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淡看生活 > 【共读共写】寒假优秀读后感选登015:读《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有感

【共读共写】寒假优秀读后感选登015:读《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有感

时间:2024-08-16 13:54:16 作者:
摘要:读《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有第四章有感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李雪一、章节概述一、个人感悟与收获班主任,一个最小单位的管理职位。在没有接触教师这一行业之前

读《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有第四章有感

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李雪

一、章节概述

151.png

一、个人感悟与收获

班主任,一个最小单位的管理职位。在没有接触教师这一行业之前,班主任在我的印象中是带着眼镜,脸上爬满风霜,不苟言笑的样子,她威严沉静,一双猎鹰般的双眼总是逡巡着教室里的一切,让人不寒而栗。而当我真正接触了这一行业之后,我才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打破了权威的光环滤镜,深入理解了这一职业的不易。实际上,班主任的工作琐碎又繁杂,不仅要管理学生,还要管理家长,身兼教师、管理员、裁判长、保姆、教练、医生等各种职业技能与一身,像超人一样一天24小时围着学生团团转,每时每刻都像战时准备一样丝毫不敢松懈。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作为一名带班三年不到的新手班主任,我在班主任工作上也遇见过许多困难和挫折,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改善。这一年的假期,有幸拜读了王怀玉老师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一书,王老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都让人敬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同时也获益良多。

尤其是第五章班级制度建设,本章王老师探讨了如何去建立新型班级制度文化。曾经的我没有意识到班级制度的重要性,没有在建立班级文化、增强班级核心凝聚力上投入过多心力,这也直接导致了班级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荣誉意识,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少自律和创新能力,没有激情等等。在意识到班级制度的重要性后,我也参考过其他老师的做法,尝试让学生自主规划,自己制定规则并执行。但就像王老师书中所写的,即使让学生参与到制定班级公约中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时效性不高。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常常走向误区,只看到事情的规约,而忽视了制定制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及价值观的培养。长久以来,学生在传统管理制度下已经形成了服从性思维,而缺乏自发的公民意识,也就是被动的服从而不是自觉地践行。

这一点才是制定规则时的核心问题。让整个班集体的全体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劲儿朝一处使,心向一处去”,有了共同的默契和愿景,才能达到最大的合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这也让我想到了我最尊敬的张桂梅老师,张桂梅老师创办的华坪女高,学生们之所以在艰苦的条件以及匮乏的教育教学资源下,仍然乘风破浪,交出亮眼的成绩,正来源于她们那份根植于内心的对学习的向往,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掷地有声的校训便是鞭策她们努力前行的精神力量,这是自觉的践行而不是被动的服从。最自律的人其实就是拥有最强烈主观愿望的人,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从心理上产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把自己当做班集体的主人翁,让规章制度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用。

王老师认为,底线规约必须建立在公民意识上,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则是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尊重自己,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尊重他人,互帮互助;尊重外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规则,养成规则意识。只有学会尊重,孩子们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他人和谐相处。

而在具体设计班级制度时,王老师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部调节和自我建构,学会自主协调解决矛盾,而不是仅仅限制他们不能做什么。反思我自己在班级管理和制定、执行规章时的行为,似乎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只是通过奖惩这类外部手段来达到让学生“听话”的目的,没有让他们实现道德上的自律,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学生在我在场的情况下可以遵守学校纪律,但一旦我有事离开学校,他们就开始无法无天,四处惹乱子。在我的课堂上他们可以鸦雀无声,但在一些副科如美术、音乐、体育课上,就乱成一锅粥了。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屈服于我的“权威”之下,而不是从内心自然生成的规则意识。

再延伸到我对学生触犯规则时的处理上,似乎也是着重在“惩罚”上,不断重复的说教和三令五申,或许对于这些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内心只知道我不允许这么做,却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学生和同学打架了、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声色俱厉地批评责骂,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生性调皮的学生来说,或许还会有下次,下下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自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个人带动班级,再从班级影响个人。

在制度建设的实施上,王老师认为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单纯的“灌输经验”向“体验感悟”转变。这让我想到了在平常的班队课和主题班会课上,虽然也会围绕“爱国”、“尊师”、“回报父母”等主题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但一味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收效是很微弱的。比起教师的循循善诱,同学们更喜欢在自已的情感体验中去发现和感悟。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制度学习方式,模拟真实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去角色扮演,展开辩论,开展各种活动课和实践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多重感官刺激下完成道德情操的内化。

总之,对《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这本书的学习,给了我许多班级制度建设上的灵感和启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把前人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

二、计划方案

在新一学年的工作中,我的班级制度建设计划如下:

一、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培养其公民意识为基础,制定班级公约制度。

二、设立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成长目标

(1)3~4年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4~5年级: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5~6年级:有集体荣誉感,自我接纳,自我完善。

三、以陶冶情操和提高道德修养为目的,在每周一班会课上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规训。

四、利用道法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和感悟。

具体形式:情景扮演、辩论赛、社区活动等

五、开展一到两次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议事活动。从准备、召开到执行与监督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从旁引导和总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