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中国的追赶与创新

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中国的追赶与创新

时间:2024-02-11 18:52:49 作者:
摘要: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个艰苦卓绝的历程,几代中国人为此付出的巨大的奉献与代价。而今信息革命扑面而来,给中华文明复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个艰苦卓绝的历程,几代中国人为此付出的巨大的奉献与代价。而今信息革命扑面而来,给中华文明复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信息文明发展的东风,登上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峰。

本文写作于2015年,后收录于《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中华复兴的历史机遇》(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三章

一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们站立在昆仑山颠,眺望东方那片广袤的土地,也许没有想象到,他们的子孙后代会有一日繁衍成十多亿人的庞大群体,创造出和积累了如此巨量的财富。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云中飞等等,随着时空光阴的扭转,成为了现实。

而这一切,均依赖于人类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这个世界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在《信息时代:正在变革的世界》一书中提出,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能量和信息。其实,进一步讲,从狩猎文明,发展进步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我们今天谈论的信息文明,人类对能量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递进层次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利用的能量、信息级别不一样,财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打个比喻,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人从胎儿始发育生长过程:机械工程可以看在是人类的骨架,金融可以看作是人类的血液,互联网信息则是人类的神经系统,今天我们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可以看作是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人类将开启心灵的世界,我们将迎来一个思想和文化的大创造时代。

人类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过程中,文明进化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而这一切,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中国有了一次平等参与世界游戏及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这也是中国在大国竞争中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千载难逢。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艰苦历程

在农耕文明阶段,人类只是利用农作物转化太阳能,获得身体温饱的能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先祖就开始了“刀耕火种”。到了“五帝”时代,炎帝即神农氏教导民众用木制作农具,“播种五谷”,而禹则开启了水土保护办法。在商周朝,井田制的施行,无疑是农业社会文明的制度创新。此后历朝历代,当政者无不以奖励农事为治国要务。

学者们推算,在明朝中期,中国人口总量大概在1亿多,到清朝康乾朝,人口总量迅速突破2亿和3亿,到道光14年(1834年),中国人口总量跃增到4亿以上。人口的大幅增长,跟中国农业精耕细作、高产农作物大幅推广、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农耕文明依赖于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把财富和人类的精神创造束缚于土地上,加上各个封建王朝重农政策的导向性限制,以贸易为特征的商业文明始终没有成熟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没有得到突破。所以,一旦人类的大航海活动把地球连成一体,世界贸易体系和工业文明在西方海上边缘兴起的时候,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8世纪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以牛顿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打开了人类知识的机械地球物理化学时空,机器生产大规模替代手工操作,企业工厂化生产方式全面确立了起来,工业化运动在全球演变为更加深刻的现代化运动。19世纪下半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大大提高了多数人的生活标准,物理机械和矿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得社会财富极大地涌现出来,世界性的商贸活动推动了新一轮的全球化运动。

自居老大、闭关锁国的中国遭遇了全球化,开启了两个不同能量级别的文明的冲突。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的冲突开场。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人称“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清朝权臣李鸿章,对时局有着这样一种忧心忡忡的看法:“…今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械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冲击。当时部分敏锐的中国社会精英分子意识到,社会演变发展的规则发生了变化。不甘落后,追求工业文明,成为这个民族的共同选择。

100多年来,为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甚至是惨重的代价。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晚清的自强运动,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官僚资本和近代工业企业,尝试着与西方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世界接轨。但中国近代化的努力几次被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所打断,中国人因而警醒:要追赶上工业文明,在全球化的竞争博弈过程中脱颖而出,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问题。为此,中华民族几代人奋斗了近百年,付出了血与火的教训,经历了不同的道路选择,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自此才赢得了一个发展现代工业的国际和政治安全环境。

而此时,工业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也就是新中国刚成立之初,正是西方国家发生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际。人类打开了光电核能宇宙时空以及基因分子生物工程的微观时空,原子能技术和航天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和生物遗传工程的发展,使得人类知识视野首次实现了宏观和微观上的双向同步突破,社会财富迈入富裕阶段,金融资本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所向披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在深刻地调整过程中。

新中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工业和科技革命的追赶。由于发展的底子太差,追赶工业革命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力量博弈的过程。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实施的几个“五年规划”,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依靠前苏联的帮助,中国这块土地上首次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现代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但大国竞争中,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差,工业产能总量不足在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是个大问题,这不但关系到民众的福利,并直接关系到国家保障安全的能力。中国领导集体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中国为提高钢铁产量和农业产量作出了全民的努力,发生了“大跃进”等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政治性生产运动。直到1964年中国集合全国力量,依靠归国的和自己培养的优秀科学家群体的智慧,掌握了核能技术,成功试验了第一枚原子弹,国家能源利用开发水平跳跃性地登上工业文明颠峰台阶,国家安全才真正有了技术力量保障。再后来,我们把卫星送上了天,我们还解决了杂交水稻和小麦生产问题,基本保障了数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这说明,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追赶中,我们通过闭门苦干,抓住了机遇,奠定了基础,终于搭上了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列车。

正是有了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中国也就有了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底气。1978年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中国社会活力大大激发,全党全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经历并超越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非常辉煌,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近60年来,我们以工业化契机,开展了民族史上最为宏大的国土整理和山河改造工程,维护了黄河河道,修建了三峡大坝,展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各地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城市高楼不断耸立、日新月异。我们建立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使得中国很快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历了从生产总量不足到工业产能剩余的重大转变。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供应到地球各个角落。当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还不是世界科技先进国家。

近百年来,中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传统文化文明的基础上,再构了一个新的文明制度体系。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大破大立的过程。晚清废除了科举制,开设了现代教育制度,整个社会知识教育系统进行了大转换。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国家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同时也吸收和改造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发展出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包括现代政党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及公共安全保障体制等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重大思想成就,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思想成就,成为中国优秀精英分子结合实际改造中国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尤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在21世纪初中共新修改的党章上,明确写进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这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特别要指出的是,建国以来,为了追赶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代中国人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这种不屈而努力进取的民族精神在世界各大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对比印度等人口大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为先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所有的民众在节衣缩食、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发展、追赶跃进夯实基础。所以,我们今天不仅要感恩1840年以来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牺牲的先烈,也要感恩建国以来默默无闻以劳动奉献国家的各行各业普通的工作者。正是他们的勤奋和奉献,奠定了这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让我们后代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国博弈中获得了实力和底气。

而今,追赶工业文明的历史任务还未尽完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文明又扑面而来。中华民族能否抓住此次历史机遇,再创辉煌,引领人类发展走向新的高峰?时代的挑战和考验,摆在了我们这代中国人面前。如何选择和应对,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信息文明的时代特征

信息文明脱胎于工业文明,但不同于工业文明,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又一次重大扩展。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信息文明的到来,似应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也即大家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以量子物理科学为理论工具,以结构和系统为对象,超越人类可见的物质时空,打开人类知识的全方位(生态化)信息时空,人类将生活在各种信息构成的虚拟现实世界。人类从工业文明走进信息文明,网络成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平台,社会思想文化极大活跃,人工创造、智能制造、科技与社会生态化成为社会发展基本特征。

在信息时代,人类生活向虚拟空间的大规模迁移,成为最主要的特征。人们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媒介,打造出一个虚拟的空间,把虚拟与现实连成一体,并将生活重心大规模向网络虚拟空间迁移。

在信息文明时代,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更高的层面统一了起来,信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以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获取能量,而在信息文明时期,科技发展使得能量获取已经基本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信息开始替代能源的作用,掌握和获取信息进而成为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工作。信息资源因而如同石油、电力一样,成为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影响各个国家、企业团队、个人竞争的主要因素。有效掌握信息、组织推送信息,意味着竞争中的主动。在信息时代,信息数据的收集及结构布局、信息数据的生产力和控制力、信息数据的密度和传输强度、速度等,将对人类社会生活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在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常态,人们对各种信息加以整合,不断增加其浓度(密度和强度),其发生的信息碰撞反应犹如大爆炸,把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能量,不断打开人类的知识视野。掌握信息,善于把信息整合为知识、把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创新性人才,将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领袖。如果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比较关乎人的身(温饱、冷暖、舒适)的感受的话,信息文明则比较关注心(知识创新、文化创造)的感受。因而,只有到了信息时代,身与心的和谐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人以及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才真正地体现出来。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将重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由于信息流动的平等性、及时性,与工业文明相应的市场经济理论也许部分实效,货币的功能作用需要作新的研究,金融理论也必须革命,商业规则更需要改变。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智能终端、3D打印机的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工厂模式,“工人”概念的消失,也将导致社会组织方式的彻底变化,生态化、链条式的自组织群体也许会广泛兴起。一句话,犹如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改造一样,信息文明也将改造一切。

我在《信息时代:正在变革的世界》一书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重构,人类文明发展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中华文明复兴带来机遇和挑战

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切感受到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概是一百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我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大概又是一百年时间,在西方坚船利炮攻击下,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略、政府腐败,长期战火连绵、动荡不宁、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国家建设,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上去了,我国在闹“文革”,错失了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了上来。

新的全球科技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从工业革命的追赶到信息时代的创新的重要转折。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在大国崛起中弯道超车的难得历史机遇。

第一,必须认识到,信息文明正在以一种爆炸式的方式快速到来,我们即将迎来一场全球性、整体性的社会剧变。人类的狩猎文明以万年为计算单位,农业文明以千年为计算单位,工业文明以百年为计算单位,而信息革命可能以十年为计算单位。正是因为时间压缩了,空间更加宽泛,容易形成爆炸式裂变效应,加剧事态变化。因而,对于一个民族、国家、企业、组织来说,以时间方式表述的机遇,稍纵即逝,显得更加可贵。我在《信息时代:正在变革的世界》一书中提出,信息时代的黄金法则是: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中华民族如抓不住这次机遇,恐怕今后永远赶不上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

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被整体边缘化后的结局。人类史上,落后的民族被毁灭的例子太多了。面对高度发达、能量信息级别巨大如的神一样的新文明,对落后民族来说,也许是一场没有理由的毁灭。借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

第二,必须认识到,信息时代从总体趋势上会促进人类一体化进程,但其发展进程中,因主导权之争,国家间的博弈会更加激烈。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特别是太空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开拓,改变了大国竞争的规则。应该看到,进入信息时代,世界性的军事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新形态的金融战,贸易战,信息战,舆论战,文化战,心理战,宗教战,网络战,恐怖战等已在不同的界别间悄然展开。世界各国都在为自身利益而战,局面之复杂性、形势之严峻性,史所少有。中国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应该看到,大国竞争博弈,既看体量,也看空间,综合优势者胜出。日本经济实力强,体量大,但发展空间小,所以后劲不足;俄罗斯空间大,但人口和经济体量小,各种资源和力量不容易凝聚起来。中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经济产能发达,从空间和体量上都是重量级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活动,离开了中国都玩不转。要发挥好中国的优势,善于把这种综合优势转化为国家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在信息化带动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参与者和领导者。需要从信息文明发展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作出新的审视。

第三,必须认识到,创新是信息革命的关键,中国应把知识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上升为国家总体战略。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进化的最主要因素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自主创新是历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关键。英国在工业化早期,人口总量没有法国多,但大量年轻的自由劳动力成为创新群体,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制度的创新,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的景象。在欧洲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流向美国,对欧洲后续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影响。而美国由于世界各地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的的涌入,知识信息密度迅速集聚增加,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思想、尼古拉·特斯拉等发明家的成果,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给大众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也为美国引领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仍在美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有着无可动摇的垄断地位,但对创意产业最为重视、创意产业渐成趋势的国家却是英国,各国创新态势,值得我们注意、学习和借鉴。

在信息时代,竞争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中国的有巨量的人口资源,但只能支撑起庞大的消费市场,高素质优秀人才资源不足、创新性成果少,依然是短板。中国智慧,需要一个完整全面的人才体系进行保障,需要通过制度设计进行调剂整合。人才是创新之本,我们需要调整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对创新活动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支持。今天中国社会掀起的改革热潮,必须适应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动趋势,把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作为重要目标,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民族复兴进程。

某种意义上,国家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战略的竞争,也是制度的竞争。如何增强制度的整合力、包容力以及执行效率,依旧是大国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信息文明时代大规模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或许需要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大力推动文化教育体制和健康卫生体制的改革,大规模地培养出一代新人,从根基上焕发这个民族的活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个文明复兴和再造的过程。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扩张的空间

有学者提出,有四种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效率极强的经济体,会产生高效的经济活动,让商品交换速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让经济超越空间和时间瓶颈,推动发展,引领升级。这四种重大资源的流动瓶颈,就是发展的桎梏。任何提升四流效率的发展投入,都是注定有回报的。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键就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了资金、信息流动的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其天时地利。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对人流、物流的效率提升也提供了重大助力,世界经济因此快速发展了几十年。

从当今经济形势看,人流和物流的瓶颈最明显。 怎样通过提升技术而大规模提升人、物流动效率,超越空间桎梏,是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交融,使得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内在特征:提升人、物流动效率,就不可能不面对能源,因此,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很关键,今天各种能源新技术的出现让人们依稀看到了曙光;提升人、物流动效率,就不能不面对人力成本,因此,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是突破关键;提升人、物流动效率,就不可能不面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那就不得不建设大规模高铁、机场。

通过对四流分类,就能很明显看到,未来技术突破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就集中在空间移动技术升级。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升级空间极大,核心关键在于空间移动技术升级换代。空间移动技术不实现重大突破,经济整体效率提升的瓶颈就无法消弭。

所以,面对未来,中国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建设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城镇,建设大规模人物流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科技支撑体系,这些投资很关键。

在互联网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移动领域的突破,将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这是信息时代经济扩张的秘密。

只是,看到了潮头,谁能抢占先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