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勇当创新开路先锋 南京打造全球创新之都

勇当创新开路先锋 南京打造全球创新之都

时间:2024-07-07 07:04:02 作者:
摘要:勇当创新开路先锋 南京打造全球创新之都

从空中俯瞰紫金山实验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六合科技创新港首期落地项目由六合区政府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引入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研发生产一体化项目,为我市北部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极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董家训 摄

作为南京市唯一的第三代半导体衬底生产企业,江苏超芯星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生产6英寸碳化硅衬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国家农高区核心区。 农高区 供图

南京国家农高区核心区。 农高区 供图

【总书记说】

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政府工作报告原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崔向群: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是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了科技工作者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到对于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由于刚从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毕业,研究基础、科研资源和竞争力相对较弱,能够获得的科研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深入探索和追求。为此,建议从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南京市委主委邹振球:

建议加快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面向制造、贸易、物流等重点领域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物联网解决方案。积极促进服务贸易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提升和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贸易业态,优先发展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贸易,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重点发展制造业共享、平台型经济为核心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智慧供应链等设施与服务共享,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智能制造与服务型平台。

南京落点

扎实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日前,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南京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排名全国第四。

近年来,南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部署,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制度供给;打造重大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组建新研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创森林,优化创新空间,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有力推动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南京,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

科技部于2010年启动创新型城市工作,南京是首批入选城市之一。近年来,南京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过硬成效。2021年,科技部批复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去年以来,南京扎实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去年10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去年12月,市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出,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实质性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今年1月,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广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六个方面提出了21条措施,用扎实举措推动全市科技创新。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体系构建愈加完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愈加坚实、科创企业培育愈加稳固……2021年,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记者从市科技部门了解到,我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6G太赫兹无线通信创全球实时传输最高纪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正式挂牌设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入选省技术创新中心。

我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健康成长,优化“宁科贷”政策,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作用;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开展高水平和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滚动培育工作。

我市还坚持市场化机制、企业化管理,市区“一体化”推进南京高新区深化改革。国家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联动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校地融合持续深化,稳步推进创新港建设,打造紧密型创新共同体。

着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记者获悉,今年南京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进一步聚创新之能、凝奋进之力,确保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京将深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锻造行动,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承担更多的战略科技任务;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实体化运营;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加快布局建设麒麟科技城和紫金山网络通信科技城,增强对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创新资源的承载力。

实施高企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工程等,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这是今年我市企业创新能级提升的重要工作。具体包括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市级高企培育库,优先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企业入库。强化提升高企发展质量及贡献度,加强对研发投入增幅较好的高企培育工作,鼓励各区优先使用高企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更多高企成长为规上工业高企。围绕初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创新型领军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上市科技型企业等企业培育链条,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打造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

同时,实施开放创新提升行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实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在支持国企创新、成果转化政策落地、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先行先试。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新型组织管理制度,开展“揭榜挂帅”“赛马”“里程碑”式管理、经费“包干制”试点;组织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专家点评

郑琼洁(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主任):

近年来,南京始终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优势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培育“专精特新”科技企业、培植组建新研机构、打造产业地标及创新高地等创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南京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尤其在对市场主体如“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等持续助力、久久为功,形成了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蓬勃发展,“科创森林”枝繁叶茂、“科创生态”风生水起的良好发展格局。

面向未来,南京在“十四五”时期和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应当更加注重:

一是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进一步增强创新要素整合力。最大效能发挥南京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系统创新基础平台,完善颠覆性和非共识性研究的遴选和支持机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二是加快推动“双链融合”,进一步增强创新产业自主力。瞄准南京在科技创新中“领跑”“并跑”领域,重点关注数字经济、新能源、大医疗、高端芯片软件领域的突破,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共建和推广“产业大脑”开放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大数据公共平台,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是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进一步加强创新开放辐射力。积极链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布局一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打造全球化的“成果+人才+资本+市场”创新转化模式。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城市、长三角地区合作,探索长三角前沿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设施共建共享、超级算力动态调度等新模式新机制,建设一批跨区域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发挥南京创新开放辐射功能。

四是完善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吸引力。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打造更优开放环境。提升便利化水平,运用大数据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制度障碍,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体制,打造创新创优生态高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