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角度认知乡村 】乡村的类型该如何划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承载着几千年未间断的人类农业文明。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当下的乡村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一个比城市空间更大的广袤乡村空间到底是怎样的,她之于文明的意义是什么;乡村的价值与生命力何在;养育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农业如何在新的格局下重生;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被消灭的命运;村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装置到底会向何处去。
乡村的类型划分
乡村地域系统具有明确的区域性,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直接支配作用较强,乡村地域系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乡村是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其经济活动和聚落形态及分布受资源、环境的影响较深,可控性较小,资源环境的区域差异往往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乡村地域。
形成一个统一的乡村分类系统,在理论上是不易解决的,至今还没有一项公认的分类原则、系统和分类方法能够对乡村聚落进行统一的分类。影响乡村类型划分的因素有很多,但目前主流的乡村分类研究多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对乡村类型进行划分。
乡村分类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发展类型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地形地貌、自然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人口规模、民俗文化等人文因素,区位及交通、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等政治因素,不同的影响因素会使乡村发展呈现出不同特征。
1.
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
水网、高原、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等地形地貌是影响乡村类型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影响乡村的人口规模、形态、产业等。
河网较为密集的地区
村庄聚落通常因水势分布,且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平原地区
村庄聚落和种植业规模往往较大;
丘陵和山地地区
村庄聚落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产业以林业为主。
自然气候
区域自然气候与乡村第一产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自然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一个地区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影响乡村类型的主要自然气候因素包括积温、光照、降水量、海拔等。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地区
乡村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
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乡村主要以小麦种植为主。
根据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国可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乡村植被以森林为主,主要发展农业,
位于湿润地区的乡村以水田为主,
位于半湿润区的乡村以旱田为主;
半干旱地区
乡村植被以草原为主,主要发展畜牧业;
干旱地区
乡村植被稀少,除了一些专门开辟了灌溉系统的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荒漠。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乡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甚至决定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和职能。
例如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是山西许多乡村的支柱产业;
在河谷、滨海、滨湖等滨水地区,渔业往往是乡村重要的第一产业内容;
山地丘陵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该地区的乡村往往呈现靠山吃山的特征,第一产业以林业为主。
此外,气温的日较差、光照等自然因素也是影响乡村类型划分的重要自然因素。
2.
人文因素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影响乡村类型划分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乡村聚落的规模、形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乡村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我国将160人以下的乡村定义为小集村,160-1000人定义为中村,1000人以上定义为大村。
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浓厚的地方传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许多古村落,保持和传承了古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与受城镇化和工业化影响的现代乡村形成鲜明对比。
3.
经济因素
区位及交通
区位是指乡村与其紧密联系的城市的远近关系。
一般来说,越是靠近城市的乡村地域,无论是产业还是社会等关系范畴,就越发具有开放性。具体说来,越是靠近城市和交通通达度高的乡村,越是在生产和流通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融入城市经济的特征。
相反,越是远离城市和交通条件差的乡村,对外经济联系和依赖越弱,甚至一些偏远乡村在经济上仍然高度自给自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和表征乡村类型。
以种植业、牧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类型产业为主导的乡村,往往表现出从村落形态、分布到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特征。
经济发展水平
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乡村的类型特征。
经济发达的乡村地域,劳动力和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强,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开放度高,与周边区域的联系紧密,交融性强,生产和生活方式较为先进和现代。
相反,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乡村地域,劳动力和经济要素流动性差,地域系统开放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艰苦。
二
乡村类型划分标准
乡村的类型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决定了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具有多维特征,即划分标准不是唯一的。是基于一种因素还是兼顾多重因素来划分乡村类型,实践和研究界有着不同的方式,其中研究和划分的目的是选择划分标准的原则。
1.
基于单因素的乡村类型划分标准
基于单因素的乡村类型划分标准通常以一个影响因素作为划分标准,根据乡村在这一方面的不同特征来确定乡村类型。常用作乡村类型划分标准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村庄形态、乡村人口规模、社会组织、乡村主导产业、区位、社会结构等。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可建立不同的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得到不同的乡村分类结果。
例如在一些省份乡村规划实践中,会按人口规模将村庄分为不同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规划安排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发展区等场所设施的用地指标与布局。
以乡村主导产业为划分视角时,学者多采用乡村GDP及其中的一、二、三产业产值,构建乡村类型指标体系。
具体做法是:首先统计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用以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即每一个样本的分值与平均分值之间的平均差异。
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乡村的一、二、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了全体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在地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判定该乡村属于该产业主导型;
若所有产业都未达到标准,则判定为均衡发展型乡村。
综合已有的研究,
按照地形地貌单一因素,一般可将乡村划分为平原村、草原村、山地村、丘陵村、滨湖村、沿海村等;
按照村庄形态,可划分为散点式、街巷式、组团式、图案式等;
按照乡村人口规模,一般可划分为小集村、中等村和大村;
按照乡村的主导产业,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村、工业主导型村和商贸主导型村;
按照区位,可划分为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偏远村等;
按照社会结构,可划分为宗族型、户族型、小亲族型、家庭型等;
此外,按照乡村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层次,一般可划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2.
基于多因素的乡村类型划分标准
基于单因素的乡村类型划分标准虽然方法简单,便于操作,但是不能综合反映乡村的类型特征。对乡村类型的划分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因此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包含多因素、多指标的乡村类型划分标准体系。
例如Cloke曾选择人口密度、年龄结构、住户满意度、就业结构、交通格局、距城市中心的远近等指标构建乡村性指数,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域划分为极度乡村、中等程度乡村、中等程度非乡村、极度非乡村和城市五个类型。但有学者就其选取的指标与乡村性的关联程度、权重的设置以及类型边界的确定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我国研究者多采用定量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判断乡村的类型。但总体看来,目前采用多因素划分乡村类型的方法和研究较少,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
三
基于产业经济视角的乡村分类
乡村类型的划分视角很多,目前主流的乡村分类研究大多是基于产业经济视角,即以主导产业为为主,将乡村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村、工业主导型村和商贸主导型村,并依据产业特点进一步细分:
农业主导型村划分为传统耕作村、林业村、牧业村等;
工业主导型村可进一步划分为矿产加工村、木材加工村、农副食品加工村等;
商贸主导型村可进一步划分为仓储物流村、观光游憩村、专业市场村等。
1.
农业主导型乡村
传统耕作村
传统耕作村是以传统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乡村居民点,即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沿袭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乡村。传统耕作村一般没有形成突出且具规模的农业产业,极度依赖土地和自然环境。
经济作物村
经济作物村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乡村居民点。我国经济作物村可按照经济作物的用途分为:
纤维作物村,如棉花村、蚕桑村;
油料作物村,如油菜村、芝麻村、大豆村等;
糖料作物村,如甘蔗村;
饮料作物村,如茶叶村、咖啡村;
嗜好作物村,如烟叶村;
药用作物村,如人参村、灵芝村;
热带作物村,如橡胶村、椰子村等。
传统养殖村
传统养殖村是以圈养家畜家禽、野生经济动物为主的乡村居民点。我国主要的家畜家禽有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驯养的野生经济动物常见为鹿、貂、水獭、麝等。
林业村
林业村是以林业、林果种植为主的乡村居民点。我国多见种植经营竹、木等用材林的村落和种植经营桑、茶、果、油桐、油茶、鲜花等经济林的村落。
牧业村
牧业村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流动的居民点。由于牧业生产的特点,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经济收入一般不如农耕业获得的经济收入多,同时草原牧区的载畜量又有一定的限制,使得牲畜的放牧半径远大于农耕区的耕作半径,因此牧业村一般都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较散,农户之间的距离较远。
渔业村
渔业村多位于沿海、沿湖地区,是以捕鱼为主的渔业村落。他们的生产区域是广阔的水域,因此可以在较优质的避风港或堤岸等安全区域内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浙、闽、粤等省的渔业村落人口可以达到数千至上万。在江河下游的平原低洼地区,也有以捕鱼为业的村落,或专以养鱼为生的渔村,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
副业村
副业村一般也称为手工业村,是指乡村地区长期以手工业为主,农业为兼业的居民点。常见的手工业有石磨、石碑、伞具、竹器、陶器等制造。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中即记叙浙江一个山村“石坪,山环一谷……居民数十家,以造纸为业。”
此外,一些平原村落以养蚕为主,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蚕村。
2.
工业主导型乡村
矿产加工村
在赋存矿产资源的乡村地区,会因矿产资源的开采形成居民点。居民点的兴起与交通位置、用地条件、原有基础、资源条件等有关。这类居民点由于规模较小,形不成市镇,但也较少从事农业活动,居民多为工人或者是农业户口的工人。
农副食品加工村
农副食品加工村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加工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居民点。
酒水茶加工制造村
依托粮食和茶叶种植,以酒水、茶叶等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居民点。
木材加工村
通过对木材进行机械和化学加工,以建筑方木、板材、防腐木、碳化木、成品或半成品家具、锯末、边角料、刨花、树皮等木材加工产品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居民点。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广东和广西等省份。
3.
商旅服务业主导型乡村
市场村
市场村是指存在经营商品批发零售交易的村庄。按照市场商品的分类,可以将综合市场村分为农产品综合市场村、工业品综合市场村、生产资料综合市场村和其他专业市场村。
旅游村
依托自然风景、历史建筑与街区、特色文化、农业景观、游乐设施或周边景区,以观光游览、休闲体验、游憩等为主要的产业活动或经济来源的乡村居民点。
仓储物流村
依托空运、公路、铁路、水运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货物、商品运输、中转、装卸、包装、仓储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乡村居民点。
新兴产业村
随着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新业态的植入,跨界融合新产业进驻乡村,形成一批互联网村、艺术村(画家村、雕塑村)、金融村等,这些新兴产业村多依托于特大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多分布于特大城市周边。
相关阅读
-
乡村是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其经济活动和聚落形态及分布受资源、环境的影响较深,可控性较小,资源环境的区域差异往往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乡村......
-
万物不断形成互联,一切变得高度智能。人工智能的再次进化,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智慧产业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智慧的高速进化,未来已然被刷新。...
-
重磅|荷辛儿童行为发育中心引进多动症前沿治疗新方式——多参数生物反馈疗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多动症的行为治疗已经有非常科学、完善的康复训练体系,通过专业干预可以整体改善孩子症状,提升孩子的的注意力。 治疗项目目前已经在荷辛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上线...
-
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从企业成长性来看,《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前十位有字节跳动、蚂蚁集团、Shein(希音)和微众银行4家企业入围。 目前...
-
探馆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展:探索智能科技与人类生活的融合之路
图为天津渤化集团渤海物联智能应用场景展示区。...
-
万物不断形成互联,一切变得高度智能。人工智能的再次进化,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智慧产业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智慧的高速进化,未来已然被刷新。...
-
重磅|荷辛儿童行为发育中心引进多动症前沿治疗新方式——多参数生物反馈疗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多动症的行为治疗已经有非常科学、完善的康复训练体系,通过专业干预可以整体改善孩子症状,提升孩子的的注意力。 治疗项目目前已经在荷辛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上线...
-
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从企业成长性来看,《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前十位有字节跳动、蚂蚁集团、Shein(希音)和微众银行4家企业入围。 目前...
-
YouTube 将下架把新冠病毒和 5G 联系在一起的视频;全球无人车公司加州路测排名:前十中国占三席 | TGO 每日速递
1、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 近日,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公布了“一种机械手装置及智能下棋机器人”专利,申请日期为 2019 年 12 月 12 日...
-
2、美国QDVision公司的设计方案QDVision公司认为量子点原材料可用于市场规模巨大的液晶显示器,推广“色彩更为鲜艳”的量子点液晶电视。...
-
摘要:做好入学准备是幼儿顺利向小学过渡的基础,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入学必备的关键素质之一,立足社会的前提.但当前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水平不容乐观...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