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何谓“以无事取天下”,如何看待“马上得天下”呢?

何谓“以无事取天下”,如何看待“马上得天下”呢?

时间:2024-04-14 06:53:19 作者:
摘要: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第57章又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第57章又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君王而言,对自己无个人功名伟业之私欲,以利天下万民为己任,对外表现为无为清净,为万民生存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体现为“无事”。内无一己之私利、私事,外无伤民扰民之法令,这样就能得到万民的拥戴。“取天下”指取得天下万民的拥戴,即“众推而不厌”!这样的君王达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至上境界。在古人看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无事取天下”的代表。从《诗经》中的溢美之词“食我农人”可以看出西周以前的人君治世理念,是心怀天下苍生的,属于“无事”的范畴,用儒家的解释就是“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当然这里所称“取天下”侧重在治天下,并能够使天下得以长盛不衰。

相反,老子说“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为我们列举了“有事”几种情形:天下多忌讳——君王设立礼制太多,百姓谋食行为受限制;民多利器——君王穷兵黩武,百姓多从事战事,国与家都会滋生混乱;君王(人主)多靠自我主观智能行事,天下奇闻怪事就会出现;君王法令越彰显,认定的盗贼就越多。这样“有事”治国,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从中古向近古过度阶段,特别是从分封建国、诸侯称霸开始,中国大地上上演了“马上得天下”历史篇章,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证明,“马上得天下”是历代王朝取得政权的重要手段,家天下、“神器私用”成为历史的选择。例数秦、汉、六朝、隋、唐、宋、明、元、清无不如此。“得天下”以武力,这是手段,伟人也清醒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存在即是合理,我们且不多论。关键还要回到“治世”上面来,要使天下长久,打破“历史周期率”,天下为公是根本,神器私用不可长久!

刘邦建汉,谋臣陆贾常引用《诗》、《书》典故进言,刘邦不悦,说:“我的天下是在马上得来的,要《诗》、《书》有什么用!”陆贾道:“您可以在马上打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智伯穷兵黩武最终走向灭亡,而秦国一直严刑峻法,终于灭亡在赵高手里。倘若秦国在统一天下后,取法先圣,推行无为文德,天下又哪里轮得到陛下来执掌!”这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由来。

天下神器,公用为至理。所以无论古今,真正得天下者,都应当以造福苍生为己任,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己之天下。如果以自己的私欲之心,或是依仗自己的力量去取天下的人,那是不会成功和长久的。不但取得天下,更要取得天下民心,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