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合浦民国名人王崇周的奇闻善事

合浦民国名人王崇周的奇闻善事

时间:2024-06-15 16:08:50 作者:
摘要:槐园(花楼)的主人王崇周,一不当官,二不经商,三不自吹,四不逐利,靠一身正气,运筹祖宗遗产,爱己及人,爱乡及国,从善如流几十年,在无任何媒体推介的年代,在合浦民间越传越神

民国奇闻录电影_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

槐园(花楼)的主人王崇周,一不当官,二不经商,三不自吹,四不逐利,靠一身正气,运筹祖宗遗产,爱己及人,爱乡及国,从善如流几十年,在无任何媒体推介的年代,在合浦民间越传越神,而至家喻户晓。翻遍合浦历史,平民之身,达此声誉者,唯有王崇周。

民国奇闻_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录电影

王崇周祖父王乃宾画像

1、出身名门,家风深厚

王崇周书名传冕,字崇周,号玉华、觉非。出生于1907年11月29日,其祖父王乃宾生于清朝道光癸卯年(光绪丁未年逝世)。字寅东,号雁秋。在备用知府任上,正逢列强瓜分中国,法帝国主义占领安南(今越南)后,乘胜入侵中国。清帝起用老将冯子材(原广西提督)率兵抗法。冯出于战略考虑,令统管北部湾海边防的廉州知府随军作幕僚(主管后勤),王乃宾遵令随行。亲见子材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在关键时刻,乃宾武略初露,竟与主帅不谋而合,得子材另眼看待,于是推心置腹,降尊与乃宾结为知己。

在抗法战争中,看到洋人枪械先进,使我军遭重大伤亡的现实。回国后即向子材提出“普及读书强人,文化兴邦御侮”的主张,得到提督支持,全力以赴,首创平民教育,投入毕生心血,功绩卓著。死后,朝廷赐建“急公兴学” 牌坊一座予以宣表。并破格敕封他为“正一品” 光禄大夫。这也是北海合浦唯一一位获得正一品官位的官员。

战斗的友谊加知音,使冯、王之间结下不解之缘。冯宫保以其长女许配给王乃宾长子王少寅为妻。不幸长女未婚先逝(少寅接回廉州安葬)。复以其次女许配给乃宾次子王筱秋为妻,生下儿子王广轩。冯家仍视少寅为婿,崇周、广轩同为外孙。在崇周、广轩心目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是赤胆忠心,保家卫国的大英雄,引以为荣。

崇周父亲王师浚(光绪乙酉年--民国乙丑年)字少寅,号均治,前清资政大夫,任过民国初年的合浦县长。崇周少时,父亲带他到县衙,不时以案卷测其智力,到十三岁崇周一日看卷,执笔就批。师爷惶恐不安时,父亲回来一看,微笑盖上印章。县府很快传出王家出了个舞弄文墨的小精灵。与钦州传耒王广轩(崇周同年堂弟)任统带始,勇闯贼窝,活捉匪首时也是十三岁,两小鬼少年就因出奇而初露头角。

崇周自幼最听母亲颜氏教诲,更爱听她讲祖父、外祖父的英雄史。及至成长,坚持每天早问安,晚侍奉。使弟妹、子女十分感动。颜氏重儒信佛,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循环之说。从小教育他要继承先人的忠国、爱民、坚持道义的家风,有国难要挺身而出,平时则肩担道义,但不用去当官了。已丰衣足食有余,应从善如流广积阴德,这样上有孔圣光照、佛祖保佑,下有百姓支托,就可求得延年益寿,惠及子孙。崇周一心笃行

民国奇闻_民国奇闻录电影_民国奇闻诡事

1、独力筹建槐园

父亲生前说:祖父是拉尾仔,发妻不育,曾祖父为他建宅是最小的。娶黎氐生二子,第三代就不够住了。祖父遗产多,要建一座能容四代人,而且是最风光的。母亲颜氏就叫崇周依此筹建。崇周十八岁起往返参观广州、上海、香港,觉得要给古老的合浦带入新文化。二十岁(1927)请几处设计师来实地规划。挑选出一份母亲中意的中西合壁的设计。大胆把槐园、小学和宗祠规划一起建。为保证质量,崇周亲历亲为。与工程师一起去广州、香港采购材料和机器。开工则坐镇工地。同时,派出工人学发电、电灯电话、抽水碾米、园林等配合。

巍峨美丽的槐园三年建成,电灯、喷池一放,洋楼五光十色,与百盘奇花异卉相辉映,成为广东南路之冠,为合浦增光;发电、抽水、碾米及电灯、电话进私宅又是合浦第一家。槐园运转验收后开放碾米参观,谷入米出,令人咋舌,廉州人无不以亲眼一次碾米为幸和以进过槐园为荣。当时许多人不识“槐”字,遂顺口称之为花楼,以至后来合浦人只知“花楼”而不知“槐园”。

2、开办示范小学

崇周独筹小学建成,取王乃宾之号定名雁秋小学。一座二层的教学楼四角十五米处,建四间教室,后面建比教学楼稍高的王族祠堂,兼作小学的礼堂。后有小食堂,旁是个一个大操场。教室设备仿廉中,聘大学资格的人为校长,高中资格者当教师。免费入学,困难学生还有补助。只是个初级小学,在一次全县小学生(包含高小)智力竟赛中,该校学生夺冠。起到过示范作用。直到广轩去世,其妻不肯承担弗用,崇周才捐献给政府办国民小学。

3、协助创建广州合浦学会

在建示范小学中途,将军香翰屏来访,说到广州读大学的穷人子弟,举目无亲,只能租最低价、环境卫生差的农舍住,每年都有几人因病辍学,令人痛心疾首。恳请各界父老乡亲如当年捐建“三总学会”那样,集腋成裘为广州穷大学生建宿舍。既保平安又为他们创造更好奋发向上的条件。崇周义不容辞一口答应了,并与其弟广轩各认捐500大洋,靠翰屏的感召力,四乡父老发动了起来,但捐款有限,再在广州发动诸将领,最后用所捐款项买下越秀山麓现楼一栋(今小北路),1931年广州合浦学会正式成立,从此直到解放初再没有因卫生环境差至病退学的学生。

4、创办《粤南日报》

抗战时期,民众关心国事,广州报纸三、四天才到,要求办报。有人发起募捐,钱不落实而终止。热血青年一再找王崇周,提出:请他出头向有关单位、个人借用社址厂房;通讯设备;印刷设备。得到落实后,又提出大家献心献力,出报前不领工资,崇周大受感动,答应出资办报,终于办成广东南路第一份报纸《粤南日报》。通过报社,广泛发动民众办农民夜学,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团结抗日、抵制日货,影响很大。每逢报社成立之日,报社职工都组织舞狮队到槐园庆贺一番,以念其功。

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_民国奇闻录电影

合浦医院(2008年已拆毁)

5、捐资建设合浦医院

有人发动创建合浦医院时,崇周积极捐款。筹建时,认为崇周建槐园有经验,有魄力,公推他出任执行董事(义务的)从设计、施工到开办,他负责到底,对高速优质建成医院起了很大作用。医院开业,院长念其功,特为他备专用“救命药”(盘尼西林)。他身体好未动用过,倒救过几次人命。女青年郭秀英患急性肺炎,病危休克,王慧剑、王慧娟知崇周有“救命药”,就请医院开出救活了病人。活过九十岁的郭女士每年都烧一柱香,为他祈福。

6、抗日救国义举

日寇入侵,政府动员全面抗战,号召捐钱买飞机大炮时,他带头响应,捐献六百箩谷田产给抗日政府买飞机大炮。政府授其金质奖章。

日军第一次经过合浦前,合浦军政迁山区躲避。总江口商贾恐慌万状,发起制造日本旗,以求日军过境不侵犯,得以自保。崇周得悉,立即派老八(保镖)骑自行车(当时尚未通汽车)去传达口信;“崇周说了‘插日本旗的,日后就是汉奸’”。老八还加一句解释:‘汉奸就是秦桧’。总江口就无人敢牵头制太阳旗,此风就吹不到县城。

日军最后一次经合浦时,国民党无能(逃入山区);共产党无力(没有武装)。廉州城处于无政府状态。汉奸盗贼随日寇而来打秋风,逞凶肆虐。崇周不顾邪恶势力报复的威胁,接受商绅公推,挺身而出,在森沥大更楼组建抗日治安联防队,担当义务主任。得流亡政府警探指引,委托他两个上过军校的侄子王猷远、王瑗远带队,半夜从森沥大更楼入城,突袭贼窝,活捉七人。枪毙首恶,散匪逃亡,稳定治安。(所扣匪众至政府回县交警察局)

7、仗义执言,为民请愿

十九路军参谋长邓世增当钦廉专区专员时,两次动员他出主县政,崇周都婉言谢绝。但县参议长刘伯群邀他助理时,为反映民意,他愿当义务参议员。一次禁毒,缴获一批鸦片烟土,烧毁时,烟民想吸点烟味闻不到,烧后想检点烟屎抽也找不到,大呼作假。从而揭穿县长李本清假焚烟真贪赃的内幕,引起群愤。但官官相卫,无人出声。崇周听民众诉求,仗义执言,向上反映,最后赶走公禁私贩鸦片的李本清。民众觉察崇周为他们撑了腰,到槐园旁的雁秋小学操场放鞭炮庆祝。

民国奇闻_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录电影

后排右二为本文作者

8、扶难解困,调解纠纷

崇周建槐园后去上海读大学,初入正风文学院,后转入志学院学法律,回乡后他维护传统道德,扬善贬弊,旗帜鲜明,往往成为解决矛盾的钥匙。但从不代写状纸和代人诉讼,决不站在一边加深矛盾。提倡修睦,态度鲜明,给民间吹拂祥和、睦邻的暖风,作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

育婴堂是乡绅捐款,政府接管的慈善单位。财政困难时,政府补贴不继难以维持,向捐款人崇周求救。崇周不慊事小,出头与政府商量:说小单位非小事,经费不足时,可暂降低补助标准,日后补上,但不能断。财政支绌时,政府应牵头与大户商量帮助,保持其稳定。由于崇周出面斡旋,育婴堂保住了。

建楼初置的碾米发动机组,独家使用太浪费,对外开放不方便。就整机赠送机工老十,让他带到城里开碾米业务,薄利自营,方便民众。

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_民国奇闻录电影

本文作者2018年重回槐园

9、积德行善,赈灾济民

合浦在一个时期旱灾比较频繁,一年大灾,粮食大减产。有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崇周广轩旱涝保收的良田收获正常,知此情况,不但不惜售图利,反而平价大量售出,平抑物价。边远山区抗灾能力弱,一造失收就得逃荒。有劳力者靠去别人收获后的田里复挖番薯、花生、莲藕或拾谷穗自救,暂放老弱小孩入县城求救。政府就组织城里富商在体育场施粥。崇周见状,独自在雁秋小学操场开锅施粥,并且尽自己家存的水虾、咸禾虫,一家配一小碟,协助政府以救灾民一时之急。灾民得见花楼,又得实惠的施粥,心存感激。此后,崇周叮嘱师爷他不在家逢灾必救,雁秋小学操场从此成为灾年难民入城熟悉的集结地。

遵守祖父遗训善待耕人(佃农),从不因图利换耕人。这样熟人熟田,几代相好,主雇两利。收入好了,耕人自觉送的付产品就多。大更楼给耕人住,耕人代管粮。主雇关系如走亲戚。(土改队反复动员耕人都不肯去广州捉崇周的妻、女。最大地主无人斗,确是合浦奇闻)

10、喜学者,交文人,同情进步学生

崇周助学使他有接触优秀学生机会,每接触一人,都有新感觉、新启迪。如龙大钧、龙起翔、岑麒祥、王宗炎等。对名校荣归的学者,更敬为上宾,如上北京读大学归来的王通远、石伟(清华大学)、赖振声(中国大学);广州归来的陈瑞征、韩美周、顾裕珩、韩绪周(中山大学)等都成了他朋友圈中人。有的亲如兄弟。当他落难,无钱供子读书时,得到王宗炎供食宿,岑麒祥包读书,扶长子王豫远读中大毕业。

抗日时期,曾任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参事的蔡振伟(与崇周是朋友且有亲戚关系)回廉中当校长。暗中支持学生,便求崇周关注。探知国民党有搜、捕风声时,即刻告知他。崇周同情弱者(进步学生)利用岳父曾任警察局秘书的关系,一有情况就告诉校长,据说大头何(李英敏)邹瑜那一届,避开了几次查捕。个别谋求掩护的,崇周也设法,如安排朱兰清到雁秋小学任教等。

没有功名的崇周,因不断做好事,不断为人传颂,才至家喻户晓。有人赞他时,都说:传承祖父、外祖父爱民爱国之志,用活祖上的遗产,做更多祖上关切的事。自己花多一点思量而已,应该做的。真是平凡中见伟大。

民国奇闻_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录电影

11、问政不忘初心,致死反台独

1947年民国政府举行首次大选。报社同人要代崇周登记参选,移居香港陪子读书的王崇周说:从来不问政治,选举是一场政治闹剧,不参选。谁知省指定香翰屏为候选人回合浦参选,见到候选人名单无崇周之名,说无崇周参加成何选举,便替崇周登记候选了。一场闹剧过后公布:香翰屏为正式国大代表(政府保证当选的)、王崇周为第一候补国大代表、潘荫玑(北海一中校长)为第二候补国大代表。合浦国民党部书记周胜皋落选了。崇周得悉,不无牢骚对香翰屏说:你的关怀我心领了,但因我致县党部书记落选,是我阻了人家进阶之路,非吾所愿。觉得对己无益,对人不利,不肯回合浦参加胜选庆典。

民国奇闻录电影_民国奇闻诡事_民国奇闻

王崇周与儿子在台湾合影

1950年合浦解放,经历过前清、民国的王崇周接到他曾聘任过的小学教师朱兰清(时任合浦县县长)的邀请函,欣然回到合浦。为了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推广使用人民币,他与蔡振伟、张广声(崇周赞他:养活廉州半城人的炮竹大王)等合浦知名的商家一起走上街头带头购买公债。

谁知好景不长,听蔡振伟说南下大军要实行军管,于是开始为自己未来前途担心,第二天决定逃离合浦来到香港。听闻王崇周来到香港,香翰屏告诉他:到台湾,后补国大代表有固定津贴,劝他去台湾,他说刚脱虎口,那敢入狼窝,厌恶政治,不去台湾,并谢绝一切施舍,决心从零开始。在香港王崇周从做小食担开始,奋斗十年,虽未离开贫民窟,但锻造强壮的体魄,香翰屏赞他有骨气。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翰屏病倒,有人争继代表位,攻击崇周解放初投共;不肯回台报到;送子回国效共。香亲身向国大作证,并派自己女儿去香港说服崇周,帮助办理一切出入境手续,六十年代初王崇周到台湾顺利接任国大代表,梦想不到摇身一变又从底层跃进上层。至此方知翰屏自作主张为他登记竞选之恩,改称香为恩公。

王崇周进宝岛当国大代表,只接触民众反映民意,从不接近政治不图利。最喜欢参加国大每年两次以上的外访,找机会拜访当地钦廉四邑前辈老侨胞,联络感情交朋友,30余年访问过130余国家和地区,与老侨互访,乐此不疲。由于他德高望重,被聘为总统顾问。(他认为是一种褒奖,不是当官,从不告诉亲人,直到退休回港,老华侨来访,称他顾问,才为人知)。

他不问政治,但不忘爱国。一贯反对台独。所以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把他列为统战对象(合浦只有他一人)。当陈水扁搞台独,上台时,他参加声讨,后辞职回香港定居。与扁政府断绝关系。(死了也不报台湾领抚恤金。)

1992年响往改革开放后的故乡,约弟妹及晚辈聚会合浦。县四套班子宴请了他,谈及槐园之事,他很尴尬。事后说屋在别人手上,我无发言权。知有落实侨房政策后乃提出申请。为修复槐园备足了资金,争取充实文物单位的内含。谁料一拖七年,后经县政府办手续时,称落实政策期已过,只归还主楼一栋。崇周接到文件说:只还主楼我决不领。又二年过去,想为家乡最后办一件大事未能实现,在香港含憾去世。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