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照着做,养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

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照着做,养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

时间:2024-07-06 16:04:38 作者:
摘要: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照着做,养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快乐,童年,父母,幸福,女儿,自尊

从女儿圆圆两岁开始,她就会在圣诞节前夕偷偷将小礼物藏在女儿床头。

女儿意外收到礼物,自然欣喜万分,她便告诉女儿这是圣诞老爷爷送的。

后来每年快到圣诞节的那段时间,女儿都满怀期待,猜测着今年圣诞老人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等圆圆大一些,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妈妈的心意。

但她仍旧对圣诞节充满着憧憬和幻想,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被重视的幸福。

多年后的圆圆,也学会了为自己在乎的人制造惊喜:

好朋友生日的时候,她会悄悄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

爸爸忘记妈妈的生日时,她会偷偷以爸爸的名义给妈妈送花......

她不仅热爱生活,对父母也心存感恩,更懂得爱人爱己。

一个不起眼的小仪式,不仅温暖了女儿的整个童年,更为她的一生铺上了温暖幸福的底色。

可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小孩子,过什么节日?”

“从小就教他这么物质,别惯坏了孩子!”

“搞那么多形式主义干嘛,太浪费钱了......”

不过节,没仪式,孩子还是会按时长大。

但他们从小缺失的幸福感,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因为孩子真正在乎的从来不是蛋糕和礼物,而是确信自己是被重视、被尊重、被深深爱着的。

对于孩子来说,比家里没钱更扎心的,是家里没有仪式感。

生活的仪式感_仪式感生活小技巧_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

之前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女儿想为爸爸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考虑到爸爸不爱吃奶油蛋糕,女儿就用各种水果堆了一个“水果蛋糕”。

她还和妈妈一起准备了可乐和啤酒,在瓶底写上了“苏先生,生日快乐”的字样,然后偷偷藏在了冰箱里。

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_仪式感生活小技巧_生活的仪式感

母女俩还做好了一桌子饭菜,等着爸爸回家庆祝。

可爸爸一到家就一直板着脸,还抱怨说自己最讨厌繁文缛节了。一气之下,甚至连饭都没有尝一口。

妈妈和女儿又难过又失落,原本的期待和兴奋也都被爸爸浇灭了。

生活的仪式感_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_仪式感生活小技巧

作家霖筱筱说:一次次关于仪式感的探索和温习,其实是一次次关于爱的认知与确定。

很多家庭之所以不幸福,孩子与父母不亲近,往往都是因为大人对待生活太过敷衍。

从不庆祝节日,从不准备礼物,也不重视孩子的任何活动。

久而久之,生活就变得无趣无味,家人之间也只剩下冷漠和疏离。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也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_仪式感生活小技巧_生活的仪式感

有些父母,常把仪式感等同于花钱和买礼物。

其实真正的仪式感,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滋养。

它不一定有多隆重,但它的本质是爱,因为爱孩子,所以愿意掏空心思,愿意用心对待。

仪式感,常常蕴藏在很多稀松平常的小事里。

这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不用花很多钱,照样能给孩子满满的幸福感。

1. 下班小惊喜

有一位爸爸,每天下班都会给闺女带个小礼物。

有时候是单位食堂的小酸奶,有时候是一个小橘子或者小苹果。

偶尔他还会去打印一张女儿喜欢的动画卡通人物,或者去超市买点女儿爱吃的零食糖果。

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次次都引得女儿惊叫连连。

在大人眼里,礼物必须贵重才能拿得出手,可在孩子眼里,只要是特意送给他的,他们就会很开心。

哪怕是路边的小石头、飘落的小树叶,都能换来孩子一整天的快乐。

2. 做一个“开心罐”

孩子心思敏感,情绪反应常常比较大,尤其是当孩子大一些,很多烦恼和困难都不愿意跟父母讲了。

不妨在孩子小时候就为他准备一个“开心罐”。

每天若有感到开心的事情,就一起记录在小纸条上,放进罐子里。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储存快乐的过程,日后当孩子难过或者沮丧时,就拿出纸条看看。

通过重温这些快乐的瞬间,孩子能感知到生活的美好,找回前行的勇气。

一个小小的罐子,就能给予孩子治愈自己的力量。

3. 拍纪念照片

有一对父女,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合照,坚持了40年。

女儿1岁时,一家人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湖边景色不错,妻子就用随身携带的相机给丈夫和女儿拍了一张合影。

从那之后,父亲每年都会带女儿来到当时的湖边拍一张纪念照。

生活的仪式感_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_仪式感生活小技巧

几十年之后,父亲时常翻看那些老照片,回忆起当时一家人去拍照的情景。

女儿还继承了家里的这个传统,说要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一直拍下去。

这份承载着满满的爱的仪式感,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传承。

那些平凡又美好的日子,也在一张张照片中定格,成为了一家人珍贵的回忆。

其实哪怕是在家里的客厅,每一年拍张全家福,也能赋予孩子满满的幸福和能量。

以后孩子出门在外,无论遭遇怎样的境地,看到这些照片,就知道身后的家就是他们的退路。

4. 用书信传情

作家刘称莲家里有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那就是“家庭邮局”。

分别设立爸爸、妈妈、女儿三个“邮筒”,写给谁的信就投到谁的“邮筒”里。

仪式感生活小技巧_生活的仪式感_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

女儿一开始不怎么会表达,就用图画代替。

再到后来,女儿的书信越写越长,但她一直乐此不疲,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诉说自己的心事。

当女儿有情绪时,刘称莲也会通过书信和女儿沟通,不会伤到女儿自尊,亲子矛盾自然少了很多。

在电子时代,书信有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平时难以言说的爱和情感,都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

5. 定期超市采购

作为父母,你一定有过“孩子看到什么都想买、撒泼打滚也不肯走”的经历。

我们不可能全部满足,但也怕一味拒绝会让孩子受伤。

央视少儿主持人周洲分享过一个很实用的小方法:提前约定,定期采购。

让孩子列出自己想要的物品清单,再定一个采购周期,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约定好只允许孩子买自己最想要的1-3样东西。

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教育。

它能满足孩子的购物欲,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还能让孩子在其中学会分析和取舍。

6. 成长银行账户

当孩子有金钱意识时,就可以给他买一个存钱罐,告诉孩子零花钱、压岁钱都可以存在里面,这是他的私有财产。

大概到7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大人一样,去办一张专属银行卡。

教孩子怎么存钱取钱,怎么设置密码,一步步给孩子科普什么是本金、利息,如何买理财等等。

让孩子体会到存钱的快乐,也要慢慢教会他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地花钱。

比如说过年收到了压岁钱,可以分成几份,一份用来给家人买礼物,一份用来买书籍和学习用品,一份用来投资......

孩子的财商,需要父母的悉心培养和熏陶,才能一点点提高。

仪式感生活小技巧_生活的仪式感_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

7. 每周家庭共餐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之一,就是定期按计划陪孩子享受特别时光。”

而家庭共餐,就是最简单的建立家庭亲密关系的方式。

研究发现,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有益,定期的家庭聚餐,还能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平均成绩和更高程度的自尊。

许多父母忙于应酬,回家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餐桌上都是冷冷清清。

我们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家庭共餐日,到了那天就放下手机和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享受美食,唠唠家常。

生活忙碌而琐碎,但却会因为这个特别的日子增添许多的幸福。

8. 纪念成长节点

记得儿子第一次分房睡时,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些小仪式:

首先带着他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装扮成他喜欢的样子。

接着又送了他一个大娃娃,作为好朋友以后陪着他一起睡。

正式分房那天,我们买了一个小蛋糕,还为他准备了一张成长证书,全家一起庆祝他走出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儿子不但没有反感和恐惧,反而特别骄傲地说“我都已经长大了,当然要自己睡觉了”。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童年一点点在倒数,一些重要的成长节点转瞬即逝。

所以父母才更要花点心思,为孩子留下一些特殊的回忆。

仪式感生活才会满怀期待_生活的仪式感_仪式感生活小技巧

作家小麦芃芃曾说:

“你给孩子过生日,告诉他大了一岁,要比以前更好,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使命感;

你陪孩子参加学校的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和认同感;

你让孩子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的时候,给爸爸妈妈和老师送上祝福,让他懂得了感恩。”

仪式的背后,往往藏着更重要的意义。

今天你多花了一点小心思,未来孩子就能多一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仪式感,是一个家庭的高配,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