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写下名动天下的《赤壁赋》?他和赤壁文化羁绊如何而来?
苏轼仕途失意,被贬黄州后,两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著名佳作。诗篇落成,自此赤壁便与东坡文化产生了羁绊。德国文化人类学家阿斯曼曾提出“文化记忆”这一概念,用来解答各个文明、民族、宗教之间的传承、发展和消亡原因。本文拟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出发,用该理论去探讨赤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解释关于黄州赤壁的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
赤壁遗址
一、东坡故事与赤壁文化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当时的御史何正臣等人上表弹劾苏轼,认为苏轼暗讽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的诗文为政。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乌台诗案,此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随后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年少得志,乌台诗案却将他一朝打入人生低谷。
死里逃生的苏轼在黄州躬耕自给,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曾在与故友的诗信当中这样写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正是这样的穷困生活使得苏轼真正静下心来辩证的去思考人生外在世界与自己的内心。
黄州成为苏轼事业的起始点,也是苏轼自己所认同的人生转折点。也许正是因为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的精神世界才得到了重塑,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包括文学上的造诣都由混沌状态转向清明。他从疑惑惆怅走向豁达开朗,完成了自身人格的确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相关词句都能看到他的这种蜕变。
苏东坡两游赤壁之后,黄州赤壁的名声也逐渐打响,时至今日仍被成为“湖北五赤壁之冠”。以东坡游览赤壁为题材的诗文、绘画以及戏剧作品历代盛行不衰。
就诗文这一点而言,数量庞大到令人叹为观止。谢功肃曾言:“自宋以及,吾黄文教称盛,坡仙赋后题咏必多。”就绘画而言,以赤壁为题材的画作很多,注重画面与意境之美,多数都以东坡夜游、二赋一词为切入点。就戏曲而言,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关于东坡剧一共有六个。
文人们多提倡“诗言志”,运用诗、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严肃的文体结合自己的作品,从而表达出对东坡的仰慕。
后人游玩赤壁怀古东坡已经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事情,置身于东坡曾经吟诵的山水中,感悟他的人格精神与阔达的心境。与此同时,一些关于东坡的各种赤壁建筑屡次建造重修,奠基、揭墓、立碑等仪式的举行,都在赤壁文化中传递着关于苏轼的记忆。
东坡游赤壁的相关故事被记述在正统诗文和艺术画作之中,除此之外,一些“勾栏瓦肆”的舞台、后人重修赤壁的雕塑等作品无一不昭示着人们对于赤壁文化的深厚情结。这些作品同时也加深、强化了赤壁文化重关于苏轼的记忆,一直绵延至今。
赤壁赋
二、赤壁赋中的文字魅力
在阿斯曼的理论叙述中,文化记忆归结于文字类和仪式类两大块。文字类包含书籍和文本,仪式类包含语言和口承文学。就文字类而言,承接赤壁文化记忆的不仅仅是一些诗书文字,还囊括了画作、戏曲、插图等图像音频资料。这些文字与图像一代代的向下延伸传递,当中蕴含的赤壁文化也得以传播,正是因此,赤壁文化才能够如此鲜活灵动、生生不息。
(1)赤壁诗文中的东坡记忆
后人经常用诗文的形式去感慨苏轼的坎坷一生,仰慕其才学,崇敬苏轼其人。清代的周起谓曾赞叹苏轼:“人间风月不可驻,天上来此闲仙人。”
有的人抑武扬文,将东坡的词赋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意义相较,赞美苏诗的文章千古流传,重要性非凡。如清代的刘子壮曾言:“虽无一矩周郎烈,却有三秋苏子词。……山川自为文人重,谁起泉途问是非?”
亦有人通过对苏轼游赤壁的重构,来表达个人的感情;或借苏东坡的诗章,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
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苏东坡的诗词章句不断地被提起,才有了不断超越时空的永恒性。
苏轼
(2)画作中的东坡记忆
众所周知,所有的赤壁图都离不开《赤壁赋》的内容。《后赤壁赋》当中的飞鹤过江画面最受画师们的青睐,由于场景的设置不同,每个画师的作品又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意境之美。
清代钱设的《后赤壁图》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东坡居士孤独地立于山间凸崖,注视着仙鹤远远飞去。这幅画中的场景并不时现实情境,反而更像是诗人的“梦中说梦”,由此来营造出一种意境化、情境化的山水美景。如此一来,以虚无来反衬真实,通过这种幻梦一般的迷离景象来衬托出东坡的胸襟和情感。
当然,也有一些赤壁图脱离了《赤壁赋》本身的内容。如果将其单拎出来看的话,不冠上赤壁画的名号,可能很多人看了都会觉得这与普通的山水画作并无异样。以此类画作为代表的有明代文徵明的赤壁胜游图》、文彭的《赤壁赋书画》、吕焕成的《赤壁图》、高简的《赤壁夜游图》等。
《赤壁夜游图》
(3)戏剧中的东坡记忆
元代的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以一种轻俏的口吻写风流韵事,从而去解释苏轼的生平坎坷。剧中全文引用了《赤壁赋》,并在此基础之上部分地化用了原诗赋当中的赤壁景物。
明代许潮的杂剧《赤壁游》讲述了苏轼邀请黄山谷、佛印共游赤壁,唐人张志和的后身化为渔翁与三人共赏美景,凭吊赤壁之战当中的英雄,抓阄断案,评点古人的成败得失,文人怀古的咏史气息十分浓重。
姜鸿儒的传奇《赤壁记》中的《前游》和《后游》集中笔墨描写了苏东坡的两次赤壁之游,大量的运用苏轼自身独白,巧妙地将赤壁山水与人物的心境相交融。在《前游》中,苏轼触景生情,感慨人生时光的短暂;而在《后游》中,景物皆萧瑟凄凉。苏轼通过一只西飞的白鹤而归家,一觉梦到了个道士,认出他便是那只鹤。等一觉醒来,方知大梦一场,皆为虚无。
这两出戏都较为忠实地演绎出了前后《赤壁赋》的情节,算是在戏剧这个行当中,将山水与人物融合的最为巧妙的一部作品。赤壁的山水成为东坡先生的画板,深深地融入了东坡的思想感情。
作为赤壁文化记忆的媒体的诗文、词句、画作、戏剧,它们相互之间也会彼此产生影响。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共同体现了赤壁文化中东坡记忆的经久不衰,体现了其生命力和活力。
三、赤壁文化记忆与其形式
在赤壁文化记忆的仪式化媒介中,与赤壁相关的活动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行为。这些文化行为不仅包含了游览观赏赤壁,吟诵诗章,更囊括了修葺东坡祠堂、雕刻东坡像等物质景观和其过程中附带的奠基、揭幕、拜谒等一系列相关的仪式。
游览赤壁无疑是赤壁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一个行为。
在赤壁的历史上,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上演着类似苏轼的赤壁之游。二赋一词也随着这种形式而不断回响于赤壁的山水之间。在这种仪式化的游览中,追崇者获得的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所带来的感官愉悦,更是从类似的仕宦生涯出发,获得的一种感同身受的切实体验感、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深度洗礼、一种人格态度的自我纠正、一种对永恒认知的群体性认同。
明代的张元汴在古文《游赤壁记》中记载了自己的赤壁之游。他一生对于赤壁都心向往之,二十多年不得释怀。当他与自己的好友于赤壁饮酒大醉时,好友向他诉说了梦境:苏轼感慨生平所遇的困境,竟然和自己抱头痛哭起来,张元汴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苏东坡并不是这种伤怀之人,东坡将苦难看做净土,自然也会明白大觉之后方知大梦。还能有谁比苏轼更为豁达的人吗?当然,这也是张元汴借着游览赤壁缅怀苏轼来消除自己心中苦闷的一种体悟,其中真假并不得知。
二赋一词也常常在游览中被提及。清代的李赞元在《赤壁无碑文记》记载道:“读子瞻前后二赋而古今之兴废、贤达之旷逸,其唏嘘于清风明月之间者,至人之文也。”熟悉苏轼诗词的人会在共聚之时同饮酒,畅谈诗词歌赋,在群体之间达到一种文化认同。
文人们即使不能亲身去赤壁,在看到赤壁图时也会吟诵二赋一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赤壁之行的渴望。没有亲身去游览的人渴望着;已经游览的人沉浸着;游览之后的人回味着,或许这就是赤壁之行的天然魅力,这就是东坡烙印在文化记忆中的见证所在。
除此之外,在赤壁的重修重建扩建中,很多的奠基仪式以及在景点发生的一些奇闻轶事都在无形当中成为了传播文化记忆的良好媒介。
历史上的赤壁曾四次因战火的缘故而被损毁,后来又不断重建。明代重新修建赤壁时,曾建立了多所纪念东坡的建筑和景点,如羡江亭、问鹤亭、临江亭之类的楼阁,这些楼阁都以苏轼二赋中的词句命名。
历代重修的过程、仪式中,东坡总是会被不断地提起。清代的刘维桢曾在《重修赤壁苏公祠记》中以苏轼为例,劝诫天子以守民为本,“赤壁赖君之力得以复见旧规,不但余心欣慕不置,想坡公有灵,亦当掀髯大笑,喜后起之有人。”
“仪式”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媒介形式,在赤壁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历代不绝的各种仪式、“仪式”化的行为使得东坡的故事和东坡的记忆代代相传,层层积淀,最后成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
结语:
后代对于赤壁文化的崇敬和认同的感情是赤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也是赤壁文化记忆中东坡故事能够不断延续的基础。
苏轼的“文韬武略”“为民谋政”的品格在明清的诗文中不断被称赞。但是更为广阔且深远的是东坡游览赤壁所代表的扩达文人情怀和情感空间。当中包括对人生如梦的感慨,对个人心灵和外界真谛的探寻。
仕人们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理想和信念遭到各种挑战。这些仕人可以逃离仕宦生涯,却遍寻不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在赤壁的山水之间,回想自己的坎坷的仕宦经历、经国的抱负和对生命、永恒的思考,寻求一种仪式般的精神洗礼。
经典化无疑是文化记忆形成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苏轼的赤壁文化之所以达到这么高的成就,占据这么显要的地位,就在于其经典化。
赤壁文化的经典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东坡的人格精神、旷达的胸襟在两游赤壁中典型化的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历代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对东坡之游加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重现,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生机。
赤壁文化中萌生的不朽诗篇、画作、戏曲皆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如今,赤壁的文化记忆已经成了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印记,它不仅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借古喻今的一个载体,更承担了宋朝文人仕宦历史的厚重使命。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集》《苏轼诗集》
2.谢功肃《东坡赤壁艺文志》
3.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4.丁咏淮、吴闻章《东坡赤壁词诗选》
相关阅读
-
苏轼如何写下名动天下的《赤壁赋》?他和赤壁文化羁绊如何而来?
苏轼如何写下名动天下的《赤壁赋》?他和赤壁文化羁绊如何而来?...
-
“立在发射台上的火箭从这个距离上也显不出它的高大,看上去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但一旦点火起飞,立刻变的不像是这个尘世上的东西,充满着辉煌的神性,让整个世界黯然失色...
-
其实女生赚点真的小钱很容易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虽然不是万能的,下面这几个女生赚钱兼职告诉你们了哦。...
-
今天我们讲泥盆纪!内容可能比较多,我先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看完。该文章为视频讲稿,如果想提高视觉体验欢迎收看海民大叔的视频。...
-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
-
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 张静现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我仿佛置身于学海之中。轻触屏幕,我穿梭于各门学科之间,时而沉浸在古典文学的韵味中...
-
“立在发射台上的火箭从这个距离上也显不出它的高大,看上去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但一旦点火起飞,立刻变的不像是这个尘世上的东西,充满着辉煌的神性,让整个世界黯然失色...
-
其实女生赚点真的小钱很容易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虽然不是万能的,下面这几个女生赚钱兼职告诉你们了哦。...
-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
-
文章浏览阅读1.3w次,点赞308次,收藏648次。大家好,我是帅地。在之前校招面试中,mysql 被问到频率是真的高,当初为了能够在 mysql 这块加分,看了不少书籍...
-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大学阶段不该学金融”——这是今天挺好玩的一则新闻。这与其人设有些不搭,毕竟田轩自己本科就是在北京大学读的经济学,现在...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