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城市生物多样性 |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任务

城市生物多样性 |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任务

时间:2024-07-01 16:08:33 作者:
摘要:改善城市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

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关注的全球环境热点问题之一。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中国昆明召开,届时,大会将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制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全球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城市土地的有效使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可以使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受益。城市成为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安排,就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现状、成效和未来任务等进行了调研。为推广和宣传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经验,推动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公众号开设专栏,介绍相关政策、学术观点、研究成果、城市工作经验等。

值此“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推出原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秉洛先生于1998年发表的《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仼务》,供同行学习交流。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

摘要:改善城市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实施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任务中的一个部分。本文论述了此部分的6项特点及6项急需要做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鲜明特点;任务艰巨

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的觉醒时代。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检讨人同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呼声强烈。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又是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80年代以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又成为自然保护最令人关注的目标。对地球生物危机的揭示,令人们意识到,人类依赖的生物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工业原料趋于圈乏,并且影响到大气和水的质量和数量,影响到土壤结构,影响到气候的变化、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关系到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动摇着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揭示的最大成果就是对100多个国家首脑的触动,1992年6月他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标志着每个国家的责任和对国际世界的义务。

80年代以来,我国为解决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休憩园地的问题,在城市大力提倡植树绿化,开辟绿地,建设园林,以植物为主要材料造园,向城市输入自然的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立法,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体制,实施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作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任务。1993年国务院对建设部的“三定方案”中第一次明确地将“负责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列为城建系统的职责。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规定:“建设部主要负责建设与维护城市与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绿地系统,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繁殖基地;起草关于城市规划区,动物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和法规”。建设部自1992年在全国开展的评选“园林城市”活动,就将“改善城市生态,组成城市良性的气流循环,促使物种多样性趋于丰富”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列入评选标准。

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城市建设系统一直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并且取得重要的成果。早在1991年建设部已参与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研究,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世界银行执行的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2年4月参加组成的专家组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考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回国后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城市生态环境及移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并译成英语,作为基础资料提供世界银行和全国计划编写组。该项计划论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并分为动物和植物两个部分,主要从移地保护的角度制定初步的行动计划。在我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经全国人大批准生效后,建设部派出协调员参加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并参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是人类进步的集中体现,又是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域。但是城市在人类的高强度开发下,原有自然环境被极大地改造,人类的各种活动,消费了资源,又产出了有害的废物,自然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原有的物种很大程度上消失,人类本身也难于继续在其中健康地生存下去,更难谈及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了。于是改善城市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这在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又有特殊任务的重要环节。

我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集中,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优美,可供人们观赏、游憩,开展各项科学、文化活动的广阔地域组成。保护这些国土壮丽景观和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首要任务是保护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到1996年底,已有设市城市666个,建制镇17000个。按人口统计,城市化已达29%,预计到20世纪末将达到3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用地相对狭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根据1995年640个设市城市统计资料,辖区面积117万km2,市区规划面积12万km2;而建成区面积只有1.93万km2。在这规划区占国土面积1.25%和建成区占国土面积仅0.2%的土地上,生活着仅非农业人口就有19970万,占全国人口的16.86%。实际每非农业人口平均仅有城市建成区96.4m2,而上海市实际平均不足45m2。

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自然生态已遭到极大的破坏。一个非自然的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种已十分匮乏。因而城市面临的环境建设任务是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优美的休憩活动园地。可见城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首先是从为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一需要出发,继之是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再者才是为地球的自然生态、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显而易见,就一般意义的保护生物多样任务而言,城市有着更为急迫,更为艰巨的任务。

在城市的环境建设中,需要走的路更长,起始点更远。首先要对已经破坏了的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消除产生污染的源头,至少是控制再不加剧危害的程度;第二是加强对现存自然条件,如地貌、水文、植被、物种进行保护,并以人工手段向城市输入自然的因素,规划建设绿地,扩大绿地面积,达到必要的标准和均匀的分布,提高绿地质量,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至扩大到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构成城市完整的绿地系统。第三,通过自然山川和绿地系统形成城市良性的气流循环,从而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第四,最终经过观察证明,城市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趋向于丰富。

在我国,已确定的污染治理目标是通过总量控制,在20世纪末制止环境恶化的趋势,在城市中争取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治理已有污染和破坏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环境的积极建设和塑造,全国各城市搞好绿地系统规划,大力进行园林绿地建设就是其最重要的措施。到1995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24.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3m2。这是城市生态的积极性因素。据一些城市保存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地的典型调查表明,其中还保存着较丰富的野生物种。城市每年进行的园林绿地建设和植树绿化活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广大居民共同的义务。全国城市每年都有上亿株树木新植,最近几年每个大、中城市都有数十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草坪、地被植物种植。城市节庆和装饰用花卉,已成为观赏植物利用实践的最大规模的活动。这些在改善城市生态、美化环境和对人民群众进行保护自然的科学普及教育中都起了巨大作用。城市植物园和其他公园绿地在移地保护濒危植物资源,特别是在对观赏植物,环境绿化植物的保护,引种、育种等方面都起到主导作用,取得突出成果。城市动物园已经成为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基地。在我国动物园饲养的650种动物,几乎全部都得到繁育,特别是对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的研究和繁育所取得的成果,为这些物种的保存作出贡献。城市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直接和间接地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选自徐州生态园林城市申报材料

我国历来具有崇尚自然、欣赏自然,歌颂自然景观,模拟自然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即在壮丽的山河中形成无数集自然、文化遗产精华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这些地区都以其独特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发出隽永的魅力。16世纪以来西方许多博物学家来华收集中国的物种资源,首先到达的就是这些地区并大有所获就是一个明证。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其景观独特,科学、历史价值珍贵而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有保护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的规定,最近20年来又进一步研究保护、管理措施,制定法规,建立管理体系,取得成果。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开发风景名胜资源而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条例》还规定了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和分级管理的各种制度和措施。各地方立法中进一步作了相应的具体规定。到1995年为止,全国依法设立的风景名胜区共512处,其中国家级119处,省级256处,县(市)级137处,总面积9.6万km2,占国土面积1%。这些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国土景观和生态系统、物种资源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为多山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受到山岳赐予,充满神秘、敬仰之情,亟尽赞美、歌颂。论语曰:“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韩诗外传》解释说:“夫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导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人们对山水协调生态,孕育生命,滋养万物,深怀崇敬,自古以来就有对山岳的祭祀活动,从“禹封九山”以至发展到秦始皇开始的对天地的“封禅”最高礼仪。遂之历史上形成五岳、五镇,而后又有佛教四大圣山,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府地等。对山岳的崇拜,导致对山体及其中生长的生命的尊重、保护。行封禅礼时帝王、大臣、将士的崇敬,平时百姓更是顶礼膜拜。加之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的讴歌、描绘,进行艺术的提炼,又形成我国十分深厚的山水文化。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保护自然、生态和物种的历史传统。如明初成祖朱棣建设武当山建筑群之初的“圣旨”中要求“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后又要求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所以徐霞客到武当山时看到:“满山草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幕中。” “百里内密林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可见其管理之严格,保护之效果。

中国历来还有将风景名胜区和人居的城邑、园林凝练出若干典型景观加以欣赏、赞美和保护的传统。如“燕京八景” “西湖十景”等。这些以美好的物候、天象、生态、植物群落、动物生性和人文现象加以赞颂,激发人们由衷热爱和珍惜的情怀。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保护自然美德的习惯和传统的文化。

现代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加严密的立法作为依据,遵循科学的规律,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价,合理的规划,谨慎地开发利用,严密地观察和研究。着重需对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中的自然物种资源加以保护,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连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一同加以保护,这才能够保持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色,才能为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特有的贡献。

实施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任务中的一个局部,但这个局部存在着鲜明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强调:

(一)有限的地域和巨大的作用

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在国土地域中是极为有限的范围,可是就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首先,城市集聚了人口的很大一部分,现代化的社会中将是人口的大部分,就这些人的个体来说,正常的生存、生活,健康的体魄,旺盛的工作创造力和发展进步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社会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其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优良的环境和良性的物质流、能量流的支撑。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景观,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持和人类的休闲游憩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就是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检验。不言而喻,在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作用和可能取得的效益是要远远超出其所占地域的份额。

(二)保护的难度和有利因素都是突出的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生态严重破坏,开发、污染的持续发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风景名胜区景观和生态的脆弱性和开发、游人破坏压力的加剧,保护的困难十分突出。可是搞好保护的有利因素也同样是突出的,如资金、人才、信息、设施条件都占有极大优势,居民的较高环境意识和同保护利益的一致性,保护措施会得到居民的配合和广大志愿者队伍的支持。还有措施实施和效果监测上的方便等。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由于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分布的广泛和作为地域综合体的特点,按生物区系和生态类型加以概括,都不能够反映其本质。根据建设部下达的《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将我国陆域按所处经度、气候带,我国自然地貌由东向西的三大阶台和由西南向东北走向构成的400mm等雨线,划分为10个大区,20分区的自然生态区系。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我国的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在这些区域内几乎都有分布,因而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应按各自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改善生态状况,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可见我们要面对的是极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下所产生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类型和区系。

(四)绿地系统是城市自然生态的主体

城市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城市建设开发和人的活动所改造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依托城市自然山川、地貌,将城市各类绿地加以规划和组织,包括城市范围内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道路绿化以至农田、果园等对生态起积极作用的因素所构成,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问题始终离不开城市绿地系统。同样,现代社会人们为平衡机械劳动,程式化单调的环境,在游憩和休闲活动中追逐自然,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市绿地系统又必然成为游憩和休闲的主要载体。

(五)保护同利用的结合涵盖了广阔的物种谱

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国保护工作的一个局部,不以保护一切物种为己任。但是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由于涉及全国各个生态区系;改善城市生态和园林绿地建设的任务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生物资源,包括一切可供观赏,对环境绿化有积极作用和有益的外来生物;由于移地保护任务,需要承担有条件保护的生物种,因而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应该包括极为广泛的生物谱。

就园林绿地中的观赏和环境绿化生物而言,既包括了野生生物,又包括了当地和外来的栽培种;既包括了可供观赏的园林植物,又包括了具有抗性、特性的环境绿化植物;既包括单株或某部位具观赏价值的生物,又包括生物群落或群体的观赏价值;既需利用大量具有特殊性状的生物栽培品种,又需要不断培育新品种而保护遗传和野生生物种的基因多样性。绿地系统应该是完整的生态系,理论上包括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切生物,所以它是真正的生物多样性的载体。

(六)教育和宣传的巨大作用

城市和风景名胜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典型意义必然成为生物多样性教育和宣传的中心。应该利用一切优势条件,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育和宣传项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

全国建设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经过几次专家研究讨论,已草拟出一份提纲,对需要做的工作进行归纳,大家深感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许多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方面:

(一)背景基础资料的收集研究

全国城市和风景名胜区有关生物资源状况、生态条件,威胁生物多样性的诸项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等基础资料,目前还处于零星、分散的状况。一些城市的主管部门本身仍然没有很好的掌握,还有待于调查汇集。全国的情况更是缺乏全面汇总和分析研究。这是一项必须要做,而且工作量很大的基础工作。当然可以有重点地开展,逐步完善。

(二)城市规划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每座城镇自身都依据国家规划标准搞好绿地系统规划,按规划努力提高城市绿地数量和绿化水平,从总体上提高城市环境素质,改善城市生态,使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趋向丰富的任务。每座城镇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选育本地特产的高效物种为本城市的环境建设服务,创造自身的特色。

就全国而言,经过调查论证和实践的涌现,选出一批具有生态区系代表性的城市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加强其中的工作,创造经验,做出成绩,成为全国的楷模。在这些城市的适当地段选择自然定位区,进行重点的观察研究,检验生态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

(三)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现有风景名胜区都是经过资源价值评估论证,由相应的人民政府审定的。风景名胜区应依照规划进行管理,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保护和观察监测,以维护景观的特色和多样性。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生态和物种遭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对此,还应密切观察游览压力对生态和物种的影响及自然恢复能力的研究。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开发项目都应预先进行环境敏感性分析,以保证开发项目不致对区内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风景名胜区要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终实现景观多样性。

(四)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则上所有的大、中型城市都应有植物园,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服务,作为引种、育种、研究和科普的基地。在目前植物园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全国应进行城建植物园的布局规划,根据所处的生态区系选定有条件的城市,促进其植物园的规划建设,以填补布局上的空白。现有植物园在引种保存、濒危物种移地保护、科研项目、信息系统、科普教育项目、合作交流、交换项目等方面加强协调分工,以保证各植物园重点突出,形成特色。城建系统的植物园应该突出对观赏植物、环境绿化植物的保护和研究,同时,应加强对本地区的古树名木保护和有害植物的研究。

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北京植物园由植物展览区、科研区、名胜古迹区和自然保护区组成,收集展示各类植物10000余种(含品种)150余万株。图片由北京植物园提供,摄影:黄亦工。

(五)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

动物园和水族馆建设都应搞好布局合理性、资源和技术力量的论证,经过主管部门批准。现有动物园和水族馆都应加强园内环境绿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动物栖息环境和游览环境,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搞好科普教育工作。从全国范围内搞好饲养动物谱系管理,确定饲养繁育的重点保护动物,全国协作攻关,在保护我国特产动物方面做出突出的成果,使动物园成为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基地。

(六)重点项目的选择

全国应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选定一批关系全局的项目,使之早见成效,推动全国建设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确定重点保护物种,选定重点保护项目和工程,选定重点调查和监测的地区,实施改善城市生态的综合项目,建立全国的信息网络,重点教育、宣传项目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及有关生物多样性立法,监测标准,效益分析等软课题研究等。

本文引自《中国园林》1998年第1期4-7页。

文字由苏州大学肖湘东、徐安祺协助整理。

图片由公众号编辑添加。

作者简介:

王秉洛(1936—2015),山东烟台人,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曾任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

///END///

校核:付彦荣李旻任敏

审核:贾建中

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_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