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知识,是学习的工具而非目的

知识,是学习的工具而非目的

时间:2024-06-26 05:07:45 作者:
摘要: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是不是把老师教的、网课视频上学的都记住了、背会了,是不是做题都会、答案都对。这,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是不是把老师教的、网课视频上学的都记住了、背会了,是不是做题都会、答案都对。这,当然无可厚非,这种方式是检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常用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从网络获取知识、信息是非常容易的,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搜索引擎一打开,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

当下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导致知识本身的传播功能弱化,慢慢转变成提升孩子大脑认知能力的载体。概括说,就是要让孩子通过学习知识,达成学会学习的目的,而非仅仅掌握知识。

如何以知识为载体提升孩子大脑的认知能力呢?就是要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人脑的存储量怎么都干不过电脑,学会学习、有高水平的思维品质,孩子就能在知识的世界自由遨游。

老师或家长“教”为主,孩子自主地学为主,一天两天看不出差别。甚至,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初始阶段还会出现不少让家长的担忧,“交给他自己,行吗?”“孩子今天学得太少了!”“我不催他,你看,他又开始磨蹭了,还错那么多题。”

出现这样的情况,很真实,很正常。这也是块“试金石”,试家长和老师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技术。有能力闯关成功的家长、老师,会带领孩子进入另一重境界,在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道路上每日精进;闯不过去,就会再次回到“人盯人”的防守状态。

这种状态就一定不行吗?也未必,孩子的确是需要家长督促的。关键是,教育不应该是灌输式的,因为它会影响知识传输的有效到达率,因为: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的信息会有损耗;字面的含义和孩子理解的含义会有信息损耗;孩子通过听课产生的理解和与别人讨论产生的理解会有信息损耗,讨论和实践之间又有信息损耗。

最近接触了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的家长因为孩子语文基础差找到我,这个孩子学过的字总记不住、拼音还不过关,爱看漫画书不爱看带字的书。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上心,默写生字、检查作业、复习预习都抓得紧,但效果一直不明显。下图是这个孩子做的一年级上册语文同步习题出的错,图1的第三大题和图2的第三大题,孩子完全不理解题意(黑色笔迹是他自己做的,红色为批改痕迹)。虽然已经马上升入四年级,这个孩子的语文基础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来应对一年级上的内容着实堪忧。

学知识的_知识学问英语_知识学爆

学知识的_知识学问英语_知识学爆

我给家长的建议:不要再像老师一样,逐题给孩子讲题。反过来,让孩子自己做、自己对着答案批改,自己给家长讲错误原因,家长在关键地方适当引导。这就是把做题,当成训练孩子思维和认知的工具的最简单操作技术。不妨试试看,谁用谁有体会。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