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式科技的来临||《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
译者:宋丽珏
◆内容简介 ◆
《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是对仿生人、机器人学、飞行汽车、人工生命、生命延长、行星矿业,还有人类进化的未来、意识下载的可能性等科学和科技的调查和展望。所有本书中描述的科学技术均为“破坏性”的技术,这些技术取代了现有技术并打乱了现有市场秩序,也打破了现有的价值链条——这些“破坏性”技术粉碎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认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谈地球世界的未来。
作者谈到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改变。内容包括人工感知(世界上第一次人工视觉植入),仿生人(世界上第一个仿生战士),还有思维上传技术、灵魂的生物学等。
第二部分谈外部世界的未来。
作者讨论科学和技术如何彻底重塑外部世界。包括世界上第一只基因工程产生的虫子,还有飞行车、太空跳伞,以及小行星采矿业等奇怪的东西。
最后一部分是未知世界。
作者讨论一些灰色地带出现的“破坏性”的技术。包括致幻药物、寿命延长、生育的争议未来。“破坏性”的技术,是指那些取代了现有技术并打乱了现有市场秩序的技术。例如,利用类固醇延长生命或运用合成生物学制造生物武器,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作者简介◆
〔美〕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获奖记者和“基因流”项目的负责人及共同创始人。他所著书籍包括《创业无畏》《富足》《超人的崛起》《一个毛茸茸的祈祷者》《西方的耶稣》和《最快角度的飞行》。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他的文章出现在超过60种出版物上,包括《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西线》《智族》《户外》《大众科学》《男士期刊》以及《探索》杂志。他还执笔“遥远的边际”,这是在福布斯网上一个关于科技和发明的博客。他与妻子(同样是作家的琼·尼克尔森( J o yNicholson))生活在墨西哥。
◆译者简介◆
宋丽珏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博士后。主攻方向:英汉对比及翻译,类型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等。研究兴趣:基于语言学本体理论,运用语料库实证方法分析各种文本(法律、经济、商务、文学等等)中存在的多种语言现象。目前,着手进行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的研究。1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教育探索》及《现代远距离教育》等语言学类、教育类一级CSSCI刊物。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精彩书摘 ◆
大银河淘金热:小行星采矿业的诞生
我第一次遇到XPRIZE的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时,他所讲的故事给了我创作本书的灵感。他说在小行星上采矿不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地球上最初的那些万亿富翁肯定是那些能够想出如何在太空采矿的那些人。毫无疑问,这是我所听到最滑稽的事了。对于一个科幻小说家来说,开采小行星就像存在于冷聚变与隐身斗篷之间那样遥不可及,至少近期不可能发生。
但是,彼得认为没有小行星采矿业就会失去太空探险的经济动力,这样的话人类永远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走出地球。这一点很难让人反驳。因此那次谈话之后,小行星采矿也成为我决定挖掘的众多技术之一了。
你将读到的这个故事就是那次努力的结果。它标志着行星开发话题第一次出现在有固定阅读群体的主流刊物之上,而非科幻小说的版面上(或者致力于传播超前观点的杂志里)。这是一件大事。下次你打开一本杂志的时候,你会想到你每看到一篇文章,就会有五篇文章被剪掉了。而且一个被剪掉的最早的原因就是题材过于怪诞。行星开发的顺利通过编辑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行业的现状,表明经济引擎开出银河系的这一天终于到来。很快我们就不再是单一星球的物种了。
……
3.
那么这一观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境如何呢?行星资源公司已经斥资1500万美元来帮助发射ARKYD100太空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是特制来搜寻近地行星挖掘目标的。奥巴马总统也宣称他想在2015年派宇航员到行星上去。休斯敦约翰逊太空中心与帕萨迪纳喷射推进实验室队伍已经致力于此,由此观之,行星挖掘获得政府支持并不是不可能的。其他人相信像建造北海石油平台的大型能源公司在那时将会投入到行星挖掘中来。杰弗利把行星挖掘与始于1803年的路易斯与克拉克在北美的早期探险做比较。“那次勘探后紧接着就是数十年的军事勘探、地质勘探与基础设施建设。对西部矿物的勘探开始于1848年,为美国在随后几个世纪的工业化道路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行星开发或许也要等上数十年,那时候世界上的空间机构将会支持行星、月球甚至火星资源开发,主要的基础设施会升级。地球外的盈利的商业性资源开发可能在21世纪中叶开始并且在21世纪结束之前重塑地球经济。”
说行星挖掘会重塑全球经济,从数字上就可见一斑。在盖伊的Manreza讲座上,他估算了S级(S代表石头的,只包含10%的金属)行星的价值,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S级行星包含大约十亿吨铁矿石,相当于地球每年的开采量。这只是行星的一种。还有M级的行星,M是金属的意思。
虽然铁矿石是行星上含量最多的金属,但上面还有其他金属,如:镍、金、钴,甚至还有更大的发现:铂族元素。“在人类历史上”埃里克说,“所有铂金属的产量只能组装成一台拖拉机,但是铂元素有极好的技术属性,它是导体。但是价格高昂到2000美元一盎司
获取必要的铂元素来孵化新产业的确有着撩人心弦的可能性,但是更切实际的考虑更有可能推动挖掘的展开。如果我们想减少温室效应的话,燃料电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铂来使其运作。如果将马路上5亿辆车换上燃料电池,那么整个铂的产量将会在15年内枯竭。同时,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屏和平面电视的铱,生产手机的钽元素在太空中异常丰富,但是在地球上却很稀缺。其他还有生产化肥的磷,生产电子产品的镓、铬、锌元素。“地球,”戴曼迪斯说,“就像一个超市里的细小面包屑一样,我早就说过第一批万亿富翁肯定是那些想出如何进行行星挖掘的人,是他们为人类打开这个超市。”
但是行星上的财富并不是促使我们火箭升空的唯一原因。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诸多原因,如“这就是接下来要做的”“因为这是唯一能保证我们人类生存的方法”,北美航天局致力于建立地球外殖民地,现在看来殖民月球或者火星已经是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了,但是别忘了在还没学会爬就不要尝试跑。“把行星作为进军火星的跳板不是也很好”,阿肯色州大学的太空与星体教授德里克·西尔斯(Derek Sears)说,“这样可以借此检测我们的硬件,并观察我们人类的反应。”
人类的反应至关重要。到火星的太空旅行来回要花3年时间,这对宇航员心理或者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所以没有人会想到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相反而言,一颗近地行星只需数月的飞行,无疑这是人类学习爬行的最佳场所。
地球外计划更为重要的一环是水,“大多数太空工程师感觉到,太空殖民的关键在于水资源,在零重力下携带水资源是异常昂贵的。但是在许多行星上面,近25%都有水资源,无需任何成本。我们的飞船可以在行星上稍作停留加满水后,打开发动机就可以走了。”
可能性不仅限于此。行星挖掘与太空殖民还有一段路要走,在此之前还有其他事情要做。亚利桑那大学名誉教授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在《太空挖掘》中指出,随着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尝试在如木星这样的巨型气体行星上开采丰富的氦-3。“当你把十吨氦-3气体带到地球上会怎样呢?氦-3的价格是由我们每年生产氦-3的产量所决定的。氦-3是无价之宝,是黄金或者铂金价格的一千倍,这无疑是太阳系内最稀缺的资源,带回地球绝对物超所值。”
那么多久我们才能发射第一颗挖掘卫星呢,埃里克认为还需要5~10年,许多私人太空开发领域的人士同意此看法。北美航天局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我们要制订挖掘任务,接着我们生产相应的机器人,但是如埃里克所说,“航天局不想在大众面前出丑,所以他们的科学家都比较保守。在伯特·鲁坦(Burt Rutan)赢得XPRIZE一年以前,如果你问一个私有公司是否能够发射飞船到太空,他们会说这是异想天开。”
当我们真的在进行行星挖掘时,向窗外看看。“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盖伊大哥说,“可以确信,从长远看,在谈论财富创造或者太空挖掘这种对环境造成最大灾难的活动时,人类生活得更好了。坦白地说,从长远看利大于弊,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但是从近期看,人类是肯定要承担一些后果的。”
◆推荐序 ◆吴甘沙(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智能驾驶驭势CEO)
思维上传、濒死体验、人工视觉、飞行车、小行星采矿、人类寿命延长,这些话题在雷·库兹韦尔嘴里说出来是“未来”,而在史蒂芬·科特勒让人如临其境的叙述中,仿佛就是“明天”。在科特勒的叙事逻辑里,“明天”是一种特殊的“未来”,它“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你躲闪不及”。换句话说,未来已来,仿佛就在明天,触手可及,就在几个小时之后。
我的创业伙伴赵勇曾在Google X工作,这个神秘的实验室里产生了很多黑科技,包括我们正在从事的自动驾驶。实验室的研究天马行空,但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惠及亿万消费者;二,有很强的科幻色彩,看似不可思议;三,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在数年内实现,实则近在咫尺。无人驾驶是这样,Facebook的无人机以及近日首次试车的Hyperloop何尝不是这样。我认为,所有硬科技都必须符合这三个条件。
这本书讲的16个明日科技前沿,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即使有些故事写于十多年前,如今读来仍觉惊心动魄。即使作者的观点未必全面(有些领域仍然挑战重重),但每一章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3D故事(从故事角度,我的最爱是第一章),有身临其境的细节(detail),有柳暗花明的戏剧性(drama),也有与读者灵魂相通的对话(dialogue)。科特勒不愧为讲故事的高手,故事往往组织成4~5个短章节(这带来的易读性显而易见,值得科技作者学习):缘起于某个介乎科幻和迷信之间的话题,夹杂小人物或科学家人生曲线的跌宕起伏,而科技之光逐渐照亮明日之地,不经意间科学幻想逼近了科学现实。
16个明日科技前沿,被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讲述人思想和肉体的延展和升级,以及人生活环境的拓展可能性,笔调轻松而充满自信。而第三部分讲述的是不确定性,那是科学与人性、技术与文化、生命与道德的冲突之地,界碑上赫然雕刻着“上帝”、“恶魔”等字眼,读来心里颇为沉重。科特勒已经经历了自我拷问。凯文·凯利把科技比作一种生命,但科特勒有不同的看法。科特勒在书中写道:“生命是复杂的竞技,……而科技只是一种允诺——明天会更加简单。它允诺的是希望,你怎么可能阻止希望?” 科特勒坚持不能把“潘多拉”放回盒子里。
特别推荐两类人看:一类是像我这样试图奋力跃入明天的创业者,明日之地如此璀璨,路上的辛酸消弭于汗雨中;还有一类是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科特勒原文是为《纽约时报》或《连线》的成人读者写的,颇夹杂着些脏话,所幸译文中都已经处理了),当他们认识到科幻与科学已经如此之近,梦想将被点燃,烧成照入明日晨曦的大火。
当然,还有爱科技的大众们,也许有一个场合,比较符合未来技术,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大话西游》里八戒那样:
沙僧突然伏在地上倾听。
八戒:干什么?
沙僧:前面有埋伏!
八戒:一眼就看出来了,还听什么嘛!
未来已来。
相关阅读
-
继《创业无畏》、《富足》之后史蒂芬•科特勒再度深入阐述颠覆式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仿生人、机器人学、飞行汽车、人工生命、生命延长、行星矿业...
-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填空,附答案...
-
做试管婴儿最快多久能怀上?从开始试管到怀上要多久?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很大,有一些人为了保证自己生活质量不想要生孩子,所以有了所谓的丁克家族...
-
细胞培养肉是怎么一回事,既然有了植物肉和发酵蛋白肉,为什么还需要细胞培养肉?...
-
2023年伊始,“外来入侵物种”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
“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填空,附答案...
-
该法设立“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专章,明确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该法明确...
-
2023年伊始,“外来入侵物种”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
怎样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现状?景德镇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交流
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交流:景德镇“千年瓷都”专篇...
-
文汇报 |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发布:中国23城位列前100,北京、上海稳居前10
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历经10年,对标全球版图排名如何?12月2日...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