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天天学(教育综合知识)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天天学(教育综合知识)

时间:2024-06-05 19:07:43 作者:
摘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五)考点5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五)

考点5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2.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失误;②学校教育不当;③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2)主观方面

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3.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分析和理解其矫正的心理过程,有利于选择矫正措施,提高矫正的效果。一般认为,学生不良为的矫正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下面介绍一些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案例评析

一位女中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一直闷闷不乐,责备自己努力不够。于是她加班加点学习,对自己严格到苛刻的程度,但下次考试又没有考好。她觉得没有道理,并说自己快要崩溃了。心理辅导员通过询问得知,她的成绩一直不错,而这两次她认为自己没有考好的成绩也是在75分以,她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努力,成绩应该会更好。

【评析】学习动机过强与动机缺乏一样,会降低效率,甚至还可能导致心理的困扰和生理不适。有关研究者指出:“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动机也不利。”过于勤奋、争强好胜、情绪紧张、容易自责等都可能会造成学习动机过强。因此提高学习效率不能把目标设置太高,要摒弃那种不恰当的“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一定会成功”的认知模式,同时,时常得到他人的强化也可以提高效率。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 )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A.科尔伯格 B.苛勒 C.艾宾浩斯 D.冯特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3.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公式学习 B.原理学习 C.推理学习 D.命题学习

二、填空题

1.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____。

2.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将迁移分为____迁移和____迁移两种。 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____到达____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

学习策略

4、简答题

1.怎样激发学习动机?

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

1.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2.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2.B【解析】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现象。故选B。

3.D【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故选D。

二、填空题

1.成败经验

2.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3.水平垂直

4.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三、名词解释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四、简答题

1.(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妥善进行奖惩;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明确、及时的反馈;

(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指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培养创造性教师队伍。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