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图书情报类(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的研究生日常是怎样的?

图书情报类(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的研究生日常是怎样的?

时间:2024-06-14 18:07:48 作者:
摘要:读最近有很多拟录取的同学找我聊天,比较迷茫即将面临的研究生生活。前几天正好翻到了人民日报一篇《研究生期间该懂

最近有很多拟录取的同学找我聊天,比较迷茫即将面临的研究生生活。前几天正好翻到了人民日报一篇《研究生期间该懂的47件事儿》今天在知乎上看到图情档在读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分享,转载过来,写在一起,供大家参考。(资料全部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于学术

1、阅读文献,始于今日。很多研究人员花一半的时间阅读文献,阅读可以很快地从别人的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

2、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订计划,执行计划。这个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3、学习怎么使用google scholar和各类数据库,还包括各类搜索方法。

4、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口头+书面。

5、读读那些写作高超的书,并思考作者的句法运用。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地,你已经吸收了作者的风格。要成为写作高手,需要付出颇多,历经数年,期间还要忍受和认真对待他人的批评。除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6、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

7、能够读懂专业英语论文,基本不要翻译软件。

8、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

9、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10、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11、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12、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导师给你太多的指导,这点全世界都一样,不要抱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好的导师能够在大方向上给一些意见,但具体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

13、尝试与不同研究组、实验室人员、不同学术领域的人交换论文,使自己成为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研组交流的桥梁,很快的,你的桌子上就会冒出一大摞相关的论文。

14、很多科学家都有做科研笔记的习惯,你也应该这样。

15、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调整思路的方式。你会经常地发现自以为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写下来就显得语无伦次。

关于成长

1、争取每一个能让自己能力增强的机会。实习机会要和导师好好商量,努力争取。三个月相关领域的实习,对找工作也是一个有利的筹码。

2、不要鄙视成功学是为渴望名利但没思路的人准备的。

3、害怕失败会使一切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工作,问问自己是否是在逃避。要认识到,失败和浪费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4、更加理解和孝顺父母,争取更多的时间陪他们。

5、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抗拒,那就是成长的路。

关于心态

1、不要因为别人而左右自己的内心。有人月薪翻番了,有人升职了,这些都跟你无关。更不能因此后悔自己读研的决定,安心读书、做学术,你会收获内心的宁静。

2、不要随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3、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4、世界上从来没有“太晚”。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很自然,但不要因此否定自己的能力。

5、不管现在的专业是不是热门,先爱它,然后学好。一旦不爱自己的专业,自甘平庸,那毕业的时候真的死定了。

6、扩大知识面,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7、对自己的职业有初步的规划和想法,有些事情自己不想,没有人替你想。

8、若倾向就业,要在平衡学术的基础上增加实习经历和实践经验;若倾向继续做学术,考虑好是出国读博还是继续在国内求学,并做相应准备。

9、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的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0、不要经常抱怨,凡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11、不要埋怨课程无聊,老师讲得不好,读到研究生,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说不过去的。

12、研究生毕业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给能力强的人,不是给学历高的人。见到厉害的本科生,也要虛心学习。

关于社交

1、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学着改变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你周围的人。

2、有一帮不错的朋友,能够互相帮助。

3、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聆听。

4、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得到帮助,要表示感谢,并努力帮助别人。得不到帮助,也不要抱怨。

5、学会如何把握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关于身体

1、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30岁以前你找病,30岁以后病找你。

2、培养一项体育爱好,并坚持下去。

3、每天吃早餐。

4、少吃油腻的快餐食品。

5、尽量少抽烟、少喝咖啡,更不要对其养成依赖。

关于生活

1、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要相信连续坚持一件事情21天,你就会拥有这个好习惯。

2、每天看书。除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外,看半个小时其它方面的书。

3、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写作是一个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4、培养游戏之外的一些爱好,如运动、手工等。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5、因为疯狂做兼职而影响学业是不值得的。不要为暂时的困难所束缚,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时的物质利益所蒙蔽。

学长学姐有话说

@知乎用户

苏图实习中,终于有时间答题了~

答主2016级西北某高校啊其实就是西北大学图书馆学在读,全日制三年硕士研究生。

本科也是这个学校的~然后经历了心酸的考研以全院第一的成绩考进来。(我这里是不是应该加一个利益相关,hhh)

读研的日常每一个年级都不太一样。

研一的时候因为研究生院要求和自己院研究生秘书协调老师时间坑爹的排课。

需要在一年的时间里修满30学分,其中包括英语和政治课,还有世界观方法论什么的~

除了公共课之外,专业课密密麻麻布满了。很多老师会要求做pre,而且我们这个专业只收了两个人,全系五个人,所以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上,只有2-5个人小班教学授课。上课地点在学院的专业教室,就跟一个小会议室差不多,哈哈,大家是围在办公桌跟前上课的~

好处是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和老师也可以随时沟通交流,甚至有不会的问题可以现场搜索信息~

坏处是,我上了一年课,专业课没玩过一次手机 然后各种课程的PPT展示一大堆…有一个老师一共三个小时还是四个小时的课,每个人至少一小时展示然后1-2小时交流… 三个人一起上课的难忘经历。

以及我们系下个月就要退休的老爷子,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来学校上课,于是我们两个人的课在老教授家里书房进行。这门课在我们这一级经历了课改(图书馆基础),半学期也就是十周的时间,我们通读了十本专业著作,写了可厚一本读书笔记。然后每一节课分享读书心得,老爷子会根据自己的学术参观经历,一起探讨学术看法和观点。

虽然那是生不如死的半学期。每天早上八点爬起来上课,11或者12点回去吃饭然后下午继续上课,不上课的下午或者晚上就读书,查文献,做ppt,以及,完成导师任务,打阴阳师,做年级工作等等等等…

那一学期的乐趣是打阴阳师和划水参加校研会举办的三国杀大赛然后拿了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研一我导申请国家社科,从第一学期就开始查资料看文献翻译英文文献然后写本子然后开会探讨然后改本子…还好中了。

研一的寒暑假均写了篇论文,一篇发了C,一篇发了CE。

研一这一年还去做研究生助管兼职赚钱~就在学院资料室值班。也算是专业实践了~

研二就没有课了,主要就是在导师那边(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每天看paper看paper然后写书,写论文。以及出去开一些学术会议~

不过读研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时间全部由你自己去支配,可以选择浪荡也可以选择自律~

比如去年一年的我…去了青岛普吉城固天津北京武汉福州…

研二下学期有为期一个多月的专业实习。我们是去了苏州图书馆,不过据说明年有可能是佛山图书馆~

现在正在实习中~

估计实习结束会去做调研拿到自己毕业论文的数据~

研三基本上是写毕业论文以及找工作或者考博了~

@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偏人文方向)的学渣们应该是最轻松的吧,比如我...

研一上课、写论文、发论文、参加会议...

研二都在做自己的事。给上班的老婆做饭,写书评挣稿费、教小朋友踢球、读各类小说,每天午睡充足把十来年的偏头痛给养好了...

研三毕业论文、找工作...迅速搞定之后继续做自己的事。预答辩时老板还没看过我的初稿...

最后答辩的时候,答辩主席说,你是靠着你老板一路保驾护航,你才走到了今天...

前段时间博士被录取,与另一位老师发短信,这位老师说:以后不要靠老板,要靠自己。

在所有系里老师的眼里,我就是老板的拖油瓶吗...

所以,研究生的日常什么的,其实最终还是看老板怎么样啊。感谢老板!

@中国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的学硕是两年制,所以时间还是蛮紧张的,尤其是对找工作的同学来说。

研一的事情主要是上课,完成学分要求。至于上课累不累,这个完全看选什么样的课,以及怎样对待这门课。有的老师一学期就一个期中和期末作业,有的每节课都会布置作业;老师布置作业后,有的人糊弄出来的,有的人认真写出来的。所以,想认真学点专业的东西,就会认真些,也比较累;想拿个学位,或者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糊弄也可。除了上课,就是导师的事情,这个就要看导师了。因为我是硕博连读的学生,所以科研的事情压力比较大,19年作为主力做了4个横向,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例如,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给导师做助教,自己写论文,看文献,蹭课。怎么过,完全看自己的规划和目标。

研二的重点,对于多数人来说,就是找工作和毕业论文。对于我们硕博连读的学生,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但科研的事情会比较多。

@上海大学档案学

本人是上海大学档案学研究生,目前研一在读

我觉得题主所指的日常生活其实是研究生期间的大致规划,所以这个回答也会按照时间段进行划分

首先,我们学校研一到研二上学期课还是比较多的。研一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并完成课程论文,因为上海大学是三学期制,所以我们研一一年大概会上10节左右的课,平均下来每个月要交一篇五六千字的小论文,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我们毕业有一篇核心论文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最好是研一把论文就发出来,这样后期压力会小很多)

其次,研二上学期结束后毕业论文就要开题了,这就意味着研一课程结束后,你就可以开始准备开题报告了,如果开题顺利通过,那么接下来就是毕业论文的撰写。

最后,这个时候就是研三了。基本研二在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可以去实习一下,研三重点就在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可以看到,研究生虽说有三年,但其实每一年的任务都有该阶段需要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不只是档案学的研究生,每位研究生同学都需要认清这样一个状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博or工作)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如果你没有规划或者感到迷茫,那我其实还是建议多去图书馆呆着,多看书多学习。不管怎样,投资自己总是不会出错的。

@留美

美帝iSchool在读。系里发的是Master of Art的学位……不爽。

日常就是上课上课上课。。毕业要求相对宽松,没有research和thesis要求,也没有Master Exam,上满规定学分的课完成120小时的practicum就行,再加一个用WordPress搭的个人网站(系里提供基本框架),贴上简历,讲讲自己通过XX课程完成了YY作业学到了ZZ达到了某某培养目标之类的。

Concentration(只谈Master):美国人喜欢Archive、Museum、Librarianship这种比较传统的track,中国学生一般是User Experience/Data Management二选一,也有我这种夏姬八选课去外系上了好几门CS的。。。

Funding(继续是只谈Master):常见于理工科的全奖模式(免学费+发工资)我系几乎没有。因为不开设本科生major只有minor所以不怎么需要助教。大概平均5年招一个助研?PA(Project/Program Assistant)倒是有,但竞争相当激烈因为名额很少。大部分人是打零工……或者Hourly Pay的各类图书馆兼职。。。

然后?然后没有别的了啊- -系里的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我除了个别AB之外没掉下过A,但CS那边的课就。。。。。

@阿兜

更新于研二的尾巴

研一的暑假开始实习 8月9月开始秋招 10月签了三方 去了未来东家继续实习

过年开始憋论文 四月份预答辩 现在等答辩毕业了

这两年真是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大家想充分体会读研生活可以选择三年制研究生哈

_研一更新

终于想起这个问题了!

先说明一下我的情况哈我就读的学校情报学学硕是两年学制的,所以只有第一年有课。

这一年的日常是这样的:

第一学期,每天上课读英文文献赶作业做pre

第二学期,水水课 水水作业 从四月开始忙着找实习

_原答案

等我。。读一年研再答

@知乎用户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