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笑看奇闻 > 《唐朝的黑夜》——一千三百年前的奇闻怪事

《唐朝的黑夜》——一千三百年前的奇闻怪事

时间:2024-05-27 14:04:53 作者:
摘要:他最终的知名度无法与李、温抗衡。这是时代的孤独。因为在古代,包括志怪笔记在内的所有小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法与诗词比肩。要搁今天,作为一个奇幻恐怖小说家,肯定火得一塌糊涂!

大约在二十年前吧,我在《新青年》(不是陈独秀他们办的那个,是原来的《黑龙江青年》改名为)上开了个专栏,叫《人间万花筒》,每期刊我写的笔记。所谓“笔记”都是短小的纪实文字。我觉得有意思的人、事、场景、段子……其中每期下几乎都有一则“怪事”,记的都是我亲朋好友或身边的人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怪事”。

我很喜欢听“怪事”。我的家乡是一个与农村联系广泛的城市,特别盛产各种各样的奇闻怪事。我的家又一直是我千丝万缕的农村亲戚们的集散中心。特别我的母亲——还有我终老农村的二姨,都是名扬一方的故事大王。说“故事”大王还不太准确,因为她们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第一人称的——亲历,或有名有姓的身边人——他们的亲历。就是,“真的”!这让我想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六朝时期的“志人”和“志怪”,我们今天当“故事”听,当“小说”看,当时他们却是当新闻写的。所以我母亲他们老姐妹应该算作那个时代的“记者”,只不过她们是口头传播。

到了我这儿,毫不客气地就侵了她们的权,悄悄记下来,发表了。变成了大众传播。

我真后悔,记下来的仅仅是九牛一毛,大部分都流失了。当时没重视,后来就忘了。

各个时代都有“怪事”。而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笔记”这种样式在中国文学史——甚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文人留下了大量的“笔记”。比如,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世界级短篇小说大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这些还都离现在较近。再远些呢?比如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光明强大的盛唐。居然也留下了一批记载暗夜秘密的“笔记”,记下了老祖宗和我们今人一样的好奇心,一样的惊异与恐怖。比如《酉阳杂俎》、《广异记》、《宣室志》、《独异志》《玄怪录》、《博异志》……按说,一千几百年过去了,生产力如今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月亮上咱都能蹓跶两圈了,老祖宗感到奇怪的事儿咱早该见怪不怪了吧,可是不!咱们还是感到不可思议!所以,在某些方面,科学还真就没起到啥作用,人类的进步实在看不出来。

别这么干唠,咱们看几个例子——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写过一篇《三梦记》,很有名。他在篇首提出书中不曾记载的诡异之梦有三种:一是一个人闯入了另一个人的梦中,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事在另一个人的梦中出现,三是两个人所做的梦相通。接着就列举了下边三个梦——

A 武则天时代,有个大臣叫刘幽求。一日夜归,路过离家十多里地的一个佛堂,听到里边欢歌笑语。刘俯身偷看,发现堂上有几十个人坐一圈吃饭。再一细看,怪事儿出现了:当中竟有他的老婆!他老婆不时说笑,面色从容。刘幽求太奇怪了,想要进去,又进不去,就往里扔了块瓦片,里面的人一哄而散。这时刘才得以带着随从闯入,但里边却空无一人了。刘幽求在惊异之中回到家,看见妻子刚从梦中醒来,无意间告诉老刘说,我刚才做了个梦,在梦中和一些人共游一寺,后来在佛堂中会餐。正吃得高兴,被人搅了饭局!刘问:“怎么搅的?”答道:“不知谁扔进一块瓦来!随后我的梦就醒了。”

B 唐宪宗元和四年,诗人元稹奔赴边塞梁州。过了些日子,白居易、白行简哥俩再加上一个叫李杓直的好友一起到长安郊外的曲江游玩,之后又逛了慈恩寺。出来时天已晚,哥俩就到李杓直家吃饭。席间,白居易说:“元稹现在大概已到梁州了吧!”说罢,在墙上题诗一首:“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这一天是当月二十一日。十几天后,有梁州信使到长安,有一封信是元稹从长安寄给哥俩的。信中有一首诗叫《记梦》,是这样写的:“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寺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落款日期与白居易题诗之日相同!

C 唐德宗贞元年间,官员窦质、韦珣二人从亳州进陕西,在潼关住宿。入睡后,窦质做了一个梦。梦中到华岳祠去玩,遇见一个女巫,身着白衣蓝裙,在路边相拜,希望窦质能照顾一下她的生意,接受她的祈祷。窦质答应了,又问她的姓名,答道:“赵女。”梦醒后,窦质把梦讲给韦珣听,韦珣觉得奇怪,说干脆咱们看看去。天亮后二人飞马赶到华岳祠,果然见有一女巫相迎,模样、衣着跟梦中一样!窦质跟韦珣说:“这梦竟应验了!”说罢,叫人给女巫一些银两。女巫拿着银两对身边同事说:“与我昨夜之梦丝毫不差!”韦珣好奇地追问怎么回事。女巫说:“昨夜入梦,有两人自东来,我为其中长须短身者祈祷,得到一些银两……”窦质惊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女巫回答道:“你就叫我赵女好了。”

对于这三个奇怪的梦,鲁迅的评价是:“皆叙述简质,而事特瑰奇,其第一事尤胜。”白行简自己在文后说:“史书中没有记载以上三个样式的梦,而民间也没有流传过。这三个梦难道是偶然出现的吗?有什么冥冥的缘由?我也说不清楚,只能把它记录下来交给你们评说。”

《三梦记》虽诡谲,但未必把所有的奇梦囊括其中。在《酉阳杂俎》中,还提到了两个更诡异的梦——

D 唐文宗开成二年,越州有个叫卢冉的,家里穷,中了秀才未能去长安发展,回乡做了个管理河堰的村官。这河堰在越州山阴县顾头村。卢冉就住在村里的表兄韩确家里。这韩确特爱吃鱼。这一天他在河堰边向一个小吏要鱼(凭啥?肯定是仗着村官表弟是现管)。当天晚上,这韩兄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化身为鱼,自由地游于深潭,非常欢畅。但好景不长,忽然发现有俩渔民乘船张网,把自己捕捞上来,扔于木桶中,用苇席覆盖。随后,又听到那个小吏在潭边跟那俩渔民砍价。交易成功。小吏用草绳从鱼鳃处穿过,令他感到痛楚不已。眼看着小吏把他送到家来,妻子仆人历历在目。妻子把他放在案板上,不一会,他就疼得受不了,原来是是鳞被刮掉了。随后,又感到自己的脑袋被剁下了。直到这时他才醒过来,坐在床上愣神。卢冉问怎么回事,他这才说了自己的梦。于是二人去找小吏,又一起找到了渔夫,大家说的和韩确说的一丝不差。后来这老韩出家当了和尚,在祗园寺。

这段“故事”是作者秘书沈郅讲的。他和卢冉是同乡,亲眼看见了这件事。

E大臣柳璟掌管科考的那一年,国子监有一举人,做了个白日梦。梦到自己在国子监门口转悠,过来一个背着行囊的人问他姓名,举人告诉了他。那人笑道:“你明年春天一定会中进士!”举人听了真高兴,就邀请这位到长兴里的一家毕罗(唐朝时的一种西域小吃)店里吃饭。二人落座之后刚点了饭菜还没来得及吃,就听到外边有两只狗打架,举人大声说“不好”——就醒了。随后,他就把这梦说给同伴听。正说着,突然传来敲门声。打开房门,只见一人站在门外说:“公子,我是长兴里毕罗店的店主。您刚才与人在我们那儿吃饭,要了二斤毕罗,为什么不结帐就走了呢?我一直在后边追您,看您来到这儿!”举人呆住了。他不能明白,自己现在是身在梦境,还是身处现实?举人说:“实不相瞒,我与那客人大概是在梦中到您那儿的……”“梦中?”店主大惊。举人说:“请问,你上完毕罗,我们吃了吗?”店主说:“我上的毕罗,你们一个也没吃。我还奇怪,以为里面蒜放多了……”第二年春天,举人果真中了进士。

奇闻轶事 奇闻异事_奇闻异事奇闻轶事_讲一下奇闻异事

当然不只有梦,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轶事——

F 中唐诗人顾况,最出名的故事与白居易有关。当初,原籍山西的小青年白居易还没什么名气,跑到首都长安来“长飘”,写了不少诗,四处投递给名家,希望被推荐。也给顾况投了。顾大诗人先看到“白居易”三个字,就笑了,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意为“长安是我大唐首都,物价很高,想在这儿住下来混口饭吃可不容易哦!”接着往下看诗。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顾大诗人喜不自胜,大声说道:“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居又何难!”

这位伯乐是最长寿的唐朝诗人之一。他活了九十岁。这里记的是他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又悲又喜又怪又异的事儿。顾况老来丧一子,年十七岁,魂魄不离其家。顾况悲伤不已,做诗云:“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日别!”意思是说:“孩子啊,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咱爷俩很快就能再见了,你先走一步吧!”他儿子的魂魄听后深为感动,说:“爸,若我下辈子还能托生为人,一定再做您的儿子!”没几日他儿子的魂魄就不见了。原来已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带走,被判来世依旧托生在顾家。

大约某个时刻,那死去的顾家儿子,只觉得心境通明,睁开眼睛,看到了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于床前;而对于顾况来说,这一日他又得了一个儿子。这新生儿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只是这孩子生下来一直不会说话,急坏了一家人。直到七岁那年有一天,这孩子跟哥哥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把他搞急了,脱口而出:“其实我是你的哥哥,你怎么老捉弄我!”顾家上下,莫名惊诧。这孩子叙述自己的前生,事事无误!

这个孩子,就是中唐另一个诗人顾非熊,《全唐诗》收入他的诗歌七十多首,风格幽深,卓而不群。当年段成式亲自采访的顾非熊,顾非熊哭泣着向他诉说了这段往事。

这顾非熊所以出名,不但是因为他的诗、他的事,还因为他性格滑稽、受人排挤,屡试不第,竟然连考三十年都名落孙山!唐穆宗长庆年间,老兄再次落榜。这件事终于让平时很少干正事儿的穆宗皇帝发了怒,责问考试部门:人家非熊考了三十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啊?你们也太过分了吧?皇帝命令主管考试的傢伙们好好反思一下,重新张榜。有了皇帝的关照,老兄终于中了进士!这时他已五六十岁了。有人感慨地做诗赠他:“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

顾非熊并非官迷。考上了,气出了,做官没多长时间,就弃之而去,回茅山隐居,过上了与父亲一样的生活。

G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唐太宗李世民秘密召见了太史令、大预言家李淳风。因为李世民得到了一本秘谶(预言书),说“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李淳风看后回答:“书中预测的征兆已经生成,这个武姓女子现在就生活在皇宫!四十年后,她将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李家子孙会被她诛杀很多!”

李世民说:“那我现在就找到她,斩杀之!如何?”

“不可。”李淳风说:“武姓女子为帝,此乃天命,不可更改。天命不绝此女,假如妄加行动,会伤及无辜。而且,此女为皇帝,当在四十年后。到那时,她也老了,会仁慈些。大唐王朝中途易姓,只是暂时的,此女终不能断绝大唐王朝。如果现在就寻找此女,捕而杀之,那么还会出现其他人篡夺李唐的江山。据我推算,新出现的人,会比那武姓女子更强力更凶狠,到那时您的后代恐怕就不会有遗留了。所以,相对而言,留着武姓女子比杀了她更有利。”

李世民最终采纳了李淳风的建议。

一年冬天,负责天象的李淳风在校正大唐新历时推算出正月初一将要发生日食,立即报告给皇帝。大年初一就发生日食,当然被认为是凶兆,李世民很不高兴。问李淳风:“你就算得那么准?假如正月初一没发生日食怎么办?”

“愿死。”

正月初一到了,上午皇帝就在庭院中等候日食,但天空毫无征兆。皇帝有些不耐烦,对李淳风说:“我现在放你回家,与妻儿作别。”

“不忙,”李淳风微笑:“天时尚早,陛下莫急。”说着他在墙上做了个记号,告诉皇帝,当太阳照到那个记号时,就会有日食发生。

结果,自然一切如之所料地发生了。

李世民病危时,令李淳风入见。李淳风流泪无言。李世民问为何如此,答曰:“陛下今晚当驾崩!”李世民道:“死生有命,有什么可悲伤的!”当晚,李淳风留宿宫中。这是李世民对他的极大信任。

李淳风是陕西岐州人,小时就聪敏秀彻,博览群书,尤精天文、历算和占卜。早年有过游学经历,曾在浙江天台山学道,得高人秘传。入仕途后,贞观十五年(641),任太史丞,掌管天象与历算,七年后转为太史令。他是地球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比欧洲早了千年。

李淳风最大的名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家,代表作是奇书《推背图》。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不得而知,按史上零星记载,只知道有一段时间他一直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直到有一天,好友袁天纲——唐朝时的相面大师闯进来,在他后背上推了一下,说:“别预测了,天机不可泄漏!”他这才打住。这时候,他已经预测到近两千年后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推背图》共有60卦,每卦一幅图像,每幅图像旁边是神秘玄奥的四句谶语,并配以进一步解释的七言诗。除了首尾外,共有58卦预言。到了明末,金圣叹对《推背图》进行了解读,该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于书中涉及朝代兴衰,所以一直被列为禁书。但据说,其预言,很多都已灵验了。

讲一下奇闻异事_奇闻异事奇闻轶事_奇闻轶事 奇闻异事

这类新闻或故事,你愿意看么?这类笔记中的翘楚就是《酉阳杂俎》。这《酉阳杂俎》仿佛一份内容丰富的唐朝晚报,遗史轶事、八卦新闻、鬼怪奇谈、隐秘知识,无所不包。该书有前卷20卷,续卷10卷,内容涉及仙、佛、鬼、怪、道、妖、人、动、植、酒、食、梦、雷、盗墓、预言、娱乐、刺青、壁画、天文、地理、珍宝、科技、民俗、医药、矿产、生物、政治、宫廷秘闻以及八卦谈资乃至超自然现象,可谓包罗万象;书中的新闻或故事,极富想象力,读后让人目眩神迷、战栗不已。

这本书从晚唐诞生后,就把以前的各种志怪笔记都给毙了。明朝著名编辑家、大书商李云鹄酷爱此书,策划出版,畅销一时;清朝时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它以很高评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此书表现出特别的青睐;五四时不少学者文人也都深爱此书;当代文学批评家李敬泽称其为“黑夜之书”:“《酉阳杂俎》是一本秘密的书,它有一种魔鬼的性质,它无所不知,它收藏了所有黑暗、偏僻的知识……”

考虑到中国古代志怪笔记想象力最发达的年代就是唐朝,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胜过魏晋时代,所以可以认为《酉阳杂俎》实为整个中国古代志怪笔记之王!

这么部奇书,谁写的呢?段成式。贵族出身,名门之后,祖上是唐朝开国大臣段志玄,在为李世民打江山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中排名第十。段成式历任校书郎、尚书郎、元州刺史、太常少卿、江州刺史,晚年闲居襄阳。段成式能诗能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都是在家中排行第十六,所以在当时被称为“文坛三十六”。当然,他最终的知名度无法与李、温抗衡。这是时代的孤独。因为在古代,包括志怪笔记在内的所有小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法与诗词比肩。要搁今天,作为一个奇幻恐怖小说家,肯定火得一塌糊涂!

那么素材何来呢?这段成式自幼喜欢各种八卦轶闻和诡异之事,又博闻强记,脑子特好。从小就漫游四方,寻奇探怪。又好藏书,特别是奇篇秘籍。在长安当校书郎时又可随便进出皇家图书馆,查阅难得一见的孤本秘本。该书中的故事,有的是他的亲身经历,有的是对朋友、同事、下属的采访,有的是钩沉于当时就罕见的秘籍,但更多的是他在唐朝的黑夜里的魔幻般的创作。

所以,可以说,段成式是唐朝最出色的奇幻恐怖小说家,又是当时最好的新闻和娱乐记者。

好看不假。可是为什么看的人不多,知道的人不多呢?

语言障碍,知识障碍。这些笔记都是文言写的,极简约,极精炼,也无标点,也无注释。唐时人,有点文化的一看就知道是啥意思,说的是哪哪哪,讲的是谁谁谁,谁和谁是啥关系,哪和哪是怎么回事儿……因为他们就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呀。咱们不行。二十一世纪的人,怎么理解七八世纪长安城的街市饮食人情来往?

看着费劲。就像《聊斋志异》咱们都知道一些,可全看过的有几人?看原文的又有几人?不少人甚至连白话的都没看过,看的是电影电视剧!

这就需要有个桥梁,让那些束之高阁的古籍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于丹就是这么火的。袁腾飞就是这么火的。当年明月就是这么火的。“百家讲坛”上的不少学者就是这么火的……

给《酉阳杂俎》搭桥的人叫魏风华。他写了本书叫《唐朝的黑夜》。先出了一本,解读的是《酉阳杂俎》,反响太好了,又来个“接二连三”,解读的是唐代其他几部有名的笔记(前文已经提及)。

这魏风华何许人也?记得前五六年我刚买这套书时查过,他是个七零后,西南什么大学的一个副教授。可今天再一查,无论是“百度”还是“360百科”却都再不见这段历史。是不是与诡异之书交道打多了,自己的行踪也受影响了呢?还是简单百度一下——

魏风华,著名畅销书作家、编剧,当下深具创作活力和畅销品质的一线作家,写作著称于民国抗战、历史魔幻和城市情感三个领域,代表作《平安夜》《抗日战争的细节》(1—4)《唐朝诡事录》(1—3)。

【作者】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