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科创力量不断增强

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科创力量不断增强

时间:2024-08-14 19:57:13 作者:
摘要: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科创力量不断增强 2020年12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发布《博鳌亚洲论坛创新报告2020》。报告认为

2020年12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发布《博鳌亚洲论坛创新报告2020》。报告认为,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印度、韩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发展,全球整体科技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在全球科技活动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主要分布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投入巨资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

1.1、亚洲创新力评估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亚洲经济增长呈现显著下滑趋势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全球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3.3%大幅调降至−3.0%;在6月进一步将2020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下修了1.9%,降至−4.9%。也就是说,IMF认为疫情对2020年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比两三个月前更为强烈。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亚洲2020年的产出将收缩1.6%,进一步低于4月预测的零增长水平。目前,虽然部分亚洲国家已经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亚洲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要好于IMF在4月的预测值,但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需要在更长时期内实施防疫封锁措施,大多数亚洲国家2020年的增速预测值在6月都被IMF下调了。

据IMF预测,亚太地区大多数经济体将在2020年出现萎缩,且部分国家的萎缩幅度较大,不过中国将达到1.0%的正增长(见表1−1)。在不出现第二波疫情以及实施空前政策刺激的情况下,IMF预计亚洲经济增长在2021年反弹到6.6%。但即便如此,疫情造成的损失很可能会持续。

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科创力量不断增强

数字化和自动化为疫情下的亚洲经济提供广阔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数字经济表现超群,在居家工作、增强商业灵活性以及减少资源占用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数字经济和自动化广泛应用为亚洲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亚洲地区使用了全世界2/3的工业机器人,亚洲线上零售交易份额超过欧美同行150%。

新冠肺炎疫情在重创亚洲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部分行业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步伐,如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线上娱乐、线上教育、线上购物等。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在商贸、银行、保险、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当然,新技术应用也有挑战。比如,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包括数字鸿沟),并为因新技术应用和产业转移而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提供支持。互联网普及度不高的国家与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差距趋于扩大,如不尽快有效地加以解决,全球数字经济不平等现象将加剧,并最终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印度、韩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发展,全球整体科技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在全球科技活动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主要分布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投入巨资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

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报告,按当前购买力平价计算,2000—2015年,全球研发投入已由0.72万亿美元增至1.92万亿美元,增幅达166%,年均增长6.7%,大幅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其中,中国是全球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占全球增量的31%,其次是美国(19%)和欧盟(17%),然后是日本(6%)和韩国(5%)(见图1−1)。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亚美欧地区,总体上呈东升西降之势。

2000—2015年,全球约90%的研发投入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不过北美和欧洲占全球研发投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40%下降到28%,其中,欧洲从27%降至22%;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则从25%上升至40%(见图1−2),预计亚洲的这种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结束。

全球创新集群和创新城市呈现出一种集聚化的特点,西欧、北美和东亚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中,东亚地区发展最为迅速。据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的相关统计,美国仍是世界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热土,无论是创新集群还是科研城市的数量都居全球首位,但其高质量创新集群的数量却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从30个降为26个;中国相比美国有一定差距,但集群数量增长迅速,一年之内从7个增加到18个,深圳—香港集群已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另一个进入前十的集群——北京,其位次上升了2位,北京在科研城市的排名中甚至摘得桂冠,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态势。

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科创力量不断增强

中国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美国仍为科技论文发表和引用的主要来源,但中国突飞猛进,已超过欧洲发达经济体。据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2019年世界科技论文发表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分别为美国、中国、德国、英国和日本。2008—2018年,从各国(地区)论文发表数量上看,世界前5位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其中有4个国家都属于发达经济体,美国以近400万篇的发表数量位列榜首,其数量是中国(第2位)的1.7倍;从被引用次数看,美国的优势更明显,数量是中国(第2位)被引用次数的3.09倍,前5位中仍有4个国家属于发达经济体。

科技政治化对全球创新产业合作构成威胁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发的背景下,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科技政治化现象屡见不鲜,科技民族主义之风抬头。一些国家对科技企业设置障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受到威胁。

曾经,正是因为“创新无国界”的理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成果融合集成,成就了世界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但发展总是与风险并存。面向未来,对每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以更加开放、合作的态度面对科技创新,在合作中不断增进互信与了解,破除“技术脱钩”带来的阴霾是当务之急。

创新是对未来永无止境的探索。革命性技术往往诞生于协同演化、动态开放、生机勃勃的创新系统。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尤其要让发展中国家享受科技成果的权利。因此,全世界需要携手合作,打开更多合作的窗户,拆掉阻碍创新的藩篱,让新技术、新经济更多地为全人类赋能、为人类共同的繁荣发展助力。

扑下身子、力戒浮躁我国科技创新着力“强基石”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基础研究之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中央已多次强调。

7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再次指明我国科技发展“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要求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改革更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

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强调,客观认清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等领域涌现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明显,“从0到1”的突破不多。

此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更加注重原创导向,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实施《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都是意在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但基础研究的规律,决定其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这次会议对此作出部署: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鼓励扑下身子,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勤于和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创新创造,取得更多成果。

要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比重

稳稳落在月面、完成自主采样、从月面起飞、在月轨交会对接……近期,嫦娥五号连续完成一系列“复杂高难度动作”,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

从“嫦娥”探月到“奋斗者”号探海,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涌现,与投入增长密不可分。“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超过欧盟15个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曲线也迅速上扬,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

不过,从占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重在2019年刚刚首次突破6%。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比重大多在15%以上。

多年来,科学界对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比重的呼声不断,并建议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同时,构建多元投入、开放合作的科学基金体系。

对此,此次会议明确要求,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甘坐冷板凳,也有更大自主权

“好奇心”“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自由探索、厚积薄发”等等,都是基础研究内在规律的表现,得到科技工作者和决策者的高度认同。

此次会议专门提出,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

一方面鼓励、褒扬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基础研究特点,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潜心研究。

科学界一直在呼吁,基础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原创性越强,不确定性就越大。要避免把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的基础研究过程,作工程式的碎片化处理。

为此,我国近年来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系列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问题。

此次会议再次作出要求: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省心办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