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道德就是人的道德
在西方伦理中,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即动物性出发,推出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提出道德规范的要求。如F·德瓦尔(Frans DeWaa1)[[i]]认为,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眼中动物是没有道德的,人类是唯一能够体验复杂情感和拥有道德观的物种。但是,这一论断是武断的。现今的科技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动物有或没有道德和情感能力。如果要争论动物是否有道德,只要把人归于生物体系,便可以证明动物可以拥有和人类相当的道德。有很多例证都可以证明动物在其物种的圈子内是有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如相互支持和退让的事实。
那么,人类中心主义者又要说人类有人类的道德,动物有动物的道德,两者是不能一并而谈的。实质上,动物的某些情感和秩序等于或接近人类。或者说,动物具有了相当于人的道德水平。据报道,一个日本17岁的助残犬Gretel在临死前把主人交待给了5岁的助残犬Marble。上海火灾现场,守望犬晶晶不吃不喝,流着眼泪等待主人的出现。在被消防战士抱回暂时收养后,晶晶仍然情绪低落,不吃不喝。直到主人来到了消防中队,晶晶立即跳起来,向主人奔去,吃下140个小时以来的第一口食物。消防队员感慨说:“一看就知道这是主人来。”英国一位盲人跟他的导盲犬共事7年形影不离,在某一天主人外出途中,主人感到它身体不适,—直担心。但导盲犬坚持带主人换乘列车,安全走过人行横道,最后送回家中。当主人松开绳子的那个瞬间,导盲犬一头栽倒。后经医生诊断,它殉职于癌症晚期。部队中军人退役后,他驯养的军犬绝食饿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动物的这些行为明显都出自于情感和道德观,而不是出于本能。克鲁泡特金甚至认为动物、植物都和人一样,具有相同的道德需求和感知善恶的本能。
马克·贝科夫(Marc Bekoff)[ [ii]]提出了有道德的动物有:“灵长目动物(尤其是大猿及至少某些种类的猴),社会性食肉动物 (狼、草原小狼、鬣狗),鲸类(海豚和鲸),象和某些啮齿动物 (至少包括大鼠和小鼠)。……许多有蹄类和猫科动物。”因此,道德是动物的一种本能。
许多博物学家还发现动物具有恩爱和同情心等道德现象。达尔文据此认为,“除了恩爱和同情心之外,动物还表现和一些社会性本能有联系的其他一些品质,而这些,在我们人,就配得上道德的这个形容词。”[[iii]]所以,德瓦尔认为:在谈论道德问题时,“忽视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的共同点并否认人类道德的演化根源,就像是在到达塔顶时宣称这个塔顶与塔的其余部分是不相干的,珍贵的‘塔’的概念应该专指塔尖。对进行有益的学术论战来说,语义之争通常只是在浪费时间。”[1]也即是说,人与动物之间不存在道德鸿沟,人与其他动物在道德的心理和社会基础上存在着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人类的道德行为既不是来自于人脑之外,也不是来自于有意识的推理,而是进化把道德带入到人脑之中。人类的祖先在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从他们的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些生物学本能,同时也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些道德因素。换句话说,人类的道德来源于动物,动物的道德就是人的道德。
因为原始人群从猴群发展而来,猴群这一社会性动物可能便把某些道德带入到人类头脑中。在人类刚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因为人类的劳动还是动物似的本能性劳动,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意识,也都带有动物的性质。所以,在人类社会之初的道德也应有着动物性质的道德,即从动物继承而来的道德,这些道德便构成为人类最为深层的道德。所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人们,其价值观实质上都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今天,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在大约五百万年前的黑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看到一些共同的道德行为的前身。人类具有基于动物的自保、性爱等,母亲对子女的爱、不可控制的脸红、无法遏制的悲伤与痛苦之流泪等,具体表现为:母亲对婴儿的搂抱、情侣间的热烈拥抱、朋友间的握手和拥抱、哺乳和性爱时的体液交换、家庭成员以及密友间的共同分享美食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
德瓦尔还认为道德是从无到有、由低到高逐步演化的,道德演化的起点是动物个体间的情绪感染现象。情绪感染是指一个个体在感知另一个体表达其情感的表情、声音、动作、姿态时,会经由(感知后自动模仿的)知觉——动作机制在一瞬间不自觉且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另一个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运动进而产生与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现象。随着我他区别意识和对他者情感起因估测能力的增强,情绪感染发展成了拟他同心。即将自己拟想成他者,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换位思维现象,从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者同样的感性与理性及情感等各种心理活动。在对他者处境与需求的认知能力后,利他性道德行为就这样产生了!而拟他同心现象在动物中十分普遍[[iv]],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也存在于某些鸟类中。因此,个体间的利他与求公平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基础是人类与乃至所有社会动物所共有的。
洛伦茨[[v]]以迷宫鱼在嘴战中双方是以力量相较而不伤害彼此,小鹿角战中胜利属于忍受最久的那一个为例说明阻止伤害同类可在脊椎动物中看到。因此,“在脊椎动物的仪式化的争战中可看到类似人类道德的行为。它整个组织是为完成最重要的竞争作用即发掘较强的伙伴而不伤到较弱者。人类的运动也有相同的目的,仪式化了的竞争给人‘武士制度或公平运动’的印象。”他还以大量的例子说明,抑制攻击的行为能阻止了动物对较弱的异性做出伤害,所以,我们关心鸟类、哺乳类,而且,有了“你不能打女子”这样的格言。因为在整个动物界,在自然情况下,雄性从不严打雌性。
而人类最早从动物祖先处继承了道德,是为了人类生活需要的各种生活习惯。只是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人类才提出了一些适合人类生活的新的生活规则,并通过教育使大家遵守,也就发展成为严整的规范体系,成为了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也就有了人的道德。
我们从动物祖先处继承了最明显的道德是等级制。生物学家[[vi]]发现,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进行了无法无纪的争斗,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它们基于体型、力量、资历或盟友等方面的原因,将自己排列在一条等级线上,而产生了等级。在等级系列中,处于弱势一方的生物体将自己的资源割让给另一个生物体,它们也各自知道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如猴子和猿猴的社会就有着等级,我们从猴群争当猴王就可以看出猴的社会里存在着等级。人类由猴而来,由于遗传的原因便继承了基于生物学的等级思想。而猴群争当猴王的行为到了原始社会就演变成为了人争当部落首领,所以,原始社会也应是一个等级社会,而不是一个平等社会。
[i] DE W AA L F: Primates and philosophers: how morality evolved[M].Pres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6年版,P26 – 39。
[ii] BEKO FFM: Wild justice: the moral lives of animals[M].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2009年版,P9。
[iii]达尔文著,潘光旦,胡寿文译:《人类的由来》(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156。
[iv]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24。
[v]洛伦茨著:《攻击与人性》,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P115。
[vi] [美]尼古拉斯·韦德著,陈华译:《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相关阅读
-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清单...
-
九级伤残并没有导致受害人丧失其劳动力,所以无权要求赔偿被抚养人的生活费。至于九级伤残的赔偿内容,一共有九项补偿内容,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营养费等等。...
-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线粒体置换技术——“三亲婴儿”惹争议、教科书上的“人造子宫”有了新进展、《科学》十大进展之首等...
-
SSB | 刘天罡课题组首次发现调控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因子
欢迎免费下载...
-
你了解反馈调节么?...
-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清单...
-
SSB | 刘天罡课题组首次发现调控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因子
欢迎免费下载...
-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选择性必修2)判断正误50题(文后扫二维码下载PDF学生版)
独家发行《疑难知识解惑集锦》,下单即发货!...
-
科普中国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相关资讯,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黄河下游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 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央视网消息: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年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多个流域省份在困难当中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