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人类的精神意识或影响地球命运
——万物缘起真空
近来,全球疫情严重,气候异常、灾难频发,人类生存面临空前的危机,这迫使我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比如: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从何而来?宇宙万物又是如何产生?
针对这些问题,科普杂志中销量前三的《大科技·科学之谜》第7期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
“研究者认为:宇宙自大爆炸以来就一直不断地从真空中生成物质,不但真空会生成物质,物质内部也会不断积累更多的物质,这就像看不见的水蒸汽冷凝成水一样。原理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祁齐,地球一直在膨胀,《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7期)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想,但并非毫无根据。
1973年12月,大名鼎鼎的《自然》(Nature)杂志曾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题目是“宇宙是真空涨落的产物吗?”,作者为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的年轻教师爱德华·特莱恩(Edward Tryon)。
在这篇论文里,特莱恩第一次正式提出:“浩瀚宇宙可能起源于看似一无所有的真空的量子涨落”。
所谓真空的量子涨落,是指真空中任意位置都可能发生能量的暂时变化,即粒子与虚粒子会在真空中瞬间产生,又瞬间消失。
就如平静的湖面吹过一阵风,激起一圈圈涟漪,无数个波峰、无数个波谷不断出现,又随即消失。等到风完全停止,涟漪便会很快消失不见,水面恢复如初。
时空就好比这湖水,粒子和虚粒子就好比是处于波峰和波谷的水。波峰和波谷时的水要回到水平的趋势,所以都有势能,就好比被扭曲的时空会产生引力势。而如果有很多很多个波峰发生了复杂的叠加,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浪花,就好比是出现宏观的正物质。同理,很多很多个波谷叠加,那就出现反物质。
在量子力学里,时空和物质等效,物质是一种时空结构(可看作复杂的扭曲时空)。量子真空涨落的本质就是时空的结构变化,而复杂、巨大的时空结构变化,可能会创造出正、反物质。
(PS: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空间并非纯粹的三维空间,而是跟时间紧密联系的,所以称之为时空。)
——粒子可能都是某种扭曲的时空结构
特莱恩从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彼得·伯格曼(Peter Bergmann)那里得知,假如物质的质量所对应的正能量与引力势所对应的负能量恰好彼此相消,那么宇宙就仍能处在总能量等于零的真空状态,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也就是说,只要有什么东西能将时空弯曲,那么在产生负能量的引力势的同时,就会产生正能量的物质质量。好比风让水面产生了起伏,那么就一定会出现一圈圈的涟漪。所以,物质是可以从一无所有的真空中产生的,只要能将时空弯曲就行。
这个观点,其实并非特莱恩首创。早在1934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托尔曼(Richard Tolman)在著作《相对论、热力学与宇宙学》中,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还有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帕斯夸尔·约丹(Pascual Jordan),当年为了解释恒星可能起源于“一无所有”的物理图像时,也假设了恒星的质量所对应的正能量,恰好与它的引力势所对应的负能量,大小相等、相消为零。
但是,直接验证真空能“无中生有”产生粒子和反粒子将十分困难,因为粒子和反粒子很快就会重新湮灭,很难检测到。直到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根据量子真空涨落的理论(量子场论),提出了一种可以测试的效应——将两片中性(不带电)的金属板放在真空中,两金属板间将出现吸力。
不久,此效应被科学家用实验证实。它无法用其它经典理论来解释,只有量子场论才能解释得通,人们便将这种效应取名为卡西米尔效应,用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家。
——卡西米尔效应
再后来,据2016年6月29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奥地利科学家首次在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第一次成功模拟出粒子和反粒子被同时创造出来的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中。这表明真空量子真空涨落的理论是对的,而利用电磁波、扭力场来创造正反基本粒子的实验,也都在探索中。
这些很令人振奋,让人们看到了宇宙起源之谜得以破解的希望。而根据量子涨落理论,在创生物质粒子的同时,时空就会被扭曲,从而形成引力势,这也就解开了伟大科学家牛顿至死未能明白的问题——万有引力究竟是为什么产生的?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心线方向上的相互吸引的力,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但是,牛顿却没办法解释这种“超距作用”的引力场产生的原因,他甚至还拒绝对这个由地面产生的力的起因提出假设,尽管这明显违反科学原则。他说:
“我还没有能力去从现象中发现产生这些重力特性的原因,而且我无法臆测……我所解释的定律和丰富的天体运动的计算已经足够于说明重力的确存在并能产生效果。一个物体可以不通过任何介质穿过真空间的距离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在此之上它们的活动和力可以传送自对方,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谬论。因此,我相信,任何有足够的哲学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沉溺于此。”
(PS:摘自百度百科——万有引力定律)
在之后两百余年里,人们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种种自然现象,可谁都未能弄清这个引力产生的原因。直到1916年,爱因斯坦正式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首次把引力场解释为时空的扭曲。
爱因斯坦认为空间是相对的、柔软的、可变形的,引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力,而是一种源于空间几何的效应,是空间被弯曲的效应。在引力场中,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其实并未受什么力的作用,而是因为时空本身就不平直,物体只是按最短路径继续前进而已。
他将宇宙空间想象成一个能无限压缩或拉伸的薄膜,当质量大的天体放在这薄膜上时,这个宇宙薄膜就陷下去了。于是,当另有小质量物体经过这个大物体附近时,就会沿着这薄膜陷下去的曲面作圆周运动。
——爱因斯坦引力场
按这个说法,地球绕着太阳转,其实就是地球沿着被太阳压陷了的时空曲面作圆周运动罢了。可以想象,任何经过这种时空曲面的东西都会改变运动方向,就是没有静质量的光线也是如此。
1919年5月29日,弗兰克·戴森(Frank Dvson)和爱丁顿观测到在日食时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了偏折现象,也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这样就很好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尽管如此,我觉得爱因斯坦对时空弯曲的产生原因的解释还是很牵强的。为什么大质量的天体会将平直的时空压弯?要知道天体是悬浮在空间pwv中的,又不是放在鱼网上的橄榄球,凭什么会压弯周围的时间?
我倒觉得,更像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编织”时空,然后造出了那个天体。因为根据量子理论,任何物质都是时空的一种结构,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可能是由时空转化过来的,是某种被“编织”了的时空几何结构。而也正因为时空被“编织”了,不再平直了,犹如被拉开了的弦,这才有了引力势,经过这里的物体也才会被吸引过去。
——地球引力场或因真空被编织
以地球为例,它的诞生或许就因为某神秘力量刚好在这个位置出现,然后发生剧烈的量子真空涨落,创生出基本粒子,组合成氢元素。至今,地球内部仍存在大量的氢元素。这些氢元素又通过核聚变进一步生成质子数更大的元素,并形成矿石,这才有了我们这个地球。同时,这些核反应释放出了大量的热量,不仅维持了地球内部的高温环境,还导致了地壳运动的周期性爆发。
(PS:或许,在另一个宇宙还创生出反粒子,形成反地球,与地球存在量子纠缠。或许,反地球并不存在,反粒子以时聚时散的状态存在,参见前文《宇宙之外,神秘的阿卡西记录》)
甚至有可能,这种神秘力量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在改变引力场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将真空转化为各种粒子,通过核反应不断地释放能量,使得地球周期性地成长与“蜕皮”。
但是,没人知道那神秘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因何出现在这里,又是怎样去“编织”时空的。
(二)宇宙形成缘于某种神秘力量
——宇宙形成于某种神秘力量
主流科学界并不承认那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他们认为真空之所以会发生量子涨落纯属偶然。
不妨先看看百度百科对量子涨落的解释(见截图)。
——百度百度量子涨落的解释
很显然,现代科学认为真空发生量子涨落缘于巧合,就如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时候会测得偏长,有时候测得偏短,这样就难免会有涨落。
但如果说宇宙的起源纯属巧合,也实在是太难以置信了。要知道,形成这么复杂精巧的宇宙,先要有真空的偶然涨落产生正反基本粒子,然后基本粒子又要偶然耦合形成氢原子,再后来氢原子又得偶然聚变成各种重元素,各种元素组成的分子还得要偶然聚在一起形成星系、星云,最后还要n次偶然,才能形成复杂的生命。
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巧合?
看看这世间万物运行有序,宇宙结构常数如此精巧,如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万有引力常量G=6.672x10-11N·m/kg、最小尺寸普朗克常数h=6.62607015×10-34J·s等等。任何一个结构常数哪怕发生一点点的改变,这个宇宙恐怕就会失去平衡,所有事物或许也会立刻被吞噬或消失。
所以,越是对宇宙有透彻研究的科学家,就越不相信这宇宙是因为偶然演化而成。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年轻时是一个出了名的无神论者,但他在晚年接受专访时却表示,自己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也不是一个泛神论者。
——爱因斯坦
他说:“我相信斯宾诺沙的上帝,因所有存在物质之井然有序显示出了祂的存在。但我不相信将自己献身于人类命运及生活的那位上帝。”
斯宾诺沙是十七世纪荷兰的一位理性哲学家,他认为上帝不是超然的、统治世间万物的宇宙创造者,而是自然规律本身。
因此,爱因斯坦并不相信宇宙起源于偶然的说法,他眼中的上帝是人类尚未摸索到的宇宙规律,是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是这个宇宙起源的科学奥秘。
除了爱因斯坦,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如果要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杨振宁接受专访
宇宙是如此的精巧神妙、井然有序,就如一座精美华贵的宫殿,它高大巍峨,墙壁彩绘精美,装饰精致华丽,你一定要说它是自然界的巧合,鬼才信呢?
倘若它不是巧合形成的,那是谁创造了它?又是谁操控着它的有序运行?
现有的科学理论回答不了,于是许多研究者尝试从东方神秘主义那里寻找答案。根据最近考古发现,在人类文明之前地球上可能存在高度发达的史前超文明,古老的东方神秘主义可能并非原始人朴素的、愚昧的想法,而与那些史前超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东方神秘主义的确给出了一些模糊的答案。
汉代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论”,认为万物和人都“因气而生,相类相产”。宋代张载提出“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耳”的观点,认为无形无质的“气”,就是万物聚散与变化的根源。
老子在《道德经》中载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始于虚空,因为“道”而演化出最简单的粒子,然后衍生出更复杂的粒子,最终演化为万物。
佛经《入楞伽经》也有类似的表达:“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翻译一下:藏识海(即虚空能量海)才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即万物都是“无中生有”变出来的。
总之,东方神秘主义也认为宇宙起源于虚空,当虚空中出现“气”、“道”、“风”的时候,就会演化出最简单的粒子,然后衍生出复杂的万物。
显然,东方神秘主义所谓的“风”、“道”或“气”等,就是我们在前面猜想的那个神秘力量。
那么,它们又是什么?
佛经上解释,“风”就是各种“妄念”、各种意识。《楞伽经》所说的“藏识海”就是意识之海,对应着人的精神世界。当人在识海中起意动念,便会起波澜、生浪花,虚空能量就会变成物质粒子。
这个解释跟量子真空涨落的理论非常相似,也是说那神秘力量就是意识或“妄念”,能让真空涨落创生物质,这尚待科学验证。
道家则将这创生万物的神秘力量称作“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道”的特征和作用,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说,“道”先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条件而独立长存,周而复始循环运作而不衰竭,掌握古今事物的所有规律,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
——道生万物
但它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如果非要从现代科学中找一个跟“道”意思相近的词汇,或许“信息”或者“规则”就是。
“道”的作用要把无序变为有序,简单变为复杂,“信息”或“规则”的作用跟“道”很相似。信息论之父、数学家香农对信息的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意思就是说,凡是让事物从不确定向确定转变,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东西,都叫信息。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则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
现代科学将信息与物质、能量视作构成宇宙的三要素。这就像造房子,不仅需要砖头和水泥,还需要图纸,还需要工匠的建筑经验。如果说物质、能量是构成宇宙这座房子的砖头和水泥,那么信息就是图纸、经验,以及随时可能冒出的创意。
而天体物理学泰斗、黑洞的提出者、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更是将信息看做万物起源,提出“万物源于比特”、“一切皆信息”的观点,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信息”与“道”的一致性。(PS: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
那么,更通俗地理解,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根据香农最初的定义——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那物质构成的各种作用力,维持人和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种信号,天体间的万有引力,人与社会、自然的各种关系,声波、电磁波、运动物体、互联网信号等承载的各种讯息,甚至人和生物的意识和记忆等等,都属于信息的范畴。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天空飘满了雪花,每一朵雪花的形状却都是六角形的,这就是无形的信息在起作用;现在的你很像你父亲年轻时的模样,那也是无形的信息在起作用;四季更替,寒暑易节,昼夜长短变化,每年都是如此,循环往复,这也是无形的信息在起作用。
——雪花总是六角形的
信息似乎并不神秘,它就存在每一个事物当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挥着作用。但它又是那样神秘,我们谁也不知道它最早从哪里来,是如何操控事物的变化,更不知道它是怎样创生出如此精巧有序的宇宙。
如果我们将这神秘信息的源头称为“造物者”,那么它应该具有某种智能,否则怎么造得出如此精巧有序的宇宙?
它精准无误地操控粒子构成物质、小苗长成大树、月亏然后月圆,又悄悄地抹平自然界中的一切不平衡、不稳定与不完美。就像某个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终究会重新达到生态平衡;就像缺了一角的胆矾晶体放入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很快会被修复成完美无缺。
我们虽不知道这神秘信息的源头究竟是什么,但和爱因斯坦、杨政宁一样,宁愿相信有某个“造物者”的存在,也不愿相信宇宙万物的产生都只是巧合。
(三)人类的精神意识或影响地球的命运
——人类意识的选择
要探究神秘信息的源头,必先弄清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着怎样的共性。
下面,我想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信息的共性。
这个实验就是有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实在是太诡异了。
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松突发奇想——进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他将若干电子发射到前方两条相互平行的狭缝中,电子在通过狭缝后会在后面的探测屏上留下痕迹,然后分析它是否跟光线一样会发生双缝干涉现象。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如果把电子可视为粒子,那么通过双缝之后,它们应该会在后面的探测屏上留下两条与狭缝对应、平行的亮纹。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后面的探测屏上出现了多条明暗相间、相互干渉的条纹,这显然与最初的预计不符。
克劳斯·约恩松认为可能是若干电子在运动时发生了撞击,导致探测屏上出现了很多干涉条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他将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但实验结果还是没有改变。探测屏上依旧就多条干涉条纹,好像一个电子可以同时穿过两条狭缝一样,十分诡异,没有任何理论能解释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1974年,梅里教授又进行了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了弄清楚这种诡异现象究竟怎么发生,这次梅里教授在双缝的入口安装了极高清的摄像头,可以直接观察到电子的运动情况。但令梅里教授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使实验中发生了更加诡异的事情,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梅里教授依然是将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然后他通过监视器观看电子的运动情况。梅里教授惊讶的发现,预想中探测器上很多相互干涉的条纹并没有出现,电子直线通过双缝,留下了两条平行对应的亮纹。
——被观察的电子双缝干涉
梅里教授很疑惑,他的实验与13年前克劳斯·约恩松进行的实验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多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而已,但原来的电子干涉现象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他想不透其中的原因,便将摄像头关闭,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探测器上却又出现了很多相互干涉的条纹。梅里教授再将摄像头开启,探测器又变成了两条平行对应的亮纹。再关闭,平行对应的亮纹则又消失。进行了许多次,都是如此,极其诡异!
电子仿佛有意识一样,可根据梅里教授是否进行观察来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在微观世界中和人类的眼睛玩起了捉迷藏。
梅里教授实验结果公开后,立即在科学界炸了锅。后来,科学家利用光子、原子、甚至分子做双缝干涉实验,得到的结果也与梅里教授完全相同。
为何人的意识能决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难道微观世界的粒子也有自主意识?
这场颠覆认知的实验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作出了大胆的假设:电子可能具有某种非常原始的意识或思维。
不久前去世的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曾在他1979年发表的著作《纷扰宇宙》(Disturbing the Universe)中指出:
“人类意识的过程与量子态之间的选择过程(我们称其为电子制造的‘巧合’),只在程度而非性质上有不同。量子巧合,更广为人所知的名字叫量子选择——选择,而不是巧合,发生在自然的每一个等级中。”
另一位美国知名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 Bohm)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形式具备呈现活跃状态的能力,是意识最典型的特征。我们发现,电子已经具有了一些类似于意识的东西了。”
事实上,从电子、光子、原子诡异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可以推知,所有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可能都有与电子类似的原始意识。电子、原子、分子有原始的自我意识,能够感知外界变化并调整自己的运行轨迹,故有诡异的双缝干涉实验;石头、流水乃到至草木也有低级的自我意识,故有“石之灵”、“树之精”的种种传说;到了高等动物和人类,意识越来越高级,其所含信息越来越复杂、丰富,感知和反馈的能力越强,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也越强,故能成为地表生物圈的主导力量。
从这种意义讲,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与其说是生物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史,还不如说是意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史,且后者比前者更接近进化的本质。
而这种进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地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加强,更在于地球作为一个活的生物体,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从真空生成物质、能量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也才导致了地球的周期性成长。
——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每一次生物大爆发,都意味着信息的极大丰富。根据量子力学,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生物体的死亡只是一次信息的转移。随着生物大灭绝的发生,这些信息被重新释放出来,它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真空涨落,在地球内部生成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于是便促成了新一轮的地壳大变动和气候大变化的发生。当前,地壳高度活跃,全球性气候异动,其根源就在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带来的大量信息的释放。
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命,食物链的金字塔顶尖,当前地表生物圈的统治者,它所含有的信息无疑是极丰富、极复杂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值得警惕的是大量人类的死亡对地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大灾难导致人类生命的大量流失,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大量死亡。那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性的长远影响,更是信息创物意义上对地球物质、能量平衡的冲击。
我甚至怀疑古人所谓“天人感应”的合理性,因为大量人类信息的释放,必然会干涉真空的量子涨落,使得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新的地质灾难或气候异常的发生。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想,并无科学根据。
——天人感应
但越来越密集的自然灾难,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却让我们不得不让关注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哪怕它并不为主流科学所关注。如果信息真是创造宇宙的神秘力量,如果意识真是所有信息的特征,如果意识不随人的死亡而消失,人的精神意识会影响信息的去向,那么作为拥有最复杂、最丰富信息的人类,他们的道德情操与精神意识或将影响地球的命运。
相关阅读
-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
三星电子又惹祸了!近日,三星半导体亏损12.69万亿韩元,导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5%,创14年来最低水平。这家韩国巨头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占有极...
-
点击下方“谈小言”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百科趣闻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的繁衍与灭绝交替进行,只有少数生物能够...
-
2014年10月27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国际惩戒所及监狱协会年度会议上的发言。...
-
口腔科医务人员不定期参加大讲堂、电视台口腔健康专栏节目等,视频录制完成后,不仅用于科室日常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口腔患者熟知。...
-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新浪、微博等中国科技巨头的市值纷纷创下收盘新高。放眼全球,目前的科技领域竞争格局如何?中国的科技巨头们又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
全球科研城市100强名单公布广州第10位!据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最新上线的《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公布了“科研城市100强”榜单...
-
(论文)社会工程学一种新的知识探险 Social EngineeringAn
006年1月第6卷第l期总75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7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006V01.6......
-
全球最大科技公司诞生,市值超过13万亿元,约2.5个阿里巴巴
全球最大科技公司诞生,市值超过13万亿元,约2.5个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马云,apple,蒂姆·库克,马化腾,刘强东...
-
2022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即将举办 促全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卜叶)11月19日,记者从“参与往届中关村论坛创新创业主体集体采访活动”上获悉,11月25-30日中关村论坛期间...
-
进入现代化社会后,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各国正争分夺秒地加大科研投入,抢占人工智能、5G等关键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