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学习.doc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学习.doc

时间:2024-08-05 08:57:03 作者:
摘要: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并列学习。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 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并列学习。

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 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并列学习。

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 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 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 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 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根据已知的长方体、 正方体、球等特征,从中概括出立体图形的概念的学习。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 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其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新 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类属于旧知识时,于是产生下位学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 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来界定菱形。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新、旧 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 原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是运用同化理论指导数学教学的最基本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