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第五章 病毒(通用)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 病毒(通用)优质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6 18:05:17 作者:
摘要:王兵 地区: 湖北省 - 十堰市 -

王兵 [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 县级优课]

地区: 湖北省 - 十堰市 - 郧县

学校:郧县青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共1课时

第五章病毒 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繁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病毒结构特征等重要概念,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是生物。

2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埃博拉、禽流感、艾滋病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本届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本科中的“小资料”、“科学*技术*社会”。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全面。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教学重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

接着教师课件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AIDS),同学们知道引起这些疾病的元凶是什么?除这些疾病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展示介绍课前搜集的疾病资料)病毒这种病原体能引起这么多疾病,夺取了那么多生命,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原体,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认识病毒。

(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设计意图】建立评价机制以激励课堂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明确本节学习目的。

活动2【活动】自主合作探究(13分钟)

(一)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前置学习任务,

1.最先发现病毒的科学家是谁?病毒被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

2.病毒的大小是怎样的?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

3.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4.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要求:

①学生根据课本89—92页内容,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独立完成前置学习任务。

②准备在小组内展示。

(二)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前置学习自学结果。

②各小组准备派代表班级展示,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设计意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

活动3【活动】病毒的发现(5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1题:最先发现病毒的科学家是谁?病毒被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教师展示课件: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现象。

(1)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有没有细菌?

(2)那按照伊万诺夫斯基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有细菌了,然后他用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

(3)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当他用滤液去感染正常的叶片时,正常的烟叶又被感染上这种病了,那这是为什么?

(4)那这种使烟草得病的物质比细菌大还是小呢?学生讨论,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病毒比细菌还小。

3.总结:你们的结论跟科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第一次感知病毒的存在。因为它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病毒发现史教育,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活动4【活动】病毒的大小和种类(5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2题:病毒的大小是怎样的?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教师点拨:20世纪初,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才逐渐看清楚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的真面目。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nm(1nm=1/1000000毫米)来表示它的大小,让学生对照手中米尺1/1000000毫米感受病毒的大小十分微小。如果将10亿个病毒放到一起,就像一根头发丝那么粗细。而病毒的大小在10~300nm之间。

3.质疑互动

教师分发多种病毒图片,让学生小组内尝试将病毒进行分类,并在班上展示和说出分类依据。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应及时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埋下伏笔。

活动5【活动】病毒的结构和繁殖(6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3题: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1)教师出示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特殊结构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他是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教师播放“病毒生活与繁殖”的视频,展示动画。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归纳描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3)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病毒是生物吗?让学生联系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习的生物的共同特征相关的知识,分析后明确:病毒因具有繁殖这个突出特征,所以它属于生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语言描述能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感知的结果很抽象,难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动画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3题: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1)教师出示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特殊结构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他是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教师播放“病毒生活与繁殖”的视频,展示动画。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归纳描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3)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病毒是生物吗?让学生联系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习的生物的共同特征相关的知识,分析后明确: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因具有繁殖这个突出特征,所以它属于生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语言描述能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感知的结果很抽象,难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动画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6【活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4题: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教师播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视频,通过视频信息分析,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从利害两个方面举例谈谈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应辩证地看待病毒。

【设计意图】教材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通过学生分类整理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审视问题。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回顾本节收获,老师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活动8【测试】当堂检测(6分钟)

1.学生完成检测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换批阅,师生交流答案并反馈批改结果。)

2.记录员汇总评价公布本节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习个人结果。

【设计意图】对学生掌握的新知及时巩固提高,做到堂堂清。汇总评价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活动9【活动】课外延伸(1分钟)

1.课外搜集了解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2.自学本节课后93页“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课外“再学习”的习惯。树立为了人类健康生活,正确对待病毒的观点。

第五章病毒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五章病毒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

接着教师课件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AIDS),同学们知道引起这些疾病的元凶是什么?除这些疾病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展示介绍课前搜集的疾病资料)病毒这种病原体能引起这么多疾病,夺取了那么多生命,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原体,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认识病毒。

(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设计意图】建立评价机制以激励课堂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明确本节学习目的。

活动2【活动】自主合作探究(13分钟)

(一)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前置学习任务,

1.最先发现病毒的科学家是谁?病毒被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

2.病毒的大小是怎样的?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

3.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4.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要求:

①学生根据课本89—92页内容,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独立完成前置学习任务。

②准备在小组内展示。

(二)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前置学习自学结果。

②各小组准备派代表班级展示,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设计意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

活动3【活动】病毒的发现(5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1题:最先发现病毒的科学家是谁?病毒被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教师展示课件: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现象。

(1)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有没有细菌?

(2)那按照伊万诺夫斯基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有细菌了,然后他用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

(3)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当他用滤液去感染正常的叶片时,正常的烟叶又被感染上这种病了,那这是为什么?

(4)那这种使烟草得病的物质比细菌大还是小呢?学生讨论,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病毒比细菌还小。

3.总结:你们的结论跟科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第一次感知病毒的存在。因为它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病毒发现史教育,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活动4【活动】病毒的大小和种类(5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2题:病毒的大小是怎样的?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教师点拨:20世纪初,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才逐渐看清楚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的真面目。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nm(1nm=1/1000000毫米)来表示它的大小,让学生对照手中米尺1/1000000毫米感受病毒的大小十分微小。如果将10亿个病毒放到一起,就像一根头发丝那么粗细。而病毒的大小在10~300nm之间。

3.质疑互动

教师分发多种病毒图片,让学生小组内尝试将病毒进行分类,并在班上展示和说出分类依据。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应及时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埋下伏笔。

活动5【活动】病毒的结构和繁殖(6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3题: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1)教师出示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特殊结构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他是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教师播放“病毒生活与繁殖”的视频,展示动画。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归纳描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3)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病毒是生物吗?让学生联系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习的生物的共同特征相关的知识,分析后明确:病毒因具有繁殖这个突出特征,所以它属于生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语言描述能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感知的结果很抽象,难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动画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3题: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1)教师出示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特殊结构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他是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教师播放“病毒生活与繁殖”的视频,展示动画。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归纳描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3)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病毒是生物吗?让学生联系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习的生物的共同特征相关的知识,分析后明确: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因具有繁殖这个突出特征,所以它属于生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语言描述能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感知的结果很抽象,难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动画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6【活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分钟)

1.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前置学习第4题: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2.质疑互动

教师播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视频,通过视频信息分析,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从利害两个方面举例谈谈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应辩证地看待病毒。

【设计意图】教材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通过学生分类整理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审视问题。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回顾本节收获,老师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活动8【测试】当堂检测(6分钟)

1.学生完成检测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换批阅,师生交流答案并反馈批改结果。)

2.记录员汇总评价公布本节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习个人结果。

【设计意图】对学生掌握的新知及时巩固提高,做到堂堂清。汇总评价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活动9【活动】课外延伸(1分钟)

1.课外搜集了解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2.自学本节课后93页“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课外“再学习”的习惯。树立为了人类健康生活,正确对待病毒的观点。

王姣娥评论 刘瑞兵评论第一学时 病毒的发现(5分钟) 李梅评论第一学时 自主合作探究(13分钟) 李梅评论第一学时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6分钟) 李梅评论教学目标

Tags:第五,病毒,通用,优质,教学设计

繁殖病毒生活环境要求_病毒繁殖_病毒如何生活和繁殖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