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时间:2023-11-30 05:53:38 作者:
摘要:明朝与蒙古三种边疆关系:明朝与西藏两种外部侵扰势力:日本倭寇欧洲殖民者明朝与女真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明太祖1616年明成祖1368年明中期1644年明朝建立废丞相设立锦衣卫..

明朝与蒙古三种边疆关系:明朝与西藏两种外部侵扰势力:日本倭寇欧洲殖民者明朝与女真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明太祖1616年明成祖1368年明中期1644年明朝建立废丞相设立锦衣卫修长城、迁都北京设内阁、设东厂、郑和下西洋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东北女真组建立大金政权两大中枢制度变化: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戚继光抗倭1553年1624年荷兰占据台湾1636年清朝建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1393年,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1388年,蓝玉独立领军北伐,这是他第一次以帅,且一战成名,捕鱼儿海之战,将元朝皇室一锅炖,元朝彻底被终结,将草原打回到部落时代。班师回朝中,途经喜峰关关门,由于半夜敲门,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发兵攻破喜峰关,震惊朝野,但朱元璋并未下罪,依旧加封凉国公。蓝玉先后又做出殴打御史,强占民田、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的越界之事,朱元璋知道,但没有大的问罪处罚。1393年2月8日,锦衣卫指挥蒋环突然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连申辩机会也没有给蓝玉,2月10日直接就剥皮。

蓝玉亲信1万余人也被牵连诛杀,史称“蓝玉案”。视频导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1368年-1398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字国瑞,小字重八,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布衣朱元璋幼时贫穷,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曾为地主放牛。云游四方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后云游四方,增长见闻。平定天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趣味历史之朱重八】打工皇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朱元璋讨元北伐檄文《谕中原檄》采纳徐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礼遇刘基,广纳贤才整合农民势力消灭竞争对手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二、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三、张居正改革四、明朝的衰亡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因参与人员中,许多人都头裹红头巾,后来发展为一种特殊标识。也叫香军,这是因为他们每次起义前都要点香。元后期蒙古族贵族对待汉人如同对待家畜。大量的汉人沦为他们的奴仆,官府要征收的赋税不断上涨,而且刑罚也更加严酷。不停的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寻找民间美人。

造成了当时土地被糟蹋,百姓的人格尊严受到践踏,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悲惨现象。最后身为汉人的百姓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继续忍受内蒙古贵族的折磨和不平等的制度,然后在最后痛苦的死去。要么拿起自己的武器奋力反抗。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元朝地方镇戍军不堪一击。中原、山东、湖北、福建等地相继被红巾军占领。公元1354年,元朝丞相脱脱集结各省地方军精锐40多万,号称百万大军。企图利用元军仅剩的数量优势击败农民起义军。然而,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了脱脱的兵权。张士诚趁机反攻群龙无首的元军,元军死伤过半,余部溃散。一部分元军投降农民军。脱脱死后,元朝陷入内乱,再也集结不起来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元朝镇戍军基本已经失去镇戍地方的能力。【趣味历史之红巾军起义】2、废宰相,设内阁明以前的中央官制材料:(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联想一下历史……看一眼现实……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明皇组训》影响:积极: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消极:皇权独断、决策失误。1378年,50岁的朱元璋历时九年亲自组织编纂了《皇明祖训》从各个方面对自尊后代做了谆谆教诲、殷切嘱托、详细规定。在其祖训首章中着重写到废除丞相的问题。以後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材料: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设内阁,作为常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深得皇帝信任,权利很大,被比喻为宰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太祖宣宗神宗(时期)司礼监(代皇帝披红)(东厂、西厂、锦衣卫)材料: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明史职官志读》明朝怪事:魏忠贤,外号:九千九百岁“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3.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其他表现:废除行省,设三司,使地方的权力分散。全国形成13个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户口登记的黄册制度---《鱼鳞图》明太祖欲核实天下田土,故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各州县,随粮定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编成"鱼鳞图册"。

盖以其状如鱼鳞,乃以得名。颁布《大明律》《大诰》等法律。设五军都督府:管理地方都指挥使司及京师和各地卫所。皇帝地方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政3.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其他表现:边疆和民族地区保留土司制度:乌思藏-----西藏军民事务密------管理西域明成祖时期:努儿干都司-----女真及东北地区事务这是明朝对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标志。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1351年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4051405——14331433年年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明朝明朝建立建立明朝明朝灭亡灭亡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世界文明明朝时空坐标1.郑和下西洋(1405-1433)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航海图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范围下“西洋”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人数27800人000~1500人 16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计百余艘) 17艘 (一说3艘)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 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 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 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 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 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 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 ——《明史郑和传》主要目的: 宣扬国威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实质:朝贡贸易材料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 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 “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 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 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 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 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扩大了明朝 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劳民伤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 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 往来;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扩大了明朝 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劳民伤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 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评价: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 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 难以维持的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外交往的内驱力。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勇于探险、不畏艰难、开放包容的人文精 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 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 ——摘自****在2014年3月30日在德国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的演讲 陈诚(1365~1457年),今江西人,1394年中进士。屡 次奉命,或随中官李达、鲁安等出使西域,功绩卓著。 朱棣之子朱高炽即位后,宣布“停止四夷差使”,明 初东西交通的黄金时代从此结束。陈诚被解职,退休 回乡,优游林下三十余年,以93岁高龄卒于家,有 《竹山文集》传世。

其五次出使西域的经历。按其地理方位,大体是由西 向东,与《行程记》成逆向排列,即行程道里取西行 历程,山川风物则以东归次序记录。这是明代亲历西 域的惟一文献,载入《明实录》,明修《明一统志》, 清修《明史西域传》亦多所采用,对东西交通史和 中亚文化史的研究,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明史》不为陈诚立传,但正如史学家谢国桢所 说:“世徒知郑和之乘槎南洋,而不知陈诚之奉使西 【趣味历史之陈诚】2.东南沿海的“倭患” 【倭寇】 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 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 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 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 原因: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 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 西二洋”。万历十七年(1589)规定,每 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 —王天有、高寿仙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结果: 明世宗: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连 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明穆宗:取消海禁。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 (澳门)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 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进入中国 的见证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思考: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会产生哪些影响? 明朝对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处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影响: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主权,给沿海 人民带来了灾难;西学东渐、客观上促进文明交往 说明: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薄弱 叁叁 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考成法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整饬武备 整饬武备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政治 政治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