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不要高估一年能做的事,也不要低估十年所能做的事
本文由马蹄社根据知名经济学者薛兆丰在2019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薛兆丰,经济学者,被称为《奇葩说5》的“新宝藏”,得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法学院合聘研究员,对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见解,并长期关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商业在中国的发展。
知名经济学者 薛兆丰
以下内容为薛兆丰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跟大家做个分享,我想从科技进步到商业转换的过程谈几个个人的观察,供大家批评和讨论。
01
我们常常高估了一年能做的事
而低估了十年所能做的事
由于季节的变化和日历年的存在,我们每年都会聚在一起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但是事物的变化过程跟日历年、气节的变化不一定同步,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种现象,我们做一年展望的时候,往往会高估了一年所能够做的事情,而低估了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所能够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集装箱塑造了世界商业的版图,这是一种重要的发明,200年前,英国人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要等150多年才有人开始实施这种运输的方式,到那时候还要再等几十年的时间,人们还要跟铁路、公路、工会等各种机构、行业做斗争,渐渐集装箱才站稳脚跟。
比如互联网,在1950年代有了互联网的构想,但是到1960年代,美国国防部才开始建立最早的互联网,再过十年通信协议推出,再过十年,到了1980年代,美国的大学建立骨干网,1990年代互联网才向公众开放,到今天,又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才遍地开花,才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
教育可能是最顽固抵抗技术革命的行业,过去有通信,函授大学没有改变传统大学的教育方式,电视大学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互联网上的慕课大学也没有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有人说人工智能很快就会取代人的智能,我觉得这种看太乐观了或者是太悲观了。其实我们人自己连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大脑运作的机制90%以上我们还是不知道的,我们怎么帮助机器战胜我们自己?比如说机器学习,我们以为机器会自己学习,但是背后其实有大量的人工干预。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今天在场的,此时此刻,每个人知道现在会发生什么事情,多少年后回想起来大概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假设现场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机器人记录下我们在场的每个原子的每一个状态,每一个运动轨迹,他也对今天发生的事情仍然一无所知,他的意义是什么?根本不知道。
所以,从技术到应用往往要经过十数年或者是更长时间。
02
从技术到商业
不以点展开,不以线展开
而是以面展开的
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往往存在很多的偏差,有很多的缺漏,我们其实不太知道技术会在哪个领域得到透彻的应用。电影《流浪地球》讲的是50年后的地球,但是主人公还用一个圆形的方向盘,说好的自动驾驶去哪儿了?电影里面还有一个镜头,人在地下城里面玩麻将。现在重新写小说会有人戴上VR玩吃鸡的游戏。技术会朝哪个方向比较,我们并不知道。
03
不只是看技术上的可能性
还要看人的需求和人性
空客A380今年宣布停产,从运行到今年只有12年,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商业项目,这个商业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当初的一个判断,取决于人到底是愿意省汽油还是时间?如果省汽油,他们会跑到大的集散地乘坐A380去另一个大的集散地,再到他们的目的地。如果认为时间宝贵,他们会选择点对点的飞行,哪怕点对点的飞行平均成本会更高。
今天我们很多人喜欢说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但这只是嘴上说的,实际上每个人的真实需求往往是更舒适、更方便、更多、更好、更奢华,甚至更炫酷,所以,我们在了解技术的时候也要了解人性。
04
技术到商业的转化
不仅要看长板,还要看短板
发展是根据短板来决定的
技术要推广不仅要过技术关,还要过政策、利益、道德、人类风俗习惯关,比如说网约车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模型,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因为触及到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利益,所以博弈还在继续。
隐私也是今天的技术挑战的一个重要领域,没有人愿意自己被识别、被跟踪技术统计分析,如果我们绝对保护一个人的隐私,那么互联网的价值就不能够充分的攫取。比如说Kindle上的Highlight数据,有了这个Highlight数据,我们很短时间就能看到这本书的重点,但是Highlight数据是多多少少以牺牲用户的隐私为代价。我想说的是,在保护隐私和利用数据的价值之间,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05
未来真正的发展
取决于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因素
未来学者Arthur C. Clarke曾经说过,任何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如果他说一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这件事情大概率是可能的,他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一位资深的科学家说这件事情不可能,大概率是错的,因为他说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可能,所以真正带来革命的技术实际上都是魔术。
今天很多人相信我们能够通过好的技术预测未来,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预测未来。能不能预测未来,取决于你能不能推翻下面这个三段论。如果你没有办法推翻下面这个三段论,那未来就是不可以预测的。
一,人们拥有知识,而知识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未来;
二,知识本身是在不断变化、增长的;
三,所以未来是不可能被预测。
06
结语
简单说,这是我自己的几点观察,这是今天我们所处的处境:从技术到商业的转化是慢的,要有耐心;要有全面的观点,技术是遍地开花的,可能在我们意想不到的环节里面有很好的应用;我们不只是看技术,还要看人性、政策、道德伦理的约束;最后一步一步发展下去,技术到商业的变化、转化又是非常快的,快到我们根本认不得,让我们觉得面目全非,翻天覆地。
我期待和大家一块拥抱未来的魔术,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
薛兆丰:不要高估一年能做的事,也不要低估十年所能做的事,...
-
作者(上观前效舆情)|原文来源:上观前效舆情(wes32w)1、2021杭州茶文化博览会暨西湖龙井开茶节开幕西湖龙井茶节..._新浪网...
-
一周热点回顾(0822-0828)|杜金娜被害案;教材插图事件通报;多地发现鳄雀鳝
看点:融媒汇小编带你回顾过去一周热点事件,并通过文章质量、热度、互动数、账号质量等维度精挑细选值得关注的搜狐号发布的热点相关资讯,帮助大家短时间从各角度全面了解、回顾这些事件...
-
技术要推广不仅要过技术关,还要过政策、利益、道德、人类风俗习惯关,比如说网约车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模型,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因为触及到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
在很多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中年妇女和小孩。...
-
技术要推广不仅要过技术关,还要过政策、利益、道德、人类风俗习惯关,比如说网约车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模型,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因为触及到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作者:**弟子转帖:呼呼转帖按语:以往总是在文艺作品上和网络宣传上说明朝多么黑暗野蛮,明朝的老百姓了都在水深火热中生活,是大清推翻了腐朽没落的.....
-
朱元璋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理由如下: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农民的负担减轻;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
-
《知识经济》以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为主,致力于反映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诸多方面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知识经济》杂志是由重庆市科协主管,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
-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与氢气生物学相关的研究(二)——高压下微生物的氢氧化:氢化酶和物种间氢转移的作用
项目名称:Microbial hydrogen oxidation at highpressure: Role of hydrogenases and interspecie......
-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