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关于创新的三个顶级心法

关于创新的三个顶级心法

时间:2023-11-10 00:59:05 作者:
摘要:更何况,创新成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鼓励别人创新,就是鼓励别人冒险,我们不能把无数人置于险境,以换取一个自己可以拿出去讲的成功案例。

混沌的技巧_混沌之理快速赚钱方法_混沌赚钱吗

以前我从来不相信“创新”是可以讲明白的,因为,很多我们总结出来的创新的规律都是“事后诸葛亮,下次用不上”。

更何况,创新成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鼓励别人创新,就是鼓励别人冒险,我们不能把无数人置于险境,以换取一个自己可以拿出去讲的成功案例。

而在今年李善友教授年度大课上,我觉得自己摸到“创新”窄门的入口。

当然,善友教授是反对“案例教学法”的,他认为,任何案例都有时空边界,同样的做法,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是无效的。他要寻找的是关于创新的底层的不变的理论。但他环顾四周,没有人研究这一块,于是,他决定自己干。这一干,就是八年。

八年的心血凝聚成“混沌大学创新学院”,这次年度大课,就是从“创新学院”里抽离出来的内容。但即便只是抽离出的内容,其信息量也是极其庞大的,我没法一一复述,只能从中继续分离出三个要点和大家一起品味。

“第二曲线”不是“想”出来的

而是“长”出来的

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讲两个东西:一个是“进化算法”,一个是“进化树”。

1. 进化算法:进化=变异+选择+隔离

先说“变异+选择“,这个很好理解,生物在变异,环境也在变化,二者发生作用,适合的被留下,不适合的被淘汰,留下的通过遗传将变异的性状进行扩散,之后,继续变异,并继续接受环境的选择。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变异的物种还是原物种吗?这里面需要引入一句话: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先是地理隔离,之后形成生殖隔离,才算形成了新物种。而如果没有地理隔离,很可能变异性状会被原有性状稀释掉。

只有形成新物种,我们才说,生物真正完成了进化,所以,进化=变异+选择+隔离。

2. 进化树

“进化树”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生物并不是从一个物种整体转变成另外一个物种,而是其中的某个分支变成了其他物种。比如,只有一部分猿猴进化成了人类,其他猿猴还是猿猴。

说完上面两点,可能有人困惑啦:这不是讲“商业创新”吗?为什么要讲生物学呢?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关键词——“生命”。不要把你的企业看成机械型组织,而是要看成一个生命体。而如果它是生命体,那么,企业成长的规律就和生物的规律是一样的。

透过生物学视角,我们终于读懂了混沌大学一直说的“第二曲线”。“第二曲线”不是你坐在那儿想:我的第一曲线快到头啦,赶紧找个第二曲线把命续上。如果带着这个目的来,你一定会失望的。因为,企业的“第二曲线”,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第二曲线”和“第一曲线”差异如此之大, 相当于产生了一个新物种,根据我们刚才提到的“进化树”理论,一个物种整体变成另外一个物种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转型”这件事本质上是不成立的。

你看到的“第二曲线”只是“果”,那些小的变异才是“因”。

这些小的变异在企业里就是“微创新”,这些“微创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需要你刻意去扭转去改变。你只需要提供适合创新的内部环境就好了,让“微创新”自然而然发生,你最应该做的是,不要用你的管理“扼杀”这些创新。

当然,你还可以多做一点,那就是把这些创新的萌芽和旧业务隔离开来,这也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地理隔离”的原理,避免它们被旧业务吞噬掉。接下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有一些“微创新”就会被筛选出来,然后你投入资源,让它快速成长,就成了你的“第二曲线”。

所以,“第二曲线”的产生,不是领导人“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的结果,而只是“顺水推舟顺势而为”罢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英特尔转型成功的案例,仔细去看的话,会发现,在格鲁夫作出决定之前,下面的一些工厂已经转型了,他们只是在等总部的命令。而令我们扼腕叹息的柯达,则是自己亲手把“数码相机”这种“微创新”给扼杀掉的,所以,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时候,他们失去了被选择的资格。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人追求的所谓创新,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真正的创新不是大喊“转型”口号,四处出击,而是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深耕下去,让更多“微创新”从这条“主干”上生长出来,只要外界环境适宜,某些“微创新”就会长成“第二曲线”,未来甚至还可能长出“第三第四曲线”。

在这样一个外界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如果依靠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去转型,是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踩中机会的,而如果采用生物学视角,我们只要在企业内部为“微创新”提供土壤,外界的变化反而会帮助我们完成进化。

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之道”:创新本自具足,企业何须外求?

为你所做的事情注入灵魂,使之成命

我一直认为,“使命”对一个人来讲特别重要,但我之前仅仅把“使命”理解成“宏大的任务或目标”,重点是“宏大”,所以能激发我奋斗的热情。但听完年度大课,我发现,我太傲慢了。

所谓“使命”,使之成命。我们只有为一件事情注入灵魂,使之成为独立于我们的甚至比我们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另外一条生命,才叫“使命”。

这个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放小,并无比谦卑地感恩这件事,没有这件事,我们不会变得更好。刚开始,可能是我们带着这件事往前走,但后来,一定是这件事带着我们往前走。

这些,和“创新”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说的还是“创新之道”:当别人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当成赚钱工具甚至当成麻烦去处理的时候,你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当成一条生命,为它注入灵魂,你就和别人明显拉开了差距。

如果你满脑子都是如何创新,如何差异化,那么,你所做的,只不过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已,你只有忘掉创新,一心只想做出有灵魂的东西,才能产生令人震撼的创新。

这再次告诉我们:最大的创新无需外求,甚至无需在企业内部求,而是在我们自己内心去发掘。这是我们真正热爱的、擅长的以及能够明显感受到意义感的事情吗?如果是,创新自然而来。

破界创新:创新的终极钥匙

前面两点说的都是非常本质的创新心法,懂的人自然明白,不懂的人会觉得特别虚,特别像鸡汤,但是,接下来这一条,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啦。虽然可能会显得理论性过强,但方法论非常可靠。

在讲“破界创新”之前,我们要讲混沌最经典的概念之一“第一性原理”,而在讲“第一性原理”之前,我们要讲“归纳法”和“演绎法”。此外,我们还会讲到“逻辑奇点”。

“归纳法”就是从实践经验中去归纳理论,比如,看到一只白天鹅,又看到一只白天鹅,接下来,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得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这样的结论是不“保真”的,只要出现一只黑天鹅,结论就被推翻了。

那么,有没有“保真”的推理方法呢?有,那就是“演绎法”,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

但是,“演绎法”也有问题: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前提一定正确呢?如果前提不正确,结论又崩塌啦。那么,我们就要找前提的前提,如果它正确,那么,前提就正确。这样找来找去,必然会找到一个“起点”,这是全部推理的根基,这个根基,就叫“第一性原理”,既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我们把这个根基和后面推理出来的所有东西,称为一个“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是有边界的,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打破旧系统、重建新系统的过程。那么,怎么打破旧系统呢?

我们认为,任何系统的存在,都建立在某个“逻辑奇点”或者说“隐含假设”之上,这个“逻辑奇点”,在系统外部,是支撑整个系统的东西,却也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我们跳到系统外部,发现这个“逻辑奇点”有问题,然后将之打破,重构新的“逻辑奇点”。当“逻辑奇点”被打破,原有的系统也就被打破了,原有的“第一性原理”也不再是“第一性原理”啦,我们需要基于新的“逻辑奇点”,推导出新的“第一性原理”,进而基于新的“第一性原理”,重建新的系统。

这里面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第一性原理”不是不可推导吗?我们说的是: “第一性原理”在系统内部不可推导,但可以基于系统外部的“逻辑奇点”衍生出来。

我们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几里得几何”的“第五公设”。“第五公设”有很多种表述方式,一种等价表述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个表述相比于其他的公理和公设,看上去太复杂啦,很多人都觉得有问题,两千多年间,无数人想证明,这其实是条定理,但都失败了。

直到十九世纪,有人发现,第五公设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平直空间”,如果不是平直空间,则可以“过直线之外一点,至少有两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或者“过直线外一点,不存在和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这就得到了罗巴切夫斯基的双曲几何和黎曼的椭圆几何,黎曼几何后来则成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

这就是典型的“第一性原理在系统内部不可推导”,但是,把系统外部的“逻辑奇点”打破之后,“第一性原理”就被重塑啦,整个几何学因此向前推进一大步,甚至间接影响了物理学的进程。

说到这儿,我们就发现了最究竟的创新方法: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在细枝末节上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生物学视角,这些细枝末节都是自己长出来的,根本不是规划出来的。

如果想创新,就要找到这件事情的根本所在,也就是“第一性原理”,但这还不够,还要跳出这个系统,去追问支撑这个系统的“逻辑奇点”或者说“隐含假设”是什么,之后,“逻辑奇点”下移,并推导出新的“第一性原理”,然后,一个更大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说到这儿,我们这篇文章就要结束啦,混沌大学创新学院的课程体系实在太庞大了,虽然我尽力回顾每一个精彩片段,但还是挂一漏万,很多极好的也是极其关键的概念如“分形”、“自组织”、“涌现”、“理念世界”等都由于背后涉及的知识比较深又加上我个人能力有限而没能纳入到这篇文章里,只能等待大家自己去发掘啦。

我们希望,天下的创新者都能找到创新的源头和动力,混沌大学则愿意成为所有创新者共同的家园。

▍本文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理解,不代表善友教授的真实意思表达,想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欢迎加入“混沌大学创新学院”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