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讲:如何解读“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形,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对于这句话,一般是这样解释:天下人皆知美好的事物之所以是美好的事物,是因为有丑陋的事物与之相对待;皆认为善良的人事之所是善良的,是因为有不善的人事与之相待。
其实,我们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天下人皆有对美好事物的认识,所以才会去追求这所谓的美好事物,那么,邪恶的事情就会来了;皆有对善的认识,并去标榜善良的人和事,那么,不善的人和事就会相继而出。这里的“为”,有做为的意思。世间人逐名求利,若用之不当,必有恶心、恶行。若恶心、恶行是为不善,才会有对善的追寻。而这一切相继产生,皆是世人对所谓“美”的认知观念,成为了始作蛹者。
对于世间人来说,为什么会有所谓美的观念呢?应该有两种原因在起作用,一是人的认识能力,只停滞在对所知事物表象之浅层次认知上,不能深刻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皆是道体的化现,皆是道用的表现,而不同的存在形式只能说明,其所具备的因果条件不同罢了。我们都知道:如是因就有如是果,前事为因,后事即果。然而,因果之相也是假相,究其本质,无非是道的流通和应用。只是,这样的深层次的内容,人们只流存于事物表象的认识,是不能深缘的,这需要对事物的深度观察和对道的深入体悟才能契入。
二是源于人对现象的欲望及心理诉求,人们总是把可意的、可乐的事物现象,认为是美,比如:美玉、宝石、美食、华服、美人等等,皆是源于人的审美观念,具有相应的感情色彩。
正是由于人们认不清事物的本质,被现象所迷惑,才会对所谓美的事物生起贪心、欲求心;对所谓不美的事物生起厌恶心、嗔心。当这些心理起作用的时候,就会有相应的思想和行为,一旦人的思想和行为失去了道德的规范,那么,善与恶的对立也就必然会产生。而这一切,皆是人的颠倒妄想在作祟。
如此说来,有人会质疑:难道世间就没有美与丑、善与恶的差别吗?事实上正是这样,世间人一定会有美丑、善恶的分别,因为,世间人的分别妄想从来就没有断过。一旦人们能够明白所谓的美与丑,不过是假象而已,从而熄灭了贪心、欲心、嗔心,以平等心观待一切事物,就能心境淡然,无欲无求,善命而活,如是,则恶的思想和行为就不会再产生。若所谓恶的思想和行为不再有,也就无以建立所谓的善。所以,圣人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美与丑的差别,只有平等一味;圣人的世界里也没有善与恶的分别,止于至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在人们的观念里,有与无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是由人对事物的隐与显的认识不同才相待而生;难与易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是以人的能力对事物作用上的做功不同而相待成立;长与短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是以人对事物表象形体认识上的相待而显;高与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也是人对所事物所居位面的识认差别相待而言;音与声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是人对前后音响在认识层面上的相待按立;前与后这两个概念的建立,也是人对事物移动及其位置的认知不同而相待建立。
如果人们从道的层面来认识事物,则,有与无都是事物的如幻表达,比如一个人,若以人的认识来说,在其出生之前,可说为无,出生之后,可说是有,这就是所谓的无而忽有;当这个人死去了,就又变成了无,有而又无。若是以道的层面来说,一个人所具有的本质,都是道的流行,无论是生是死,都是道的起用,所表现出的生与死的不同,只是表象的不同,而这个表象的成立,离不开因果的相续,都是因果的假象。
这样讲,有人会不能理解,难道一个人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其决定为人的先决条件了吗?这样的问题佛教的解释就比较完备,相关的理论非常之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去了解一番。在此我们只能这样说,生命远不如人们浅层次认知上的那么简单,借用佛教的话:生命的本质源于阿赖耶识的支持与摄受,这阿赖耶识摄受根身、器世间,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根本因,而生与死,只是在阿赖耶支持下的生命,及其因果假象上的相似相续。所以,生不是起点,死也远不是终点,这就是佛教建立六道轮回及十法界次第超越的理论依据。
同样地,如果我们从道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所谓的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并没有确切的真实意义,只是人的本位主义作用下的错觉。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其所依据的标准,皆以人为中心而施设、而建立。就象一个座标系,人就是原点,人的能力、人的认识、人的感觉,就是衡量事物现象、定义事物性质的标准。比如一个人要举起一百斤的物体就很难,可是一个吊机要抓起一个千斤、万斤的东西也可以很容易;一条细线拉直了可以很长,如果团在一起也可以很短;一个人站在高山顶上可说是高,可是走入低谷也被说为低下;一个人大喊一声是为声,传到远方就成了音,如是等等,离开了所谓的参照,基本上都不成立。
有人还可以质疑:难道现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数学现象与数学规律,都不具有客观性吗?都不是真实的吗?怎么说呢,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比如牛顿定律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可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出台,证明了牛顿定律并非绝对真理,而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互之间又不容恰,各自有各自的问题。数学也是一样,很多数学命题是无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人对现象的观察范围之内的,如果,现象本身是一种假象,那么,所谓的科学规律,就应该是对事物因果假象的分析描述,因此,它也只能是具有浅层次、表面化的所谓规律性。
人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对于千繁万复的物质世界来说,其基本的物质形态,难道不是电子、质子和中子吗?当然,质子、中子还可以再分,但是,在可观察的范围内,也是基本的啦。如果,一切人可观测到的物质现象,都是这三种基本粒子的集合,那么,现代科学所认识到的所谓的物质现象,是不是都是这三种粒子间在各种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呢?聚沙成塔,塔的本质难道不是沙吗?在这里,不变的是沙,可变的是塔,沙是实质,塔就是现象。
还有一个现象,是让人很无语的,那就是这些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人的感官所缘不到的,对于人来说,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并且,科学至今都没能对这些基本粒子有一个中肯的、实质性的定义,这是不是说,我们对所谓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其实是很肤浅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科学还远没有达到真理的层面,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的路还很长,对于生命的本质来说,科学的研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
所以,没有绝对的所谓“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皆是人们主观的、经验的、相待而有之观念。这样的观念所反映的并非事物的本质,只是对事物表象的分别,只不过,这样的观念在天下人的心中,是由来已久,根深谛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圣人总是以无为的心态处世,教化天下人也不以语言为能事。因为圣人不为假象所迷惑,也不依着于相待而有的各种观念。圣人应该是秉乘了道之德相,安住于道德三昧,以平等心观天下,于一切所为中,皆住不分别、不执念,无为而为,宁静恬淡。正是因为如此,圣人所处的生命境界,才可以说是对凡人的超脱。
正如道之为物,一任万物起作而不自以为尊、为主;生养万有而无意据为已有;不因一切所为恃以为骄;不因一切成就而居功为傲,正是由于其“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德相,道才能恒而常在。
相关阅读
-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修心。 修一颗出离心,远离烦恼,心无挂碍。修一颗菩提心,相信因果,因缘和合。修一颗慈悲心,心怀温柔,慈悲喜舍。 希阿荣博堪布在...
-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重点学习党史,同时还要学习____。A.中国史B.新中国史C.改革开放史D.社会主义发展史答案BCD解析在党史学习...
-
科技经略海洋,创新实现梦想。11月2日,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蓝谷管理局承办的2021(第六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以下简称“青岛海科展”)......
-
关于蚂蚁上市的风声再度四起。自 2020 年上市搁浅,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整改后的蚂蚁是什么样,以及会不会重启上市路?...
-
当前,全球变暖已从一个遥远的危机走向现实的生活。才过去的2020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出现的第二个“最暖年”,与2016年持平纪录。...
-
十五个超乎想象,,却曾真实存在的远古生物,...
-
第四次工业革命,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能源科技三分天下。其中,在气候危机与能源危机双重压力之下,能源的科技革命又是最为迫切和紧急的。...
-
10月24日消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KPMG(毕马威)联合澳大利亚知名金融科技风投机构H2 Ventures共同发布了“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百强”榜单...
-
思维导图制作软件有哪些?有哪些思维导图制作免费?现在使用思维导图学习越来越火。思维导图凭借强大的可视化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思维。在本文...
-
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上的中国公司.docx,PAGE 1 PAGE 1 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上的中国公司 12月15日...
-
9月9日-11日,主题为“未来经济,数字优先”的2020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以云端纯线上模式展开,这是疫情以来国内首场产业互联网顶级峰会...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