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淡看生活 > 学习时间长≠效率高!与其让孩子低效的学,不如这样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时间长≠效率高!与其让孩子低效的学,不如这样提升学习效率

时间:2024-07-01 03:06:38 作者:
摘要:有的学生,认真听话,完成了所有老师布置的任务,听课记笔记作业练习册都做了,但成绩只是中上,是还不够努力还是仅仅因为智商差异?我的想法是,老师布置的任务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

有的学生,认真听话,完成了所有老师布置的任务,听课记笔记作业练习册都做了,但成绩只是中上,是还不够努力还是仅仅因为智商差异?

我的想法是,老师布置的任务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但是照顾大多数,是保底的,应对各种类型“不留就一点不做”的。

如果都非常认真完成,就很可能做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这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你的注意力、精力。

一个学生想高效学习,他就不能是满额运转的状态,他必然是有张弛有主次的。他的头脑有放空的时候,才能有高效运转的时候。如果都忙着干活,大脑会被耗得低效了。

我猜有太多学生,已经被海量任务耗得很少高强度动脑了。

改变或者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我想,就是在学习的最初,一定多强调,我们做每个练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做完了考虑一下,效果怎样,达到目的没,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这样,让他始终不被形式分散注意力,把关注点放在内容和效果上。为提高而不是交差而做。也培养自己回头评估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有个监控。

喜欢知识的人_喜欢学各种新知识的人_爱学知识的人

有的人天性中是很喜欢关注形式的,他们会比较整洁,有条理,喜欢给清单打✓,喜欢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但是这些形式真的会干扰你去思考内容的实质,结果变得流于表面。

他们要尤其留意这一点。

可以在小学高年级时锻炼自己分析辨别能力,初中有侧重点地做。为的是确保自己有时间精力去做那些,对你来说特别重要的部分。

比如,可以把最简单的快速去做,用边角料时间干体力活,用大块时间钻研有难度的。

以后到高中,就更要集中去学你不太会的部分。而不是泛泛地完成所有的。

此外,认真完成的学生提高不大,我觉得另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知识面,就是知识广度不够,平时阅读太少,只学教材,只做课内的题。

这样也许初中还行,以后高中会感到更难。

那些不那么听话但保持求知欲的学生,想办法偷工减料完成,但课外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思维活跃,学新内容快,真的想搞懂一个事时,也更有效率。

以上仅供参考,前提是——孩子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动力,想学好,知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家长了解他具体情况。

否则,还是认真完成任务,起码达到合格标准,保证基本成绩。

说到底,就是学生要有为自己学的概念。

低年级孩子,在他还没有这个意识时,对自己评估不够准确时,都不能放开不去完成任务。

爱学知识的人_喜欢知识的人_喜欢学各种新知识的人

04

让所学的知识点变得有意义

在努力记忆某个知识点时,他究竟有多想把它记住,肯拿出多少能量去记忆,是否喜欢、愿意去学,这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用心几成?

如果喜欢一个女孩要记住她的电话或公司名,会拼命去记,因为这个信息对自己非常有意义,这时是学习效果最好的!

而太多学生之所以背了就忘,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投入,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只是在嘴皮子层面背,重复几遍。

真的过脑子,那就会积极地在头脑里搜索各种方法,为了能记住。比如会下意识地思考,这个怎么能记住?和哪个近似容易混?我已经背了几个类似的概念,这个和其他什么联系,有什么联想方法……对了,这样记最容易……然后自己考自己一下,试试记住没。

所谓过脑子,就是有一些思维活动发生了。所以说,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而越是经常这样做,大脑多次训练,记忆力变得更好,实际上是,记忆过程中这些思考效率更高,看起来就是记忆力更好,过后不太忘。

当然了,过脑子,走心,这都是力气活,耗能很大的。人的大脑都趋向于省劲节能减耗。做表面的嘴皮子、笔头功夫,最容易。

逐渐来吧,多学喜欢的,多喜欢所学的,让你所学的知识点,对你是有意义的,这样你会比较愿意去费这个劲,付出认知努力。

爱学知识的人_喜欢学各种新知识的人_喜欢知识的人

05

多和孩子谈论学习的感受,

促进孩子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学习状态

平时,多鼓励孩子谈谈他对某科学习上的感受,这很重要。

最近有什么体会,哪部分感觉不太透彻熟练,发现哪种做法很有用,自己在什么时间段效率比较高,哪个辅导书练习册上的题质量高、很有用,每个老师讲课最有帮助的是什么……

可以说,凡是能谈论这些的,学习都不会差。

和他谈论,耐心听,顺着他的话去聊,多问启发性开放性问题,保持客观中立不带情绪,别有太多说教动机、改造倾向……这样他会更容易说出来。

这些对学习的谈论,促使他思考,锻炼自己分析、安排,探索方法,更重要。

喜欢知识的人_爱学知识的人_喜欢学各种新知识的人

写在最后

所谓学习效率高低,差别就在这些具体环节:动机强不强,内容对你是否有意义,有没有积极寻找方法,有没有思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尝试信息提取,考自己一下……

把这些都变成习惯,不用太动用意志力就知道去做,就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可以做完一系列思考。

END

感恩遇见

❤如果您有育儿心得和妙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工具栏→“号内搜”,搜索关键词,例如:“哭闹”、“写作业”、“青春期”等,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可以点击“微店”,看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更多互动话题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与罗老师互动~有各个年龄段的粉丝群(学习与分享),欢迎您的加入~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我们点亮“在看”~

❤愿您在这里,每天加满油,跟孩子一起成长!

喜欢知识的人_爱学知识的人_喜欢学各种新知识的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