较为少见,显得别有特色,的确为自传文开了一个好的先例。

2.《浮生六记》是一本意境超脱的闲书。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标准,大凡为文总得表现点微言大义,传达些意识理念,追求“载道之文”、“名山之作”的名分和地位.以期达到“教育民众”、“鼓舞人民”的作用。否则,便不能见容于世,登大雅之堂。受儒家道义几千年熏染的中国人,根深蒂固地遵循着“文章天下事”的古训,不敢越雷池半步,尽管不少人心存邪念,却对一切有违传统规范的东西不敢有丝毫的公开的偏爱,往往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而激烈地加以否定。依此而论,《浮生六记》当然不入道德文章之列,而只能屈居于“闲书”之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设若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而观,《浮生六记》确是一部能够表现人生真体验、真性情的作品,作者大胆直率的真情表达,尽管不能给人以如“春秋大义”般的思想启发和道德教育,却可以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和人生的况味,更可以给读者带来关的阅读享受。故而,所谓“闲书”仅是一个借用,也是对“闲情雅性”、“闲适悠逸”、“闲云野鹤”等境界的认可。《浮生六记》不见容于道德经学,却深得高人雅士的喜爱,极其符合今天普通读者的口味,究其根本,总在一个“闲”字。

3.《浮生六记》是一篇笔致生动、文采斐然的美文。对《浮生六记》高超笔法和达到的艺术境界,及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小说”、自传文创作历史上的开创性贡献,前引俞平伯、赵苕狂诸论已经给出了精到的评判,无需赘言。我们这里想强调的只有一点,即《浮生六记》无论记乐还是记愁,无论写情还是状景,都能采用一种极尽优美的文字,着意营造一种情景相融的意境,时时处处流露出沁人心脾、移人情性、浑然天成的恬淡与幽雅,读来令人如饮醴酩、如坐春风,性情中人必然会沉湎于其中而流连忘返。焦躁者可以清心败火,顺气安神;傲慢者可以开阔胸怀、心平气静;哀苦者可以排遣心中块垒、化解愁绪;而幸运者则更能体悟到生活的乐趣、爱情的甜美、阳光的灿烂。

正是这一切,决定了《浮生六记》在面世百十年以后的今天,依然能够获得读者广泛的认可和真心的喜爱。

但是,《浮生六记》并非十全十美、白璧无瑕,阅读者且不可不加分析甄别地全盘肯定、悉数尽收。事实上,《浮生六记》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优美的文字之下,沉淀着封建时代闲适文人普遍具有的消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东西,无疑是有害的,对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少年一代,其危害就更大。这是需要特别值得注意而且必须加以剔除的。

沈三白的文学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揣摩;沈三白的人生却并不成功,切忌不可模仿照搬。假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像沈复一样,不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且家室难保,肯定是要饿肚子的。这样的看法想必一般人都是能够认同的。

此次译评,依据的是世界书局1935年印行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所载的足本《浮生六记》,并参考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四卷本,特此说明。

作者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笑看世态炎凉什么意思_笑看奇闻说炎凉_笑看世态炎凉的上一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党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称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译文】

回忆我幼年的时候,能睁着眼睛看太阳,眼睛明亮得能看见很细微的东西,看见很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发现事物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叫声如雷,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向往着,于是或者千只或者百只,果然就是鹤了。仰脸观望,脖子常常因此而酸痛僵直。又经常把蚊子留在蚊帐里,慢慢地向蚊子喷烟,让它在烟雾中飞舞呜叫,当做青云飞白鹤来看,果然觉得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感到怡然痛快。在土墙的凹凸处,花坛旁小草丛生的杂乱处,我常蹲下身来,使视线与台沿平齐,凝神仔细观察。把杂草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突起的土块当做山丘,凹陷的地方当做沟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看见两个虫子在草中间打斗,我观看得兴致正浓,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吞掉了。我年纪幼小,又正在出神观看,不禁吓了一跳,大叫起来。神情安定后,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年龄大了回想当时的情景,二虫的争斗,原来是一个要交配,一个不愿意。古语说:“奸近杀。”虫子也是如此吗?

由于贪图这样玩乐,一次卵(江浙俗语把阳具叫做卵)被蚯蚓咬了,肿得不能小便。捉来鸭子扒开口哈肿,女佣人偶尔松手,鸭子便抖动脖子,做出吞咽的姿态,吓得我放声大哭,传出去成为人们闲谈的话柄。这都是我幼年的闲情。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J晤接花叠石之法。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P38-39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