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全国“十四五”|未来五年全球科技聚焦何处?中国如何作为

全国“十四五”|未来五年全球科技聚焦何处?中国如何作为

时间:2024-04-02 05:51:13 作者:
摘要:基于各国科技战略,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提出,新一代信息、生命健康以及清洁能源将成为全球科技战略“三大”焦点,我们应抢占先机,直面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抓创新,深化改革措施

二、政策建议

建议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落实提高关键核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研发布局与产业选择的组合,锚定以“半导体、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安全、基因治疗、疫苗研发”等为代表的生命健康、“氢能源、生物燃料、风能核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及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从国家规划的角度推动一批战略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高端科学工程的制定及落地实施。进一步引导关键核心产业有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主体形成信息反馈、资源流通共享、科研研发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科创合作关系,合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工程中心以及产业创新高地等建设。

建议二:明确“上游攻关、中游改造、下游反哺”的科技发展思路,从全产业链角度精确提升关键核心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上游领域,重在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攻坚。既要加速厘清科技攻克清单,直观把脉中国关键核心产业在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短板”,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扶持优质企业协力突破产业链薄弱科技环节。产业链中游领域,重在加码技改,同时扩大产能。引导和支持企业进一步深化“两化融合”进程,加快技术改造与智能化应用进程,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产业链下游领域,重在强化产业链环节的对接。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高利润反哺中上游,从数据处理、生产规划、集成方案、市场服务等环节即时联动上游设计与中游生产,完成良性产业闭环。

建议三:紧扣关键核心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加大财政补贴、政府基金、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对关键基础理论、共性基础技术等科研任务的精准扶持力度。基于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协议,针对与关键核心产业有关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主体,加大财政资金对其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的补贴支持力度。建议政府出资成立关键核心产业大基金或母基金,严格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严格筛选基础技术、基础理论等有长远发展前景的科创项目或企业,进行长期化和持续投资,规避资金流入“短平快”项目。持续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重点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释放更多科技政策红利,如将研发加计扣除的比例由75%提升至100%或200%,延长“据实扣除比例上再加计75%”的政策时限等。

建议四:精准定位关键核心产业科技痛点难点,加大重点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加快短缺人才“本土培育”,激活人才创新内生动力。关注关键核心产业的国际顶尖人才研究合作项目,对标发达国家同级奖励水平,提高研究奖励额度。引入股权、分红等多元化分配方式,推行产权成果收益按劳分配常态化。面向急需的海外尖端人才、领军人才等科技人才,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放宽永久居住权认证规定,提供落户、购房、购车、子女就读、配偶就业等便民扶助。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输入基础前沿科技知识同时,推动本土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科研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充分发挥“海外引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功效。

建议五: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拓宽科研探索自主空间,深化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多样化改革。支持实施不同类型、阶段的科研项目、工程、课题等差异化考核方式,明确基础研究优先的考核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可承受的情况下,允许包容科技创新中出现的风险及失误。给予高校及科研院所更多科研自主权,弱化科研机构的管理职能,激发单位与人员的科研主动性、积极性。鼓励科研工作者积极开拓研究领域,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前沿学科科研工作者交叉合作,提高科研攻关时效。大力倡导社会资本进入科创投资领域,逐步放宽国家有关重大科创项目的参与资格,强调政府投资仅发挥价值导向、资源整合的作用,积极健全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重大科创项目的投资机制,营造良好的科创投资环境。

(作者苍岚、谢雨奇、张淑翠均来自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