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国文珍品文库:(清)沈复
导语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共有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全书按不同的专题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字里行间保持了作者的真性情真面目,准确地说,《浮生六记》实在是一部相当完满、别具风采的自传文。
内容提要
明清以降,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起,佳作联袂而出,一时蔚为大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百十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闲情妙书,至今仍为喜爱笔记随笔的现代人所尊崇。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以行商、书客、幕僚、名士终身。嘉庆中曾随齐鲲出使琉球;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
沈复之妻陈芸(芸娘),字淑珍,为他的表姐,两人同岁。陈芸天资聪慧,颇能诗文,是一个有才而且性格洒脱的女子。林语堂曾赞美《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为“中国文学上可爱的女人”。
目录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前言
明清以降,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起,佳作联袂而出,一时蔚为大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百十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闲情妙书,至今仍为喜爱笔记随笔的现代人所尊崇。
一、作者与成书过程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卒年无考,大约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以后。初生之时,沈家家道兴隆,父亲沈稼夫为一方名流,在官在儒皆颇有声望。沈复生于“衣冠之家”,长于妇人之手,锦衣玉食,诗书为伴,闲居苏州后沧浪亭,随父游历江南胜境,遂养成随心所欲、放浪不羁之性情。长成之后,供职官府幕僚,却无政治志向;经商求利于市场,又无经济头脑。因此,家境日贫,柴米无保,不得不依靠家庭接济。与家人反目后,甚至不得不以卖画糊口度日。钟情闺房之乐,留恋山水之趣,广交名人雅士,出入青楼酒肆,风流倜傥,放浪形骸,竟被父母数次逐出家门,也与克弟断绝往来。四处奔波,终生无成,浪荡虚名甚嚣尘上,却无功业见之史籍。以传统标准量之,沈三白无疑是极不成功的败家之子,几近一无是处。实乃沈门之大不幸。
然而,“祸福相依”,沈门之不幸,却玉成了文坛之一大幸。中年以后,尤其是其爱妻陈芸死后,沈复将半生游历和家庭生活的情景付诸笔端,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妙书《浮生六记》。
沈复作《浮生六记》,起于其妻陈芸谢世之后,卷一《闺房记乐》结尾处有“芸竞以之死”的说法,足以为证。陈芸死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这时沈复四十一岁。据俞平伯先生《浮生六记年表》考证,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沈复创作了《浮生六记》第四卷,这一年沈复四十六岁。《浮生六记》第五、六卷的创作,自然是四十六岁以后的事了(第六卷《养生记道》中也有“余自四十五岁以后”的说法),而且,延续的时间很可能较为漫长。《浮生六记》第六卷既取名为《养生记道》(有本为《养生记逍》),谅非出自壮年人之手,否则便不好理解。第五卷《中山记历》中的时间记载与前记多有冲突,文字也不像前四记那样一气贯通,或许是因为中间相隔时间过长,或者年事日高记忆已大不如从前了。虽然中国古代文人有叹老习俗,方至中年便自称老,但从《养生记道》可见,沈复自陈芸去世以后,清心寡欲,闭门谢客,隐居山林,一无少年轻狂,似无故作老人姿态的必要。而且,《养生记道》之行文用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趣意绪,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洒脱飘逸和自然浑成,而多了一些老成持滞与平和凿实,似乎确有出自饱经沧桑的老人之手的迹象。
据此,我们似可作如下推定:在陈芸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沈复如失侣孤鸿,形影相吊,悲痛之感难以平息,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不禁心猿意马,笔走龙蛇,将无尽的哀思化作流动的文字,难忘的生活情景敷衍成美妙的画面,以作者与陈芸的共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浮生六记》前四记,便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而记录海外游历的《中山记历》,显然是在作者“重入春梦”(见《坎坷记愁》)沉醉新欢之中,甚至对陈芸的思念已大大淡漠之后,才开始创作的,《养生记道》则更在其后,或者是作者垂暮之年的修为。《浮生六记》的创作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而且中间有较长的间隔,后两卷的写作也有可能是断断续续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二、《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共有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成书并流行于世,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在西风社出版的英汉对照本《浮生六记》序中说:“这书,在18lO年至1830年间当流行于姑苏。”1877年刊行的《浮生六记》,是今人见到的最早的版本,却只有前四卷,后两卷已缺佚不可见。因此很少有人见到过全本,及至今日,仍还有不少人只能读到仅存四卷的《浮生六记》,以不能见其全貌而遗憾。其实,《浮生六记》的缺佚之憾,早在本世纪前期就有人做过弥补。世界书局1935年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收录了足本的《浮生六记》。据本书编撰者朱剑芒《(浮生六记)校读后附记》和赵苕狂《(浮生六记)考》介绍,吴中王均卿先生极好搜集古籍,竞于无意间在地摊上搜寻到了《浮生六记》的全本;不久便被朱剑芒收录在其编辑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之中,得以刊布流行了。或许是因为此书印行数量的缘故,见到的人不多,更由于至今还有不少人以为后两卷是某些人伪造的,对王均卿搜寻到的五六两卷持激烈的否定态度,所以,《浮生六记》仅存四卷的说法便一直延续至今,不知耽误了多少喜好此书的人的好事。现在我们以全本的面貌评介《浮生六记》,并不意味着对五六卷真伪的认定.而只是为了满足喜好者的需求。退一步讲,即使五六卷真的是伪作,总还是可以聊胜于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无多少坏处。
《浮生六记》一直被某些人视为“香艳小说”,王均卿先生在清末光绪年间编撰《香艳丛书》时就将《浮生六记》收了进去,并得到了学术同仁的认可。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浮生六记》确有其香艳的一面,若仅以表现夫妻情趣相投、恩爱意浓、夫唱妇随生活的第一记《闺房记乐》而言,自可视为香艳之经典、情话之楷模;设若综观全书,视其为香艳之作则大谬不然了。第二卷《闲情记趣》写作者的闲情雅兴,其中也有一些关涉儿女情长的内容,但已不占主要地位,谓之“香艳”已有牵强之嫌。第四卷《浪游记快》记录作者“游幕三十年”,遍历大江南北的所见所闻,尽管文字十分优美,却与香闺艳情没有了丝毫关联。至于第三卷《坎坷记愁》更是记录作者屡屡不见容于家庭,被迫流落在外坎坷度日的愁苦经历,虽然文字依然美仑美奂,态度也一如他时的温和雅致,但是,故作放达抵不住满腹的无奈与苍凉,何来之香艳之气哉?第五卷《中山记历》记录出使琉球的奇闻轶事,第六卷《养生记道》叙述作者的养生之道,与“香艳”二字更是根本不沾边。
《浮生六记》的取名,得自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感慨。从内容来看,全书按不同的专题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字里行间保持了作者的真性情真面目,准确地说,《浮生六记》实在是一部相当完满、别具风采的自传文。古往今来,中国不乏著名的自传文字,但像沈复《浮生六记》这样的自传却并不多见。
三、《浮生六记》的评价
《浮生六记》自刊布流转以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好评如潮,经久不衰。在众多的评论文字中,俞平伯先生《重刊(浮生六记)序》中的一段话,最为精彩: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
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
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
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
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
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
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
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
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
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
得更久更远的价值。
先生就《浮生六记》文采笔法的评说,可谓精妙至致,俨然学者风范之中流露着诗人的情愫气质,尊崇赞美之意溢于言表,用以衡量前四卷的确切中肯綮。
清同治年间,著名文人潘麟生“阅而心醉”,欣然为四卷本的《浮生六记》题词,对《浮生六记》的文学地位作了极高的评价:
是编合冒巢民《梅龛忆语》、方密之《物理小识》、
李笠翁《一家言》、徐霞客《游记》诸书,参错贯通;如
《五侯鲭》,如《群芳谱》,而绪不芜杂;指极幽馨,绮怀
可以不删,感遇乌能自已,洵《离骚》之外篇、《云仙》
之续记也。向来小说家标新立异,移步换形,后之作
者,几于无可著笔,得此又树一帜。
赵苕狂的《(浮生六记)考》称此书是“一部较为满意的自传文”,“为自传文开一好例”,并盛赞其“描写闺房之情是十分大胆的”,“写悲哀愁苦作者亦是能手”,写游记“有种种特异的方法”,“在超脱的意境下产生了不平凡的见解”,且“笔致生动”、“天成与人工凑合方组成了美妙的文字”。
在当代,《浮生六记》亦不乏知音。据传在香港,《浮生六记》曾一度被学校指定为学生课外必读书目。大陆作家贾平凹对此书情有独钟,并写进了著名小说《废都》之中。在互联网上,也可以看到众多有关《浮生六记》的网页和大量言论,就有人在读过仅存四卷的残本后说:
他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笔调、不同的表达方
法,写下了这篇读之慨然,让人长叹不已的文章。
文章整个被一种恬淡的气氛包围着,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是夫妻间的情深意重,感人至深。
三白没有过多的写世态人情,也没有口诛笔伐,
可是却仍使人感觉得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无奈。
笔不写而意实露也。能写出这样平易的文章不多。
写人间而无烟火气,是种境界。
重情者,不可不读《浮生六记》。
如此言论,不绝于耳,不一而足。总之一句话,《浮生六记》是旷世奇书,不可多得。那么,《浮生六记》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1.《浮生六记》是一部别具风格的自传。作品记录了沈复先甜后苦的一生经历,从家庭到事业,从闺情到漫游,夫妻温存与坎坷生计,习幕做贾与撰文绘画,世态炎凉与颐情养性,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一个真情真性、有血有肉的沈复,真实可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由此而观,《浮生六记》具备了一切自传文的基本特征。但是,《浮生六记》又与一般的自传文体不尽相同。它没有像通常的自传文那样,按传主人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来结构文字,也不套用以传主起落沉浮的阶段为文章段落的惯常做法,而是将一生经历划分成若干个方面,按不同的主题依次写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中还较为少见,显得别有特色,的确为自传文开了一个好的先例。
2.《浮生六记》是一本意境超脱的闲书。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标准,大凡为文总得表现点微言大义,传达些意识理念,追求“载道之文”、“名山之作”的名分和地位.以期达到“教育民众”、“鼓舞人民”的作用。否则,便不能见容于世,登大雅之堂。受儒家道义几千年熏染的中国人,根深蒂固地遵循着“文章天下事”的古训,不敢越雷池半步,尽管不少人心存邪念,却对一切有违传统规范的东西不敢有丝毫的公开的偏爱,往往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而激烈地加以否定。依此而论,《浮生六记》当然不入道德文章之列,而只能屈居于“闲书”之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设若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而观,《浮生六记》确是一部能够表现人生真体验、真性情的作品,作者大胆直率的真情表达,尽管不能给人以如“春秋大义”般的思想启发和道德教育,却可以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和人生的况味,更可以给读者带来关的阅读享受。故而,所谓“闲书”仅是一个借用,也是对“闲情雅性”、“闲适悠逸”、“闲云野鹤”等境界的认可。《浮生六记》不见容于道德经学,却深得高人雅士的喜爱,极其符合今天普通读者的口味,究其根本,总在一个“闲”字。
3.《浮生六记》是一篇笔致生动、文采斐然的美文。对《浮生六记》高超笔法和达到的艺术境界,及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小说”、自传文创作历史上的开创性贡献,前引俞平伯、赵苕狂诸论已经给出了精到的评判,无需赘言。我们这里想强调的只有一点,即《浮生六记》无论记乐还是记愁,无论写情还是状景,都能采用一种极尽优美的文字,着意营造一种情景相融的意境,时时处处流露出沁人心脾、移人情性、浑然天成的恬淡与幽雅,读来令人如饮醴酩、如坐春风,性情中人必然会沉湎于其中而流连忘返。焦躁者可以清心败火,顺气安神;傲慢者可以开阔胸怀、心平气静;哀苦者可以排遣心中块垒、化解愁绪;而幸运者则更能体悟到生活的乐趣、爱情的甜美、阳光的灿烂。
正是这一切,决定了《浮生六记》在面世百十年以后的今天,依然能够获得读者广泛的认可和真心的喜爱。
但是,《浮生六记》并非十全十美、白璧无瑕,阅读者且不可不加分析甄别地全盘肯定、悉数尽收。事实上,《浮生六记》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优美的文字之下,沉淀着封建时代闲适文人普遍具有的消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东西,无疑是有害的,对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少年一代,其危害就更大。这是需要特别值得注意而且必须加以剔除的。
沈三白的文学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揣摩;沈三白的人生却并不成功,切忌不可模仿照搬。假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像沈复一样,不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且家室难保,肯定是要饿肚子的。这样的看法想必一般人都是能够认同的。
此次译评,依据的是世界书局1935年印行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所载的足本《浮生六记》,并参考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四卷本,特此说明。
作者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党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称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译文】
回忆我幼年的时候,能睁着眼睛看太阳,眼睛明亮得能看见很细微的东西,看见很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发现事物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叫声如雷,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向往着,于是或者千只或者百只,果然就是鹤了。仰脸观望,脖子常常因此而酸痛僵直。又经常把蚊子留在蚊帐里,慢慢地向蚊子喷烟,让它在烟雾中飞舞呜叫,当做青云飞白鹤来看,果然觉得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感到怡然痛快。在土墙的凹凸处,花坛旁小草丛生的杂乱处,我常蹲下身来,使视线与台沿平齐,凝神仔细观察。把杂草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突起的土块当做山丘,凹陷的地方当做沟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看见两个虫子在草中间打斗,我观看得兴致正浓,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吞掉了。我年纪幼小,又正在出神观看,不禁吓了一跳,大叫起来。神情安定后,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年龄大了回想当时的情景,二虫的争斗,原来是一个要交配,一个不愿意。古语说:“奸近杀。”虫子也是如此吗?
由于贪图这样玩乐,一次卵(江浙俗语把阳具叫做卵)被蚯蚓咬了,肿得不能小便。捉来鸭子扒开口哈肿,女佣人偶尔松手,鸭子便抖动脖子,做出吞咽的姿态,吓得我放声大哭,传出去成为人们闲谈的话柄。这都是我幼年的闲情。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J晤接花叠石之法。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P38-39
相关阅读
-
我们如同戴了沾满灰尘的眼镜在看待世界,\x0a误以为眼前这些灰蒙蒙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
Study the two pictures above carefully and write an essay entitled “On the Relationship......
-
大家好,这里是信浓,今天为各位带来的是番外漫画《蛇之篇》第一话“苏醒”的剧情解析本篇的时间线在主线第十二章《光与影的彼岸》之后,在第三部分的故事中...
-
2021年9月6日上午,2021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正式发布。...
-
佛说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
-
3月11日,为期8天的2022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为教育积极建言献策...
-
现代人学习的时候很容易焦虑,因为学习碎片化,学习的东西太多,但学习不等于记住,记不住,就会让人焦虑。...
-
转眼,一年的教学工作就要告别我们了,教师们需要在自己完成教学任务之际写好工作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高中英语教师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
实时数据库软件市场简析实时或流数据库旨在近乎实时地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以批处理模式处理和存储...
-
现在网上最新赚钱方法是什么?在网上兼职方法有很多,足不出不在家就能赚钱的方法有哪些,在家赚钱不是一个想象,因为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实现在家轻松的赚钱,可是能真正赚到钱的还真不好......
-
要】现在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老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