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淡看生活 > 父母的期望,可能是动力源泉,也可能是致命毒药

父母的期望,可能是动力源泉,也可能是致命毒药

时间:2024-07-14 23:02:05 作者:
摘要:在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期望效应”,它的含义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可见,父母的期望足以决定孩子的未来走向:如果父母的期望是恰当的、积极的

我希望你是一个聪明、努力、乖巧的孩子; 我相信你未来能考上世界一流大学; 我期待你成为上市公司高管,走遍全世界……

这些话,很多父母都曾对孩子说过,一字一句满怀期望。而期望这两个字里,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事实证明,所有孩子都深受父母期望的影响。父母的期望,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呢?

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_对生活没有了期待_生活没有了期待

对生活没有了期待_生活没有了期待_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

家长有怎样的期望,孩子就会变成怎样

在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期望效应”,它的含义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1968年,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对所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几个月后,那些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提高,甚至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强了。

然而,校方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这个名单上的学生都是罗森塔尔随机选的,所谓的测验只不过是个幌子。

而且有趣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被明确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这完全是知晓“秘密”的老师们的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

这就是所谓的“期望效应”。

但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对一个人产生重大影响,通常来自权威的期待,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对生活没有了期待_生活没有了期待_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

就像上面的实验中,学校老师对学生有巨大权威,所以他们的期望起了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权威的人有很多,但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其实是父母。

因而作为家长,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做出了什么样的预言,都有可能引导孩子变成什么模样。

对生活没有了期待_生活没有了期待_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

期望是一把双刃剑

期望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福,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如同夸赞过度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一样,期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威力无比,用不好,代价惨重。

还记得在2018年,有一则新闻引发了社会轰动。这个新闻里有一对父母,他们对孩子有着极高的期望。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嫌弃孩子不够聪明,就给孩子吃大量的健脑补品;到孩子上学后,他们又想法设法“胁迫”女儿好好学习,考进知名高等学府。

毕业后,女儿本以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了。然而,父母又提出了新的目标,要她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然而,她根本适应不了这份工作,但她又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只能默默承受痛苦。

故事的最终结局,是女儿给妈妈留下了一封简短的邮件后,毫不犹豫地从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那封邮件的名字叫《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里面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或许在天堂我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

在这场悲剧里,父母不合理的高期待给孩子套上了精神枷锁,它让孩子无法呼吸,最终只能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获得解脱。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来自权威的期待有着巨大的力量,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最原始也是重要的权威。

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_生活没有了期待_对生活没有了期待

在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动用“期待”的力量,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自己的态度中往往带着浓浓的“否定”意味。

“取悦”父母是孩子的天性,察觉到父母的不满后,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父母的期待。也正因为此,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中,往往会带着不自知的控制。

而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孩子还会将父母的期待内化,进而变成自我的期待。

就像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他总是感到很抑郁。分析原因,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总爱忽略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

而这种心态的形成,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他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做什么都是高要求。渐渐的,他内化了这些标准,导致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好,什么都做不好。

可见,父母的期望足以决定孩子的未来走向:如果父母的期望是恰当的、积极的,孩子内化了这种期望,就会变得阳光而自信;而如果父母的期望是消极的、过度的,孩子内化吸收后,就会变得苛责自己。

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_对生活没有了期待_生活没有了期待

最好的期望,是“我相信你”

什么样的期望,才是积极的期望呢?

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这句话中便蕴含了“期望”理想的模样——无条件的信任。

相比于“如果你不能达成我的期待,那么就得不到我的爱”,积极的期望是“我相信你是好的,无论你能否做到,我都会给你信任和支持”。

对生活没有了期待_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_生活没有了期待

这样,期待就成了孩子的动力源泉,而不再是压力。

此外,积极的期待和产生压力的期待之间,还有一个最本质的差别,那就是以谁为中心的期待。

所谓的积极的期待,就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充满压力的期待,则是以父母为中心的。

作为家长,我们在对孩子寄予期望时,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们到底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希望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期待孩子变得更符合我们的要求?

要知道,我们可以做优秀的自己,但没必要用孩子证明我们是优秀的父母。

生活没有了期待_期待没生活有你的句子_对生活没有了期待

每个孩子身上,都寄予了父母的无限期望。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的爱,其实是父母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我们能发自真心地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未来能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么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就会成为他自尊、自爱、自信的基石,也成为他未来人生的底气。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