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他,堪称“生物学界的牛顿”,却鲜少被人提及

他,堪称“生物学界的牛顿”,却鲜少被人提及

时间:2024-06-27 02:06:39 作者:
摘要:“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冯·林奈的故事

“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

卡尔·冯·林奈

尽管他的名字可能不是那么耳熟能详

但你一定使用过他所制定的植物学命名规范

林奈是近代生物学

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他在生物学的地位

相当于牛顿之于物理学

生物界分类示意图_生物分类中的界是什么意思_生物分多少个界

卡尔·冯·林奈

在313年前的今天(1707年5月23日),林奈出生在瑞典。他是首个审慎地将“双名法”一致地应用于植物和动物的人,使“双名法”成为了现代动植物命名的基础。他将一生的热情投入到植物学中,命名并分类了9000多种植物、828种贝类、2100种昆虫和477种鱼。在瑞典,人们称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为“花之王子”。

也许你要问了,“双名法”有什么用?

我们扯远一点,先从印刷术开始说起。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都是手抄的。首先说文字,每个人的字体不一样,抄着抄着可能就变了样,但整体而言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可是图画就不同了,多抄几次下来可能就面目全非。如果是植物图鉴呢?一种植物多传抄几次,就变成了另一种植物。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植物的名字无法统一,就很难知道书上说的到底是什么植物。所以一种植物好几个名字,或者好几个名字指的是同一种植物的情况,在当时非常常见。这就给当时的植物学家、博物学家以及草药学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整个视野需要一个统一的植物名词,也需要一套统一的植物分类方法。

卡尔·冯·林奈解决了这个问题。

林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753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采用“双名法”,以拉丁文来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个名字是属的名字,第二个是种的名字,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形容些物种的特性。

重要的是,他不是如同传统的那样根据外形或者用途来分类,而是根据植物的生殖器官——花的特征来分类。这种分类相当前卫,但同时相当有预见性和有用,现在的植物分类学课本上重点还都是各种花的特征。

最初,林奈将自己的双名命名法的第二部分视为无足轻重的名字,但他很快看到,如果能够一劳永逸地为物种增加一个标签,即使在发现新物种后也不用变更此标签,这样的便利是巨大的。现行的命名系统仍然采用的是林奈的“双名法”(属名代表的分类级别较高,种加词的级别较低),但在分类时依据的是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判断物种间关系的手段包括DNA、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法——这些技术在林奈时代都还未实现。

生物分多少个界_生物分类中的界是什么意思_生物界分类示意图

简而言之,属是拥有固定相同性状的一群植物(或动物)物种,它们拥有同一个属名。例如:Solanum这个拉丁单词指的是茄属植物,其中包括一系列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马铃薯——实际上这个属包括1400个物种。

“双名法”的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表示某个确切的物种,正是这个词将某个物种和同属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种加词可以表明很多信息,从地理来源(如e.g. japonica,“日本的”)到颜色(如e. g. alba,“白色”)、结构或株型特征,或者是用来纪念某个人,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

林奈的分类等级系统包括五个级别(界、纲、目、属和种),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要想一套方法被全世界通用,仅仅是指定规则和系统是不够的。林奈在创造了这个命名法之后,一鼓作气将当时人类所知的几乎全部植物,都用这一套分类方法分门别类命了名。当每一个物种,都有了自己的归属,这一套分类方法的地位便很难被撼动了。从此,当人类发现新的物种,也就自然地应用了这一套通用的分类方法为其命名。

他的贡献与研究,不仅限于“植物”

“存在之链”是一种来源于古典时期并在中世纪流行的观点,将矿物、植物和动物视为不断进步的等级,而林奈跨出了大胆的一步,将人类或称Homo sapiens(基于他发明的双名法得到的命名)放在了链条的顶端,并声称人类也是动物。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分类等级,将植物放在了底端,人类位于顶峰。林奈创造了灵长类动物这一类群,其中包括人类、类人猿和猴子,这些术语是在他后来出版的《自然系统》中发展而来的。

生物界分类示意图_生物分多少个界_生物分类中的界是什么意思

林奈还对动物分类学做出过重要贡献,虽然他没能达到自己在植物学工作上的清晰程度。他为自己划定的六个动物纲中的四个选择了不同器官作为分类基础——哺乳动物纲选择的是牙齿,鸟纲选择的是喙,鱼类是鳍,而昆虫是翅膀。林奈将剩余动物中没有脊椎的种类通称蠕虫,根据它们的外部形态来区分类别。错误的是,犀牛被分到了啮齿动物类中,但林奈是第一个将鲸认作哺乳动物的人。他的系统在19世纪被广泛地接受。

看到这里

是不是有点被绕晕

这段视频帮你总结梳理林奈人生历程

及他的“双名法”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