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新变化

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新变化

时间:2023-10-24 15:59:32 作者:
摘要:冷战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发展进程呈现几个基本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粗线条勾勒世界格局演变轨迹

【作者简介】裘援平,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侨办原主任

冷战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发展进程呈现几个基本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一、世界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粗线条勾勒世界格局演变轨迹,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延续了260多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先后崛起,形成近半个世纪两极争霸的世界格局;冷战后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曾有过单极独霸的短暂时期。也就是说,在近现代37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上,世界格局在350多年间是以欧美大国为中心和主角的。近10多年来,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世界格局被打破。从两极争霸、美国独霸到“一超多强”、多元发展,国际力量总体呈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地位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势头,力量对比由东强西弱向南北均衡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接近世界总量50%,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虽然经济总量只是单项因素,但单一国家独霸世界、西方强权横行世界、多数国家被排除在外的历史行将结束,欧美主宰世界的传统格局已被打破。

2、世界多极化有新表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与历史上的多极格局有很大不同。当下演进中的世界格局,真正具有全球意义,大国仍有重要作用,但力量构成更加多元,组合形式灵活多样。地区组织联合自强,区域合作机制众多,自贸安排大量涌现,“利益联盟”随机产生,旧式同盟趋于松散,国际机构、跨国企业、网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类行为体影响上升。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平分秋色的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主平台;非西方主导的亚投行和金砖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诞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任由霸权左右。国际舞台角色多样化、国际权力出现分散化、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的趋势在发展。

3、世界多极化有新内涵。世界格局的要素构成和时代背景在变化,既不能再按自然科学概念上的“极”来理解,也不能仅按大国及其相互关系来确定式样,更不能从极与极就是相互排斥与对抗关系来认识。而要从多元化意义上理解和宣传多极化,多元、多样、多维甚至多变是新特点,否则难以反映世界复杂变化的具体面貌和本质特征,也容易掉入旧时代旧观念的思维窠臼,在国际战略和大国外交上自缚手脚。

4、世界多极化定式难料。美国霸权还难言衰落,发达国家综合实力仍然占优,美中欧日俄地位出众,中美接近等量齐观,一些地区大国上升势头较猛,国际力量此消彼长、分化组合风头正劲。国际体系在向全球化时代和多极化世界演进的长时期内,稳定的力量格局和均衡状态还难以形成,不要轻易轻率定性定论。

二、大国关系变化的新趋势

作为世界格局主角的大国及其相互关系,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1、大国数量和构成变化。传统大国以规模和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为认定标准,被大国俱乐部所接纳也是参数。新兴大国以群体规模和单项突起为优势,是国际力量对比新的变量。从联合国五常、七国集团、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机制的扩展,国际社会认定的传统和新兴大国数量增加,反映了世界格局变化的总体态势。作为国际权力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其构成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加盟而变化,全球治理从西方掌控、美国操纵向广泛参与、南北共治方向演进。

2、大国经济实力差距缩小。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发展利益集中垄断局面,大国经济力量对比呈现“扁平化”趋势,世界经济驱动力由“北”向“南”转变。美国保持最强经济体地位,中美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增速较快,总体实力接近发达国家,世界前10大经济体排名不断刷新,已有3个新兴经济体进入,这一进程还在加快。

3、大国相互依存不断增强。以统一大市场为基础、以多边经贸体系为中心、以各国相互依存为特征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各国对全球或区域产业链、供需链、资金链、能源链等共生系统产生依赖,对合作应对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挑战有共同需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局面,大国竞争的“零和”性质更多被“非零和”状态所取代,这对大国间战争和冲突对抗形成利益制约。

4、大国竞争领域和形式扩展。国际体系仍处在转型过渡时期,新旧矛盾和问题并存是基本特征。大国间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和军事竞争依在,同时在高新科技、网络信息、能源资源以及太空、深海、极地等战略新疆域抢占先机和制高点。在诉诸战争手段受到制约情况下,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情报战、金融战、规则战、舆论战等博弈手段增多。

5、大国关系模式更加多样。大国作为国际政治主体,其成员增多、实力接近、利益交融、依存加深等变化,全球性挑战和共生性问题增多等需求,对称和不对称军事威慑力增强等因素,促使它们更多从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角度权衡国际关系,从以拼实力、相隔绝、建同盟、搞对抗为主的关系,向以对话、协调、合作、竞争为主的关系转变。虽然当前在美国战略搅动下,大国综合国力和地缘政治博弈激烈,竞争与合作不免出现失衡局面,但还在总体可控、局部有度的范围内。大国间战略安全稳定机制的建立,双边契约、区域合作和多边协调的增强,以及“菜单式”、“议题式”联盟的作用,分化和削弱了传统政治军事同盟,大国关系模式不仅多样,其弹性和灵活性也在增加。

三、大国外交运筹的新思考

世界变局与中国崛起时空交汇,中国是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认识、处理和运筹大国关系,需要深化几个方面的思考。

1、对世界多极化要有开放性思维。一是不要按照“极化”的定式急于为格局式样下结论,用“新两极”、“中美国”、“两超多强”等套路运筹大国关系,去争什么“老大老二”,追求做世界一极,这会循着零和博弈的思维惯性,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泥潭,偏离我国根本的战略目标。二要深入挖掘多极化中的多元化发展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顺应世界格局演变,避免过分看重传统大国作用,漠视新兴力量和新国际组合;过分强调相斥、对立和斗争面,忽视增进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对话合作的重要性。三要分清世界发展主流和支流,霸权国家为力挽衰落之势,不惜以单边主义“破局”之举重塑国际体系,以冷战热战思维重拾西方联盟,造成国际体系和大国关系失衡失序局面。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关键,是认准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坚定不移地实现和平发展目标。不能因一时一事一国而迷失或冲动,跟随错误的战略轨道走上“不归路”。

2、要拓展大国和大国关系新空间。一是扩大大国认定范围。相对于传统大国的新兴大国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核心内涵之一,新兴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是经济概念,还不能替代国际政治范畴的新兴大国概念。不能由于称谓上的限制和标准上的拘泥,造成大国认定的狭窄和关系运筹的缺失。传统大国有主导性大国、关键性大国或大国集团、制衡性大国之分,新时期大国外交拓展的方向,是从全球延伸到地缘战略层面,更加重视在全球、地区、议题上有关键性或制衡性作用的新兴大国、地区大国和新国际力量组合。二是丰富大国关系模式,要突出目标导向,力避形成对抗性关系,分化遏华同盟性关系,重点发展紧密型、伙伴型、利益捆绑式和契约性关系,利用合作机制、网链连结、自贸安排等,沿着结成利益、安全和命运共同体方向推进。三是坚持寓中国崛起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之中,拓宽纵横捭阖的战略空间。

3、完善外交布局要与破解难题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以探索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大国关系为路径,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基础,逐步展开外交布局。同时也要注重化解民族复兴中的风险挑战,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战略风险管理和策略运作。特别要关注:一是重点管控中美关系,防止全面对抗和热战冷战;二是分化国际对华遏制联盟,大力发展利益交融性、契约性、议题式伙伴关系;三是保持全球战略稳定与平衡,坚持结伴不结盟、依存不依赖;四是拉住地区性、制衡型、议题性关键国家,在地缘政治和周边安全中争取主动;五是重视新国际力量组合,提升我纵横捭阖的战略地位。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