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考点提示】 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4、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考点提示】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制约。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为了充分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对人口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自然资源和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种物质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5、社会的实践本质
【考点提示】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这是因为:( l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2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生产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去理解和解剖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
6、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社会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整个社会有机体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社会有机体 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使用工具的活动,工具执行着人身体器官的功能,它属于人的身外器官,具有超个体的性质,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亡,能够不断被复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转换,工具因此成为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正是人的这种使用工具的活动使人们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有机体直接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性程度极高的的机体,它具有自我意识,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的形式进行的。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社会有机体要存在下去,必须不间断地进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不间断地进行物质生产。社会还必须进行精神生产,这是社会有机体维系各种关系的控制器。社会有机体要维持自己的存在,还必须进行自身生产,即种的繁衍。正是在这三种生产过程中,社会成为“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一是要求我们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二是要求我们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整体中理解和说明部分。就是要求从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只有从总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部分,只有把个别现象、领域或过程放到社会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系统,包括许多要素。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个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导论: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治理论大纲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或有关基本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
(三)评价目标
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⒈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⒉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⒊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辩明理论是非。
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⒌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⒍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⒈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⒉答题时间
180分钟。
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必答题为90分,考查范围和内容比例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约22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20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约18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约20分
形势与政策 约10分
选做题为10分,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Ⅰ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Ⅱ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⒋题型比例
⑴选择题Ⅰ 约16%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选择题Ⅱ 约34%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3)分析题 约50%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复习提示:⒈抓住六个基本观点:(1)实践观;(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⒉ 划清两个主要界限:(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Ⅰ互联结构
II考试范围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6)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相关阅读
-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
学生物被封号、锯做手机支架、忘关麦嗦粉,直播上课的老师太可爱
当然,通过几天的“主播速成法”,老师学生们已经配合完美,学生们乖乖听课,老师们也熟练运用“听懂的扣1,没听懂的解答一下下面这道数学题。“以及,喜...
-
201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金额达到379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为962个,相比去年同期在投资金额和融资企业数方面都出现明显下降。...
-
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
关注 | 2019年最新全球学术排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双双进入前60
国庆期间,自然指数网站更新了2019年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18.7.1~2019.6.30...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间,中国从起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科技创新。...
-
201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金额达到379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为962个,相比去年同期在投资金额和融资企业数方面都出现明显下降。...
-
关注 | 2019年最新全球学术排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双双进入前60
国庆期间,自然指数网站更新了2019年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18.7.1~2019.6.30...
-
瑞声科技入选2023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意义?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二就是精神生活。因此就有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说法,这两种是人生活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两者中有区别,但又有联......
-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一、坚持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