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间生物 > 地质年代知多少|泥盆纪神奇的生物演化

地质年代知多少|泥盆纪神奇的生物演化

时间:2024-06-25 23:08:06 作者:
摘要:泥盆纪复原场景//地球上的生物最早出现在海洋之中,慢慢的才开始由海洋向陆地演化。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它们从海洋进军到了陆地?答案就在今天要分享的泥盆纪时期。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_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泥盆纪复原场景

//

地球上的生物最早出现在海洋之中,慢慢的才开始由海洋向陆地演化。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它们从海洋进军到了陆地?答案就在今天要分享的泥盆纪时期。

这一时期是地质时代古生代的第四个纪,从距今约4.19亿年至3.59亿年,时间跨越约6000万年。这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当时地球属于暖温期,气候温暖潮湿,适合各种生物的繁衍和生长,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先是鱼类大发展,称霸海洋;随后又是两栖动物的出现,登上陆地;最终在泥盆纪末期还发生了生物大灭绝事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泥盆纪神奇的生物演化世界吧!

称霸海洋的鱼类

在志留纪(距今约4.4亿—4.1亿年)早期,起源于寒武纪(距今约5.4亿—4.9亿年)的无颌鱼类中出现革命性的演化事件——出现了颌。上下颌的出现提高了鱼类的取食和咀嚼功能,增强了它们的生存竞争力。至泥盆纪时,鱼类已经统治海洋长达数千万年,在此期间,鱼类演化出了包括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四大类群。今天的鲨鱼就属于软骨鱼类,它们的祖先在泥盆纪就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鱼类门类各异、形形色色,下颌结构更加完善,能轻易咬碎其他生物的甲壳,从此登上了海洋霸主的地位。因此泥盆纪也被称为“鱼类时代”。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毁灭者”—泰雷尔邓氏鱼

眼前这个恐怖的大家伙就是有着“毁灭者”称号的泰雷尔邓氏鱼,它也是盾皮鱼家族恐鱼科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提到它,真的可以让当时海洋里的所有生物都黯然失色,连我们现代海洋的鲨鱼都远不是它的对手。它的颈部和头部覆盖着非常厚重且坚硬的外骨骼,这种看似牙齿的结构实际上是与外骨骼连接的颌骨,这样的构造让它们具有极强的咬合力。据推测,它们的咬合力可达5.5吨,能瞬间粉碎当时海洋中的任何动物。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邓氏鱼的“同类之争”

正是因为邓氏鱼的强大,在泥盆纪的海洋里,它们唯一的敌人就是它们自己。古生物学家曾经在邓氏鱼的骨板上发现了其他动物的咬痕,通过测量发现正是同类留下的,说明那一时期它们不仅是海洋里的顶级掠食者,同类之间也经常会大打出手!

生物登陆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_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

如果说志留纪是生物登陆的开始,那么泥盆纪就是生物从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的重要时刻。这一时期,地球生物界发生了巨大变革,维管植物在陆地站稳了脚跟,并且演化出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种子蕨类和前裸子植物等形形色色的陆生维管植物。到泥盆纪中期,最早的森林已经形成。

随着各种植物不断地蓬勃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动物也随之来到陆地。为了适应新的陆地环境,这一时期的海洋霸主——鱼类,也尝试用“腿”走到陆地。一些鱼类虽然仍用鳃呼吸,但已发育出了与鳔同源的肺、联通口腔和鼻腔的内鼻孔,以及更强壮的鳍。最终它们中的一些类型登上陆地,演化为两栖动物。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是生活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鱼石螈。它已经拥有了具趾的四肢,替代了鱼类的鱼鳍。这表明脊椎动物终于可以逐步摆脱对水的依赖,一举“攻占”陆地,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脊椎动物的生存空间。

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

泥盆纪晚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灭绝事件,仅次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这一时期浅海海生各门类动物包括腕足类、头足类、牙形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灭绝:其中牙形刺灭绝率高达93%,这个灭绝速度在地史时期的海生动物中是极其惊人的。浅海的脊椎动物甚至可以用“惨烈”形容:盾皮鱼纲的瓣甲目、节甲鱼目、叶鳞鱼目、褶齿鱼目、胴甲鱼目共5个目以及无颌纲的骨甲鱼亚纲、缺甲鱼亚纲、盔甲鱼亚纲、异甲鱼亚纲、花鳞鱼亚纲共5个亚纲鱼类全部灭绝。所幸已经适应陆地生活的四足动物、节肢动物受到的冲击较小,得以幸存,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扑朔迷离,假说众多,例如全球性海退说、火山喷发说、小行星撞击说、物种入侵说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此次严重的灾难。这些假说也表明了这一时期复杂的地质背景。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出现,我们离客观真相越来越接近,而这正是推动着我们去正视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动力,并为此作出努力。

生命的演化还在继续,在接下来的石炭纪,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敬请期待。(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编写、音频制作:刘阳阳

科学审核:何学智

编辑发布:张珊珊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