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华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华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27 20:56:08 作者:
摘要:华为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问题,美国将华为上升到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这背后一定是有战略性考量的,中国一定要以同等的支持帮助华为脱困,这是关系到能否保住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问题

导读

华为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问题,美国将华为上升到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这背后一定是有战略性考量的,中国一定要以同等的支持帮助华为脱困,这是关系到能否保住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关系到中国国运的问题。

为什么是华为

2019年,中国(含港台)有129家企业入围世界五百强,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的121家,位列全球第一。但实体经济只有47家,除去大型国有企业和军工相关企业,真正靠自身技术和营销等方式打拼出来的市场化企业,只有华为、正威国际、阿里巴巴、联想、吉利、腾讯、魏桥集团、雪松控股、美的、苏宁、青山控股、格力、海尔、小米等14家企业,甚至比韩国还少了两家。

在这14家里企业面排在第一的是华为,这里面华为是有最多技术的企业。你可能会说,阿里巴巴和腾讯虽然也有很多技术,而且是平台级企业,但这两家企业的国际业务占比不高,可以看作仅仅是一家内地公司。

天猫、微信、京东、苏宁,都无法挑战亚马逊和WhatsAPP等的地位,因为除了最近一阵子兴起的抖音海外版(Tik Tok),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各类软件,在欧洲等市场,从未进入过下载量的前十,国际影响力很低。如果用国际化来衡量的话,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被美国横扫十次都绰绰有余。

魏桥集团、雪松控股、青山控股等企业,都还是非常传统的产业,而美的、格力、海尔、吉利等企业本身也是相对传统的产品制造企业。这就好比很早之前IBM就把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一样,就算这类终端产品市场全给中国企业做了,对美国都没有什么威胁,因为操作系统掌握在美国手上。

正威国际是做有色金属的,对美国来说也无需特别关注。小米虽然国际化做得不错,跟华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华为不仅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并拥有发展成为规模级平台的能力。

为什么要挺华为

华为成为美国围剿的对象,因为干掉华为,相当于阻断了唯一一家中国真正具有全球活跃性竞争力的世界五百强高科技企业。这就意味着,一旦猎杀华为,预示着中国最有可能挑战美国全球科技及平台布局的中国五百强企业被扼杀了。而华为之后,中国再想创造一个类似的国际化技术平台级企业,恐怕难度很大。

华为若死,地球照转。问题是中国要想依靠以基建、能源、银行和军工等为主业的大型国企,以及传统制造业,很难完成中等收入陷阱的跳跃,这种难度非常大。

如果没有华为等公司,中国未来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大号的土耳其,看上去产业较为丰富,比土耳其规模大很多,但更多的支撑因素是国内需求,而非国际竞争力。国内需求是基本盘,但不是真正的中国经济增值来源。

中国之所以比土耳其有更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是因为中国国内规模足够大,但这会被中国更大规模的人口给对冲掉,也就是说,我们跟土耳其的产业非常类似,但我们的人口是土耳其的20倍,尽管我们有更多的世界五百强,但对人均GDP的支撑非常有限。

没有国际化的高科技平台级别企业,就会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因为只有国际化的平台公司和技术公司,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才可以带动国内整个产业链和人均收入的快速抬升。

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单纯国内市场的消耗,实际上是一个内循环,对人均GDP拉升的同时也会形成对等的消耗,这就类似于,中国银行业或基建军工等也赚了很多钱,贡献了很多GDP,但主要体现的是债务增加,是就业的维持,并不能大幅提升人均回报,从这些企业的薪资增长、招聘规模等方面远低于华为等国际化公司可见一斑。更深层地看,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美国仅苹果、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四大科技企业,其年收入就达到5.5万亿人民币,收入最低的微软,都比中国最强的华为高出接近一千亿元。更重要的是,美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全球,而非美国本土。

如果保不住华为,让华为的国际化止步,那么未来中国各行各业想要再挑战美国无理打压,恐怕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华为是一家完全靠自身技术和业务拼杀下来的国际市场地位,是有巨大用户粘性的,这种背景的公司,都扛不住,那还有哪家公司扛得住?

这对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和自信都是重大的打击,未来更多的企业家将会更加惧怕美国,只能寻求寄生在美国平台下赚点小钱而已。所以,华为的问题,不是单纯一个企业的问题,是足以代表中国能否突破 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经济体的问题。一旦失败,中国就存在被遏制在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这个阶段,成为永远的二流国家风险。

大家现在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那么严重,如果回溯几十年,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当初都是勃勃生机、豪情万丈,现在不得不接受二流国家和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

华为在5G领域异军突起

实际上,5G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很多技术分析认为,美国最早发布了5G高频段(毫米波)频率规划(2016年),但问题是高频段有非常明显的商用弱点,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是中国中频段的3-4倍,才能达到中频段同等的覆盖能力。而美国在实施基站建设方面,难度是巨大的,要完成这样的大规模基建,不仅是钱的问题,光纤资源、城市管道系统等对美国都是挑战,而且要跟各州、企业、民众协调,很多人预计要完成这种规模的基站建设,十年恐怕都不够。

美国不使用中频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频段有很大一部分被五角大楼控制,美国也提出了CBRS(无线领域下一代领先技术)计划,即 公民宽带无线电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可以让美国无线运营商与海军共用3.5GHz频段,极大缓解无线频谱短缺的现状,可是该计划响应者很少。二是美国一直想主导全球5G发展节奏,详细规划是先从高频再到中频直至低频。

美国5G规划类似于房地产商发展郊区独栋别墅,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可以摊大饼式发展。中国因为土地资源紧缺,所以只能发展城市高层住宅,世界上更多的国家都愿意效仿中国发展高层建筑。这样一来,美国还停留在制定独栋别墅建设标准阶段,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已默认中频为5G主流商用频段,而且发展迅速,美国对5G发展的主导权已经丧失,没有了分配蛋糕的主导权。

心有不甘的美国想重新夺回对5G的主导权,其做法是打压华为,禁止其他国家与华为合作,让全世界的5G发展跟美国同步,要等美国从高频段慢慢发展到中频段,这样至少需要等上十年之久。

中美博弈不可避免

中国近十年来的发展很快,快到全球几乎没有几个人能预测到。比如2005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突破三千美元,当时中国的人均GDP是1700美元。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人均GDP提升76%,结果涨了接近六倍,突破一万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长起来了一批国际化的公司,华为的发展跟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是所有对手始料未及的。

美国封杀华为,其实跟遏制中国经济崛起是同一个目的之下的不同执行层面,逻辑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由于体量有点大,影响力也都起来了,所以美国要想把中国打入 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作出的努力可能会更大,美国由于用力过猛而动作有点 变形,在遏制其他相对体量较小的挑战者方面一次金融危机足矣,甚至没人能看出来。

中国速度,不仅我们自己没有想到,一直看不起我们的竞争对手更没有想到。虽然有预言家预测中国崛起,譬如政治学家、 和平之父约翰·加尔通博士所著《美帝国的崩溃》认为中国会在2020年超越美国,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引起对手的足够重视。

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其实还处在战略观察阶段,美国知道中国未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强国,但能否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还不好说,中国崛起的时间也可能会比较长,美国对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预估是2030年,而且也需要诸多的条件来助力,中国现在还难以满足这些条件,这样的话,美国有足够的时间去中东搞事情的。

然而,转眼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一万美元,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8%。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在美国所期望的制度下完成的。

当然,单纯的人均GDP数据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政治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日本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美国发起了对日本企业的疯狂打压,包括对丰田汽车的各种绞杀。同时,美国的国内出现了反日情绪。

1985年,日本人均GDP是11500美元,跟今天的中国基本一样,美国强制日本签署 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来打压日本的出口,刺激日本对美国的投资,结果日元在其后的六年里对美元升值了四倍,日本人到处买美元,然后疯狂的去美国炒楼炒股,把此前多年赚来的钱都投向了美国,一时间美国人感叹,日本要买下整个美国了。结果是高潮之后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而日本很快陷入了 失去的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陆续奔向人均GDP一万美元时,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是,美元迅速从亚洲市场逃离,高速发展的东南亚经济突然陷入崩溃边缘,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人均GDP直到现在还处在1997年的水平上,失去的何止二十年。

华为科技全球_华为科技领先世界第一_科技华为全球排名多少

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幸福只是姗姗来迟。只要努力,剩下的交给时光。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