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间生物 > 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群落及其演替 (1).docx

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群落及其演替 (1).docx

时间:2024-06-14 22:07:21 作者:
摘要: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群落及其演替 (1).docx

第 第 PAGE 28 页 共 NUMPAGES 28 页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群落及其演替高频考点考点1群落的结构该考点基础层级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重难和综合层级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结构的原理的应用、种间关系的分析等。基础1.(2022全国乙,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答案A2.(2019江苏,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3.(2022佛山一模,11)中国茶书中蕴含很多关于茶树种植的生态学智慧。

《茶解》对混林茶园进行如下描述:茶园惟有桂树、梅树、木兰、苍松、翠竹之类的植物,与茶树间作,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林茶园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区现象B.混林茶园比单一种植的茶园稳定性更高C.混林茶园可以提高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D.可推测茶树有喜漫射光、耐阴的特性答案A4.(2020江苏,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C5.(2017海南,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答案D重难6.(2022海南,8,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

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答案A7.(2021山东,10,2分)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 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案A8.(2020北京,10,2分)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9.(2020全国Ⅰ,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10.(2020浙江7月选考,26,7分)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调节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为什么?。?(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生物措施有。

?答案 (1)环境容纳量外源性(2)草本未发生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3)施用除草剂生物防治综合11.(2022广东,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表。荔枝园种类(种)个体数量(头)害虫比例(%)天敌比例(%)A523103 27836.6714.10B568104 11840.8620.40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有利于其生存。?(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答案 (1)趋光(2)高食物及栖息空间(3)少杀虫剂的使用(4)①保留荔枝树下的部分杂草等植被,降低害虫对荔枝园的破坏作用,使荔枝园营养结构复杂,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②可以引进草菇等,荔枝落叶可以为草菇提供营养,草菇为分解者,可以加快荔枝园的物质循环,草菇分解产生的无机盐等矿质离子又可被荔枝树根系所吸收。③可以设置鸟巢、养殖禽类,吸引鸟类防治害虫,鸟类、禽类的粪便可为荔枝园提供有机肥,同时消费者的增加,也加快了物质循环。12.(2021湖北,22,18分)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 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样地类型总个体数量(只)优势类群(科)常见类群数量(科)总类群数量(科)农田45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610柠条林地38蚁科910杨树林地51蚁科67自然恢复草地47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1115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产生的原因是 。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填“好”或“差”)。?(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答案 (1)自然恢复草地与其他样地相比,自然恢复草地的植物种类最多,以植物作为食物或栖息空间的节肢动物的种类,即物种丰富度也就最高(2)光照强度、温度(3)好(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低,在弱光环境下,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比甲植物高,故乙植物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考点2群落的类型与演替该考点基础层级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群落各种类型的特征、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特征,重难和综合层级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群落的比较分析、群落演替过程的分析。基础1.(2021全国甲,6,6分)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2.(2021浙江1月选考,7,2分)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

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答案A3.(2018江苏,13,2分)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4.(2018浙江11月选考,2,2分)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答案B5.(2022湛江二模,11)某地一个山坡发生严重火灾若干年后,在自然状态下又形成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新的生物群落可能与火灾前的生物群落基本相同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数量和生物量通常均会增加C.随着演替的进行,食物链增多,能量传递效率提高D.经过演替该山坡可能最终会形成森林群落答案C重难6.(2020全国Ⅱ,6,6分)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答案A7.(2020山东,19,3分)(不定项)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8.(2020海南,2,2分)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答案C综合9.(2022珠海质检,17)我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举世瞩目。

其中,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即将从中国版图“消失”,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植树造林、绿化沙地等措施,使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如今的“绿进沙退”的过程称为群落的。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是。?(2)生态修复治理前后沙漠群落的结构特征发生的显著变化是。将生态修复治理后的沙漠开发成旅游观赏的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我国取得的沙漠治理成果,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除上述措施外,请你运用生物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践,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两项具体可行的措施:。?答案(1)演替(或次生演替)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物种组成增多直接(3)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再利用等10.(2021湖南,20,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马尾松(株)石栎(株)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X≤58975846485047455X≤102527302830302528262710X≤15342930363523543X15131614151232122合计80818184858178847977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理由是。?答案 (1)随机取样2 055株/公顷(2)(种间)竞争石栎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情境应用复杂情境1.清洁鱼和顾客鱼(2022肇庆二模,10)清洁鱼不与顾客鱼生活在一起,但可从顾客鱼身上移走寄生物和死亡的皮肤并以此为食。

在巴哈马群岛一暗礁处移走清洁鱼,引起一些鱼类皮肤病的发作和死亡率上升。清洁鱼和顾客鱼的种间关系与下列哪项种间关系相同()A.蚜虫吮吸植物的汁液B.瓢虫和班虻都会以蚜虫为食C.真菌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D.狮子会在较小的食肉动物捕获食物后获取这些食物答案C2.群落调查数据分析(2022汕头二模,12)如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m2)201810平均产量(kg干重/hm2)2 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较丰富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数最多答案D3.中度干扰假说(2022佛山二模,19)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2%,位居世界第一。放牧是对天然草地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放牧的轻重程度直接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新疆某马场划出一个实验区,设置5个大小都为650 m×120 m的不同放牧程度处理区。

用马群放牧一段时间后,在每个处理区选取5个1 m×1 m的样方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处理区草群丰富度(种)草群高度(cm)草群密度(株/m2)不放牧区2214.1305.4轻度放牧区239.6324.8中度放牧区259.3329.1重度放牧区187.2254.5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要注意(答出一项),表中各项指标数据的比较才有意义。?(2)过度放牧使以大针茅和多根葱等适口性好的牧草占优势的草地群落,退化为以冰草和冷蒿等适口性差的牧草占优势的草地群落。因为群落的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3)“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中等程度的干扰能使生态系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实验结果是否支持这一假说?。判断的依据是。?(4)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群密度呈先增后降趋势,请结合草群高度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答案(1)实验选用的牧马要种类相同、体重相近(随机选取样方或各处理组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答案合理即可)(2)优势种(或物种组成)演替(3)支持草群丰富度在中度放牧时最高(4)轻度和中度放牧适当降低草群高度,群落下层光照增强,有利于下层植被的生长繁殖;而重度放牧使下层植物也受损,个体数量减少审题解题1.(2021山东日照一联,1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补充设问审题方法设问① 生态位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解题思路设问② 种间竞争强与种间竞争弱,哪一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设问③ 种间竞争强了会对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设问④ 何为生态位分化?答案C补充设问答案 设问①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主要研究三方面内容: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设问② 不同物种利用的资源有差异,种间竞争弱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设问③ 种间竞争强会导致生态位分化,不同物种会趋向于寻找新的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设问④ 生态位分化是指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的现象。动物在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主要有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食性;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错开活动时间等。

2.(2021全国乙,30,9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补充设问审题方法设问① 竞争排斥的两物种竞争的对象是什么?设问② 为什么两个物种会发生竞争?设问③ 竞争排斥和竞争的结果有何差异?解题思路设问④ 竞争排斥中,处于优势的物种和被排斥的物种,种群数量如何变化?设问⑤ 取食同一植物器官(如种子)如何有效避免竞争?答题技巧设问⑥ (1)和(2)小题的结论是什么?请将两个结论统一成一个结论。

答案(1)选择形态和习性都接近的不同物种有限的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2)时间(3)竞争的结果是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或者竞争导致双方对资源的利用发生分离,从而实现双方共存补充设问答案 设问① 竞争排斥的两物种在竞争相同的资源,如食物、空间等资源。设问② 资源利用方式相同并且资源是有限的,当食物或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相似的两物种会发生竞争。设问③ 竞争排斥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所以竞争排斥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直到消亡;竞争的结果可能是排斥也可能是共存。设问④ 由于一开始资源是相对充足的,具有竞争排斥关系的双方数量也都会增长;随着资源的限制,处于优势的一方数量增长之后保持稳定,处于劣势的一方数量会下降,直到消亡。设问⑤ 如取食不同部位、不同大小、不同成熟度(时期)的该植物器官可有效避免竞争。设问⑥ (1)竞争排斥的结论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2)若有效避免竞争即通过进化,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则可以长期共存。统一成的结论: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若资源利用方式相同,则物种不能长期共存;若进化后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则可以长期共存。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