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蕨类比苔藓要高大,是因为生活在陆地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现在( )。
A.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B.磷脂分子是流动的,蛋白质分子是不流动的
C.磷脂分子不流动,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不流动的,流动性由抗原决定簇决定
2.细胞色素C是一种含血红素的蛋白质,溶于水呈红色,不能透过半透膜。在图一所示的U形管中,中部d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细胞色素C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溶液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
A.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B.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C.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D.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3.猫科动物有高度特化的尿标志信息,动物通过感知前兽留下的痕迹,来避免与栖息于此的“对手”遭遇。下列动物行为所依赖的信息类型与上述不同的是( )。
A.候鸟的长途迁徙行为
B.雄性动物的领域标记行为
C.雌性昆虫释放此外激素吸引雄性
D.雄鼠的气味使幼鼠的性成熟提前
4.关于大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物质与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机物的种类不断减少
B.种子所含有的能量不断增加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种子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含量在增加
5.图乙为发生在哺乳动物消化道内的某项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图中的Y最可能表示的是( )。
A.RNA B.淀粉
C.脂肪酶 D.麦芽糖酶
6.拟南芥、果蝇、秀丽杆线虫、马蛔虫等是常用的实验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拟南芥是自花传粉植物,易获得突变株
B.果蝇有三对足、两对翅,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
C.拟南芥、果蝇等因为基因组小,因此经常作为遗传学的常模实验生物
D.秀丽杆线虫和马蛔虫是线形动物,由结构相似的体节构成。
7.关于植物激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可用于水果保鲜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C.赤霉素能解除种子的休眠
D.生长素能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
8.生物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棕猴(Bb)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出现一些白猴,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雌雄异株的植物进行异花授粉,两次套袋,一次是去雄,一次是授粉结束后
C.纯合甜玉米与纯合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由亲代植株结的籽粒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D.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9.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DPH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的
B.ATP的合成是在类囊体薄膜上
C.所有的光合色素都能转化光能
D.如果温度为0℃,则光合作用停止
10.现在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让乳腺生物反应器合成和分泌抗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理论基础是基因重组
B.(缺少该选项)
C.受精卵个体比较大,是基因工程的首选细胞,但使用前要进行性别鉴定
D.乳腺生物反应器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不需要细胞器的参与
11.下列关于生物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米有缺粒,是因为传粉不足
B.有些黄瓜只开花不结果,是因为只有雄花没有没有没有雌花
C.蕨类比苔藓要高大,是因为生活在陆地上
D.白萝卜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是因为光照引起的。
12.有性生殖生物进化的速度要快。原因是( )。
A.繁殖速度快
B.产生的后代数量多
C.后代具有更加稳定的遗传性
D.后代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变异性
13.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群落中生物的数量就是分布多
B.种群数量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年龄组成也能影响这个种群的数量
D.在某片林区发生火灾以后,长出植物是属于初生演替
14.2016年时候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日本的生物学家叫大隅良典。他研究出来的细胞自噬原理就是细胞内的一些膜,会把细胞质给吞噬。吞噬以后,然后经溶酶体处理( )。
A.自噬体和溶酶体的功能是一样的
B.通过这个细胞自噬能够去加快废旧细胞器的处理速度
C.膜吞噬细胞质有特异性
D.细胞自噬的机制发生问题以后,细胞内的能量转化的效率会提高
15.下图为洋葱鳞片叶细胞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得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区域的空间大小是和C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B.M的颜色加深是和这个原生质层的半透性有关
C.C指的是细胞壁,M指的是细胞质,N指的是细胞液
D.用根尖的分生区,也能代替这个来做这个实验
1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合成与释放不正确的( )。
A.能够循环使用的是C
B.如果D酶由于某种原因失效,那么下个神经元依然可以正常兴奋
C.除了乙酰胆碱外,去甲状腺激素和一氧化碳也能做神经递质
D.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的时候,突触小泡里面的乙酰胆碱经过胞吐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7.关于动物细胞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动物所用的技术是核移植技术
B.在细胞传代过程中,细胞可能会发生突变,产生不死性
C.在传代过程中,分散细胞需要用胃蛋白酶进行消化
D.在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杂交,形成的细胞筛选的方法一样
18.南极冰藻是南极中一种复杂的藻类植物,磷虾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以磷虾为食,而磷虾下降了8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磷虾的种群密度的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和其他生物组成了群落
D.南极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都来自南极冰藻所固定的全部的太阳能
19.关于制作酸奶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酸奶需要酵母菌
B.在发酵过程需要通入氧气
C.酸奶的酸味来源于乳酸
D.将牛奶煮沸后立即加入酸奶发酵的菌种
20.不需要无菌操作的是( )。
A.接种
B.稀释涂布
C.倒平板
D.配置培养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植物的根既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6中①②③④依次对应图5中________,图6曲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
(2)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
(3)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脱落酸和________含量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________过程。
27.研究发现某种蛙皮肤颜色由颜色颗粒决定,并做了如下实验:
(1)暗色蛙放在明亮处,亮色蛙放在暗处
现象:暗色蛙皮肤变亮,亮色蛙皮肤变暗
(2)两种蛙蒙上眼睛,随即放在明亮处和暗处
现象:都变暗
(3)切除暗色蛙的垂体,放在明亮或暗处
现象:肤色变亮且一直保持
(4)给亮色蛙注射某种激素,放在亮处
现象:肤色变暗,不久后恢复
提问:(1)蛙的肤色变化受________控制,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人员进行实验时,需要控制________环境因素;实验表明肤色受________调节。
(3)研究发现蛙的皮肤与下层组织之间疏松,且存在多条血管,说明了皮肤的________功能。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改进实验:①市场活性干酵母进行复水活化替换新鲜酵母;②用500ml的厚玻璃瓶和钢管替换锥形瓶和玻璃管,用带活塞的橡皮塞替换原来的橡皮塞;③放置澄清石灰水的500ml锥形瓶替换成50ml锥形瓶;④可以调节供氧速度的自动化仪器泵入氧气替换气球供氧;⑤对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老师采用学生实验替代了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部分,采用了学生闻一闻是否产生酒精气味来进行。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材料中教师进行实验改进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物实验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9.教师提问反射弧的定义,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教师继续提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什么?此时学生回答神经中枢是大脑和脊髓,教师继续追问大脑和脊髓都是它的神经中枢吗?带领学生回忆初中内容……,同时教师让学生画了膝跳反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中图2所示的学生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分析学生存在的错误概念。
(2)结合本材料分析概念转变的一般策略。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某版本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部分内容如下: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9世纪末,达尔文(C.Darwin,1809-1882)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了实验探究其中的原因,实验发现,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去掉胚芽鞘的尖端或用锡箔纸把尖端罩上,则不发生弯曲。如果罩上尖端下面的一段,那么胚芽鞘则会向光源生长,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刺激”,使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得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1)根据上述材料设计并绘制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10分)
(2)设计使用上述示意图的教学过程。(2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A。解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故选A。
2.【答案】B。解析:细胞色素c(红色)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b侧是无色的,并且a侧浓度较b侧高,所以水分子从b侧向a侧运输,导致a侧液面升高,b侧液面下降。故选B。
3.【答案】A。解析:候鸟的长途迁徙行为属于行为信息,雄性动物的领域标记行为、雌性昆虫释放此外激素吸引雄性、雄鼠的气味使幼鼠的性成熟提前均属于化学信息。题干中体现的是化学信息,故选A。
4.【答案】C。解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因呼吸作用消耗而总量不断减少,但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例如丙酮酸是中间产物,使得有机物的种类增加,A错误。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的萌发,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种子所含的能量减少,B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增强,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增加,C正确。种子鲜重增加的原因是种子吸水,D错误。
5.【答案】D。解析:Y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代表酶,A、B错误。X是由两分子物质构成,且这两分子物质是一样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麦芽糖酶催化水解麦芽糖后形成2分子葡萄糖,D正确。
6.【答案】D。解析:拟南芥是自花传粉植物,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小的,易获得突变株,有利于突变体库的建立,A正确。果蝇属于双翅目,有三对足两对翅,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差别明显,为完全变态发育,B正确。拟南芥、果蝇等基因组小,因此经常作为遗传学的常模实验生物,C正确。秀丽杆线虫和马蛔虫是线形动物,由结构相似的体节构成是环节动物的特点,D错误。
7.【答案】A。解析:乙烯促进水果成熟,不能用于水果保鲜。A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B正确。赤霉素能解除种子的休眠,C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D正确。
8.【答案】C。解析:棕猴(Bb)之间相互交配,子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猴是性状分离的表现,基因重组至少两对等位基因,A、D错误。对雌雄异株的植物进行异花传粉,需做套袋处理,但不需要做去雄处理,B错误。纯合的甜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可由亲代植株结的籽粒情况判断其显隐性,如果甜玉米植株上出现非甜玉米,则非甜为显性;如果非甜玉米植株上出现甜玉米,则甜为显性,C正确。高茎与高茎豌豆杂交,其子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出现,是不同的配子随机组合的结果,D错误。
9.【答案】B。解析: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产生NADPH和ATP,A错误,B正确。只有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实现光能的转换,C错误。温度为0℃时,酶的活性会降低,光合作用会减弱,不一定停止,D错误。
10.【答案】D。解析: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基因组中并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利用动物乳腺天然、高效合成并分泌蛋白的能力,进而在动物的乳汁中生产一些具有重要价值产品。其理论基础是基因重组,A正确。受精卵个体比较大,是基因工程的首选细胞,由于只有雌性哺乳动物才能分泌乳汁,因此在使用前要进行性别鉴定,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参与,D错误。
11.【答案】C。解析:玉米的果穗常常有缺粒,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A正确。花的类型分为单性花和两性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是两性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是单性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雄花没有雌蕊,结不出果实,B错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C错误。萝卜的根地上部分绿色,地下部分白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地上部分见光能形成叶绿素,因此是绿色,在光下才能合成,所以萝卜的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不同是由光照引起的,D正确。
12.【答案】D。解析:有性生殖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多种多样,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D正确。
13.【答案】C。A描述不清。种群数量不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在发生火灾后的林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C。
14.【答案】B。解析:自噬体和溶酶体各有分工,相互协作,其功能是不同的,A错误。细胞自噬能够加快废旧细胞器的处理速度,B正确。膜吞噬细胞质及部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并不是只针对某一种细胞器,所以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细胞自噬机制发生问题后,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内能量转化效率会降低,D错误。
15.【答案】B。解析:C指的是细胞壁,不具有选择透过性。N区域即质壁分离间隙的空间大小和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有关,A错误。M的颜色加深和原生质层的半透性有关,B正确。C指细胞壁,M指的是细胞液,N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之间的间隙,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央大液泡,不能用来作为本实验的实验材料,D错误。
16.【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物质C能够循环使用,A正确。如果D酶由于某种原因失效,那么下个神经元依然会持续兴奋,B错误。除了乙酰胆碱外,去甲状腺激素和一氧化碳也能做神经递质,C正确。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的时候,突触小泡里面的乙酰胆碱经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
17.【答案】B。解析:试管婴儿的培育主要采用的是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A错误。在细胞传代过程中,细胞可能会发生突变,具有癌变细胞的特点,可无限的传代,B正确。多数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pH为7.2~7.4,胃蛋白酶在此环境中没有活性,C错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膜融合即可;而植物细胞融合的标志是形成新的细胞壁,所以筛选方式不同,D错误。
18.【答案】C。解析: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物,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错误。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所有物组成生物群落,C正确。南极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除了南极冰藻所固定的全部的太阳能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D错误。
19.【答案】C。制作酸奶需要乳酸菌,A错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乳酸,因此容器要密封,B错误。酸奶的酸味来自乳酸,C正确。将牛奶煮沸后要冷却,再加入酸奶发酵的菌种,否则高温会杀死菌种,D错误。
20.【答案】D。解析:接种、稀释涂布、倒平板均需要无菌操作,配置培养基不需要无菌操作,因为配置完之后要进行灭菌处理,故选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答案】(1)D、A、C、B 两重性
(2)细胞分裂素
(3)乙烯 衰老和脱落
27.【答案】(1)基因 自然选择
(2)光 神经—体液
(3)呼吸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参考答案】
(1)①教师用市场的活性酵母菌替换成原来的新鲜酵母菌,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缩短实验时间,避免实验时间过长,不利于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
②教师用500毫升的厚玻璃瓶和钢管代替了锥形瓶和玻璃管,并用带活塞的橡皮塞代替了原来的橡皮塞,这样做的好处是玻璃瓶和钢管的密封性更好,防止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带活塞的橡皮塞更加方便操作;
③采用250ml的锥形瓶放置澄清的石灰水方便玻璃管伸入液面以下,可以使反应结果更加明显;
④用专门的仪器来代替原来的气球,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的能够通氧,确保氧气的供应,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提高实验成功率,同时价格方面也不会很高。
⑤利用学生闻一闻的方式来代替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官,对实验结果印象更加深刻,并且提升学生灵活进行实验的意识。
(2)中学生物实验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简便性原则,比如实验材料方面,尽可能选用方便易得,方便实验操作得材料。材料中的教师就是很好地替换了相应的材料和仪器使得实验有序合理的开展;
②可行性原则,既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可操作性。材料中教师采用仪器泵通氧,既可行又使得实验更好的开展;
③对照性原则,材料中采用的装置很好的将有氧和无氧两种方式进行对照,便于观察;
④安全性原则,在中学生物实验中,要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材料中教师的所有操作都是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的,试剂的选用,仪器的操作等都遵循了实验的安全性原则。
29.【参考答案】
(1)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根据该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发现,该反射为膝跳反射,缺少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并且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另外,示意图中感受器和效应器标注错误。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位于髌骨下面的韧带,效应器位于伸肌。
(2)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引发认知冲突是促使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和动力。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两种策略来引发认知冲突。
①通过特殊文本产生认知冲突。一种是批驳性文本,也就是直接呈示学生的错误观念,然后予以批驳,接着再呈现正常的科学观念。另一种是非批驳性文本。在这种文本中,首先呈示与错误观念无直接关系的新现象、新事实,以此来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信息相关的原有的错误观念,进而促使学生对原有的错误观念与新信息之间的异同点作出比较,由此引发认知冲突。
②通过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与对话引发认知冲突。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即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种社会建构中,认知冲突是由他人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都会受到自身条件、认知水平的局限,尤其会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深刻,有的则完全错误。这样,学习者之间就会产生不同观点的对立、交锋,从而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
总之,只有通过这种认知冲突,学习者才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观念,实现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参考答案】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春天杏花开放的图片,朗诵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随后提出问题:1.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杏树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呢?2.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呢?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出发,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首先,教师多媒体展示胚芽鞘的尖端和尖端下部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胚芽鞘的结构。
然后,教师展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解释锡箔纸的作用(不透光),简单介绍实验过程。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该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
(实验条件有:单侧光、胚芽鞘、胚芽鞘尖端与锡箔罩、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与锡箔罩;实验现象:①完整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朝向光源弯曲;②去掉尖端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锡箔罩住尖端下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朝向光源生长。)
(2)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个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个部分?
(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下面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尖端。)
(3)你怎么解释这一结果?
(这说明是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影响”传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最后,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出实验推测: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从而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通过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基准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三、巩固提升
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导入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要点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知识点,教师进行补充完善。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1)课后查阅资料,思考:如何去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递到下部的呢?
(2)通过对达尔文实验的学习,你对于生物科学探究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相关阅读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现在( )。A.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B.磷脂分子是流动的...
-
2015河南招教考试心理学重点知识:记忆的概念和种类 推荐: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网...
-
深度丨如何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权威解读——新课标提倡的学业质量观与考试命题改革
学业质量评价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新教学,同时也包括新评价。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很多的教育改革中,往往因为评价改革不够深入,使得教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
复旦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可穿戴微针贴片,运用于早期疾病筛查和预后
导读:作为可穿戴模块,微针可以以微创方式从间质液中提取分析物。然而,一些微针受到其同时对大分子生物标志物进行高效提取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的限制。...
-
福标蜂胶液自2003年生产以来,一直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产品效果立足于蜂胶产业界。 福标始终加强对产品功效的拓展研究...
-
2015河南招教考试心理学重点知识:记忆的概念和种类 推荐: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网...
-
深度丨如何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权威解读——新课标提倡的学业质量观与考试命题改革
学业质量评价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新教学,同时也包括新评价。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很多的教育改革中,往往因为评价改革不够深入,使得教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
复旦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可穿戴微针贴片,运用于早期疾病筛查和预后
导读:作为可穿戴模块,微针可以以微创方式从间质液中提取分析物。然而,一些微针受到其同时对大分子生物标志物进行高效提取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的限制。...
-
福标蜂胶液自2003年生产以来,一直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产品效果立足于蜂胶产业界。 福标始终加强对产品功效的拓展研究...
-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记忆力下降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记忆的基本原理,欢迎参考和学习......
-
《人民日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必拿别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自己的,你过得怎么样,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