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企上“科技春晚”,创新土壤成“万亿支点”
被称为“科技春晚”的CES展是全球一年一度最受瞩目的科技盛会,不仅是全球最新消费类科技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科技前沿、市场热点、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在CES2024展会期间,来自全球150个国家的4000余家厂商参展,参会者超过13万。
|图源:
本届展会出现了众多成都身影。极米、阿加犀、阿尔卡司、易瞳科技等多家成都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带来了各自最新产品,也将成都的科技创新力量展示到世界舞台。
“步伐”稳健,三个千亿规模产业快速成型
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元宇宙等细分赛道,成都品牌初具放眼全球市场的能力。
今年1月,极米推出全球首款通过IMAX ENHANCED认证的智能投影设备,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激光融合光学架构。极米已具备光机、整机的研发、量产能力,并在核心部件上继续提升自研比例。RUNTO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极米以5.1%的市场份额取得全球第二。
辰显光电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注Micro-LED自主研发、量产的成都本土高科技企业。去年9月,辰显光电发布全球首款102英寸P0.5TFT基Micro-LED拼接屏,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产线落地。
自研技术突破、本土品牌崛起形成强大而完善的产业链,吸引着全球高科技企业“加注”成都。
年初,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落户成都,总投资630亿元刷新成都单项目投资记录。“链主”加注,也为“建圈强链”注入了新动能;本土配套的机遇增加,促进产业链升级加速;同一领域的细分赛道将受“鲶鱼效应”影响,从而加速成都新型显示产业的整体发展。
占据全球近半高端柔型屏市场的成都,已是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其对于细分赛道也是布局充分。AR、VR不仅是新型显示设备,也是元宇宙的主要“入口”。在《头号玩家》呈现的虚拟世界中,人们被这一细分赛道通向的未来场景所震撼。尽管前景梦幻,但成都的做法务实。
按照预计,2025年全省元宇宙相关(包含AR、VR)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川渝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全川元宇宙企业超6成集中于成都高新区,VR、AR是主要细分领域,应用以文娱为主,占比25%。在元宇宙的宏大世界观下,成都以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集群和技术优势精准发力硬件制造,而在软件层面以大众化娱乐需求为主,相关企业在消费市场的支撑下无疑更具良性生存力。虽无“刷爆眼球”的动作,但贴合元宇宙产业现阶段趋势和自身优势,成都“步伐”稳健。
|图源:pixabay
AI是CES2024的关键词,无论是全球科技巨头英特尔、英伟达、高通,还是成都本土的高新技术“新势力”阿加犀、易瞳科技等,无不将AI视作产品迭代的重点方向。作为当前科技热点,生成式AI已在对话、搜索、编程、图文等众多领域初露锋芒,其广阔前景已是全球共识。
2020年,成都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其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受到肯定,人工智能企业也受到资本热捧。去年,成都科技创业投融资事件共367起,其中数字经济投融资占81起,集中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处于A轮及以前的阶段融资事件中,涉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共12起。据高盛预测,2025全球生成式AI的投资规模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在产业发展前期,成都的投入力度和布局速度已初见成效。去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余亿元,增速超26%。
按照成都市计划,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同期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2027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三个千亿级目标,投射出成都对于自身科技创新实力的十足信心;从技术突围到开拓全球市场,是“成都智造”在新赛道上的阶段性成果。
在2035制造强市全面建成、工业增加值破万亿的长期目标下,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元宇宙等科技前沿赛道的成效,不仅是率先开拓相关消费级市场的基础,还将是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分化的重要指标。
跟进变引领,肥沃土壤育制造强市
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元宇宙、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力量改变着世界。而培育这股力量,肥沃“土壤”必不可少。
|图源:pixabay
近年成都科技创新势头强劲,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超1.35万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万家。很难想象,2000年成都GDP仅为1238.2亿元,仅二十余年间已达2.2万亿。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成为了城市名片,科技创新之力支撑起“制造强市”目标。成都的崛起离不开时代机遇和自身努力。
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成渝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下,成都进入上升“快车道”。借助“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线”建设等国家布局,以及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等“风口”,成都快速成为全国8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
受制于起步晚的劣势,成都工业也经历了“加工”、“制造”的“跟进”进程。早期大批产业和科研单位落户,为成都现有的五大支柱产业形成打下了基础,更为这个从古至今的商业城市带来了科技创新的“土壤”。
|图源:pixabay
成都自身的努力同样功不可没。1992年,成都启动为期5年的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当年号称“一号工程”,完工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绿化带新增32万公顷,活水公园就是在此期间建成;2000年,成都看到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列为“一号工程”。凭借前后两个“一号工程”,成都点亮“公园城市”和“制造强市”的“技能树”。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下,成都科技创新的“土壤”日益肥沃,工业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由“产品”到“品牌”、从“跟进”到“引领”逐步升级。
“中国环流三号”人造太阳、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全球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成都近年在全球科技前沿领域成果颇丰,本土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全球肯定。《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超越芝加哥、休斯顿位列全球第24位,较2022年排位上升5位。
2月28日,成都发布首批100家“成都工业精品”,释放超340亿元采购清单。其中不乏有机硅密封胶产销规模亚洲第一的硅宝科技、1.25G、2.5GTIA芯片国内市占率超6成的嘉纳海威、低压变频相关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30%-35%的希望森兰等成都本土企业。在企业登顶国内、走向全球的关键阶段,成都大力推进本土化配套,积极推进“建圈强链”,进一步提升“成都智造”的本土科技创新含量。
复盘CES2024,成都高新技术企业涉及AI、元宇宙、新型显示等领域,正是当前热点和未来方向。成都在国际舞台展示的是不仅是品牌,更是科技创新实力以及高新技术发展成果。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2035制造强市全面建成、增加值达万亿目标的强力支点。
无论是结合显示领域的完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发展AR、VR等元宇宙相关产业,还是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为重点的AI领域,成都的对于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发力,这是成都在新赛道上频获成果的核心因素。
当前,“制造强市”初具规模放眼2035目标,“公园城市”宜居宜业造2000万人口体量,肥沃的“土壤”已成工业增加值万亿元的强力支点。
成都仍有长路,但在“建圈强链”过程中,从产业链朝着价值链高端化迈出的下一步,已然底气十足。
相关阅读
-
从跟进到引领,产业链迈向价值链...
-
河南,一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省,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秘河南省五大地区的奇闻趣事,领略这片古老土地的魅...
-
勃起功能障碍是指在过去3-6个月性生活过程中,男性不能持续达到和维持足够的勃起并获得满意性生活。ED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并非难言之隐。...
-
华为、瑞声科技、腾讯等5家大陆企业入选202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3月5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中国大陆今年有5家企业入选,分别为华为、腾讯、瑞声科技、蚂蚁集团、京东方。值得一提的......
-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可导致阳痿,如果男性自身内分泌失调,也将影响到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它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功能不能正常地勃起,或是无法长时间地勃起,因...
-
河南,一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省,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秘河南省五大地区的奇闻趣事,领略这片古老土地的魅...
-
华为、瑞声科技、腾讯等5家大陆企业入选202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3月5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中国大陆今年有5家企业入选,分别为华为、腾讯、瑞声科技、蚂蚁集团、京东方。值得一提的......
-
【直通博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金融科技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恢复
中小企业是商业活力的重要来源。由于新冠疫情,零售商场、餐饮、娱乐等高聚集产业一度陷入停滞,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尽管疫情有所缓解,不少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
口腔基本知识课件目录口腔结构概述口腔卫生与保健常见口腔问题及预防措施儿童口腔保健要点老年人口腔健康关注事项口腔美容与修复技术简介01口腔结构概述保护口腔入口...
-
中国平安(601318)股吧,股民朋友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分析讨论股票名的最新动态。东方财富股吧,专业的股票论坛社区。...
-
新闻网...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