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必备】搞教学与搞科研,在知识结构上有何区别?
各学校又到了新教师入职的时间段了,
新教师入职培训是其中的重头戏。
对于教学而言,
新教师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实践的内容。
但是在新教师入职之初,
必须要建立起一些对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能力的正确理解,
尤其是应该突出一个关键的思维误区:
——这一问题,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岗”来说,显然更为重要!
这一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基本理解:
而且,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也是新教师思维中的一个普遍误区
它将直接决定教师在的专业成长是否顺利、快速。
我看到有不少工作15-20年的老教师,都未能建立正确的理解。
这将会直接导致接下来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直处于误区之中。
老师自己很痛苦(搞不定学生),
学生也很痛苦(不想学、学不会),
而且互相都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
教学质量也不容易得到提升。
要想对这一问题建立起正确的理解,
就需要了解Stanford大学L. Shulman教授所提出的PCK理论。
在PCK理论提出之前,
这就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初期,
首先面对的是下面这个问题:
——显然,肯定不一样!
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就不需要存在两个专业了,
二者叫一个名字、用一套培养体系,就可以了。
在现实中,一个全球顶尖高校的博士,
他就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
但他并不能马上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那么,他还欠缺什么知识呢?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的理解是:
这就是构成了“教学能力的三大支柱”的前两个。
三大支柱(1):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就是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他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与“研究人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答案: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作为专业人员,显然都可以纯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
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
这正是所谓:Knowing is not understading!
不过,作为专业工作者,这一点并无“太大”的问题!
但是,当你想把一个知识以简洁、易懂的方式,
帮助学生“小白”理解,
就非常难以做到了!
——你的理解是基于大量训练所带来的“条件反射”,当然你的学生按照你同样的方式学习,自然也需要大量训练带来的“条件反射”!
这可比单纯自己运用知识难得多得多!
而只有当教师能够对知识有“真正理解”时,
你才有可能以简洁、优雅、激动人心的方式,
让他人理解。
——换一个表述就是:
其实,真正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也同样具备上述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RichardFeymann(费曼),
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理解”知识的大教授,
受到全世界物理学生推崇的名师!
关于什么是“真正理解”,费曼有两句名言
这里先介绍第一句:
费曼的意思是:
费曼自己一直是这么做的!据他的一位好友——费里曼·戴森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英语中的“名词前形容词排序”,
作为一个“知识点”,
用“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这句口诀,
真是绝妙!
但是网红英语名师杨亮老师却提出一个问题:
这一问题直指教学能力的第一大基石!
——Knowing is not understading
我们可以会说流利地说英语、也会总结语法现象,
但可能并没有真正understand!
只有当老师自己能站在“人类思维”的角度,
探寻到这一语法现象背后的思维实质——这才是“真理”所在,
你才是“真正理解”这一知识!
然后,你才能以简洁、优雅、激动人心的方式,
帮助学生“小白”来理解、运用!
三大支柱(2):教学法知识
从教学能力的“两大支柱”的提法上,我们就知道:
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法”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也是学校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的重点所在。
教学法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们先说单一的“教学方法”,
它就是如何开展知识讲解、知识内化、效果评测的各种“教学事件”。
比如:
在上述所示的单一“教学方法”中,
“以教师为主”的方法,是职业初期、中期发展的难点(参见“第三大支柱”)!
“师生互动”的方法,在职业初、中、后期发展中,一直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是老师研究、积累、改进的重中之重!
而“单纯”的“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则更多地见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项目中。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必须要有效融入“师生互动”之中,才真正具备可行性。
在教师培训中,
单一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少见,
因为任何一个课堂中,都不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
必须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为了解决如何“合理组合”这些单一教学方法的问题,
各种“教学模式”就诞生了:
可以这样说:
比如,最典型、几乎万能的“五星教学法”
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
都有着深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
并结合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
恰当运用的话,确实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因而对于教师来说,
掌握了一套“教学模式”,
就有了一个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
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章可循、而且基本合理,
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因此,“教学法”作为教学能力的“第二大支柱”,名副其实!
不过,教学模式虽然非常有价值(尤其是对于新教师)
但并非万能!也远非教学能力的全部!
有一些常见的现象与此有关,比如:
这种情况,就是教学研究人员所称的“课堂的情境性”
——不同的课堂(学科、老师、学生、环境),都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是否恰当,
与课堂现场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模式本身非常有用,
但运用得是否恰当,
却只能唯一依赖于:教师!
用一句老话,这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不掌握“教学法”不成,只墨守“教学法”,也不行……
教学,难就难在这里……
破解“教学模式的情境性”这一难题的关节,
其实仍然需要回到“单一教学方法”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上来!
比如:在“课堂互动”方法中:
再比如: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上: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而且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内化”!比如:
换言之,只知道按照“教学程序”做流水帐,
是不能胜任教学的!
只有老师深刻理解、掌握每一种“(单一)教学方法”,
然后再恰当组合起来,
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学模式”的巨大作用!
三大支柱(3):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能力的前“两大支柱”,是显而易见的!
而第三大支柱的诞生,
源于“两大支柱”的理论很难解释的一个教学现实: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是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
即使新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而老教师使用“传(guo)统(shi)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也很难胜过老教师。
——这一问题迄今仍然困扰着很多老师、教学研究人员、教发教务人员……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迷题,最终被Stanford的L. Shulman教授所揭开。
Shulman教授主要从事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增长的纵向研究,
——即:教师在不断专业成长过程中,其知识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访谈、分析,舒曼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
Shulman由此认为:
那么,从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角度来说,
这个“知识的可传授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Shulman在前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两个圆圈之间,
找到了一个交汇之处,
他称之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
翻译成中文就是:“教学内容知识”,或意译为“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究竟又是一种什么知识呢?
Shulman是这样描述的:
说成大白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简言之,PCK(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关于“表征”的知识
(如果觉得“表征”不好理解的话,用“表达”也可以)
——尤其是“如何用多种方法表达同一知识”的知识。
伟人之间的理解,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神似!
费曼在他闻名于世的“费曼学习法”中,也提出了极为相似的观点!,
以下就是费曼对于“什么叫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的第2种解释:
(以上观点详见:《》)
按照费曼的说法,
如果你不具备将一个知识,传授给一个小白(或12岁的孩子),
这只能说明,你自己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
(也许只是长期的专业训练、条件反射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Shulman的“PCK理论”、还是“费曼学习法”,
都提出了一个对于老师来说,极为重要的话题:
按照Shulman教授的PCK理论来解释,
认为只有一种的,就说明:
你只具备“学科专业知识(CK)”,
而不具备“学科教学知识(PCK)”!
因为,专业的研究人员,是不需要PCK的,只用专业术语不仅足够、而且必须!
这就是Shulman教授为什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专门知识”了:
你是否可以把一个知识,用多种“表征形式”进行表达,
就决定了你是一名专业研究者、还是一名教师,
你所用的“表征形式”是否恰当、符合学生之所需,
就决定了你是一位优秀教师、还是普通教师!
(当然这只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其中一个条件)
所以,老师的作用和教材是截然不同的,
教材,是学科专业体系的某种编排,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老师,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如何帮助理解”、“如何促进学习”的问题。
当教师建立了如上认识之后,
当然还有一个难题就:
在今天以前,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课程论、教学论、学习理论,
最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各个学科——学科差异何其之大,不可能有人能懂全部的学科知识呀。。。
万幸的是,当今学习科学(脑科学)的飞速发展,
使得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揭示“学”的深层规律,
在学习科学、脑科学的加持之下,
我们就可以提出一套理论基础扎实、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
比如说,如何变换知识的表征形式,才能“促进理解”,
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
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促进专业术语理解的“语义情境化”原理:
遇到一个知识难点时,
你只需按照上述5种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知识表征形式,
难点就将迎刃而解!
——这不就是“转换知识表征形式的知识”:PCK吗?!
本公众号提供了很多具体的“转换知识表征形式”、取得极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案例,比如:
【结语】
以上王珏老师介绍了Shulman教授提出的“PCK理论”,
其所提出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类知识:
正构成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
“三大基石”将帮助新教师从入职之时起,
就能建立对“教学能力”的全面、准确理解,
帮助新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学生,
正确认识人类的“思维规律”、进而快速掌握教学方法,
快速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
更多关于“学科教学法”等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有详尽讲解!
————————————————————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相关阅读
-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
三星电子又惹祸了!近日,三星半导体亏损12.69万亿韩元,导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5%,创14年来最低水平。这家韩国巨头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占有极...
-
点击下方“谈小言”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百科趣闻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的繁衍与灭绝交替进行,只有少数生物能够...
-
2014年10月27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国际惩戒所及监狱协会年度会议上的发言。...
-
口腔科医务人员不定期参加大讲堂、电视台口腔健康专栏节目等,视频录制完成后,不仅用于科室日常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口腔患者熟知。...
-
如果你是一位有空余时间的开发人员,那么构建一个Wordpress插件可能是在家里赚钱的好方法。如果你是你所在领域的专家,但是在镜头前有点害羞,那么播客就是你传播知识的好方法。...
-
打开生物史的前一页。我们会猛然的发现,我们人这种高等的哺乳动物与鸟类有许多的相似,例如:哺乳动物与鸟同样是在恐龙称霸的时候,出现的;也同样是在灭绝恐龙的大灾难中,逃脱的幸存者...
-
#华为在世界上地位多大# 截至2021年,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并且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的制裁和限制...
-
引言华为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和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美国政府对华为的限制措施使得华为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本文将介绍华为的发展与成功...
-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42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追求进步的过程,它使我们不断挑战自我,开拓思维,提升技能。无论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还是不...
-
最新英语教学期末工作总结范文5篇,英语教学期末工作总结范文5篇英语教学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班的英语教学。由于刚刚调进__,对新环境、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知之......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