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是割韭菜吗?
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你应该听过这句话,人的一生不卖货,就卖课(服务),除非你有技术在身开发产品,另外一条路则是公务员,不做展开。
现在AI时代,产品少了,好多从大公司、突然失业的人,面临职业第二曲线焦虑,说做点什么?
直接创立品牌卖货吗?不现实。每个人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房贷,万一冒个大风险,投几十万啥都没捞着怎么办?
这时,知识付费显得重要了,能给那些专业的人,提供过度,再就业机会。
假设把自己多年在市场营销、运营增长等垂直领域打螺丝的经验,全部梳理下,完全可以帮助后起之秀减少一些压力。
另一方面,知识付费也是顾问服务的一种。很多公司要外脑,特别在他们不懂的领域,即便懂,找人咨询、问问看也很常见。
就像: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抱怨,国内某些营销公司搞的项目,我们自家市场部完全也能做到,为啥还要外面找人呢?关键在于“话语权”。
你想想看,老板花3万招聘的设计师,设计东西可以改来改去;外脑不同,300万的不讲价,还不修改,分量都不 一样。
因此,公司找到专家得到需要的答案,懂行的人,通过分享知识赚点外快,是双赢作用,我们自然不能排斥知识付费。
03 可是,AI时代人聪明了,还要花钱买知识吗?当然。
知识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偏向传道解惑,或人文社科类,需要「主理人」自带光环,有一套特别的心法去吸引一批愿意随心而从的人。
另一种则是理工科思维,是明确的、经过验证的、毋庸置疑的、那么,买这些知识就相对比较明确。
通常知识付费,大家掏钱的理由有两个:
其一,为知识本身,这种情况下谁教不那么重要。比如,说学英语、材料工程、市场营销,偏底层原理被纳入书籍教材的东西,只要有个专业证书,人人会讲,其二,买讲知识的人的认知、文化、经验,这种偏知识IP付费逻辑。
为什么大家知道老师的体系不全,还会买呢?
因为这个时代,知识往往带有老师个人独特色彩,用户愿意付费认同那个人后,再去买他的知识体系。这样做节省了找信息的时间,还能给心灵带来一种直接的快乐。
很多知识付费,是介于咨询和知识之间。说白了,听了后有启发,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产品却有一定帮助,那么,自然付费原因对粉丝属性偏多,普世教育偏少。
在我看来,导师型IP做知识,主要有三种:
比较三种情况,你会发现有好多类似的IP,赚的盆满钵满,外界不感兴趣的人,根本看不懂。不过,对于只要有热点就蹭一下,然后,有流量赶紧弄个课出来老师,我们怎么能判断真实水平呢?
我有一句话经常用在写作选题上,知识付费领域同样受用,即:选题不能代表一个人专业,专业是看一个人的细节。
一个老师课到底专不专业,光看课程大纲看不出什么,如果过程中,能深入到每一个小细节,把原理讲清楚,确保不仅能听懂,还能跟着做到,那确实有一定专业水平。
举个例子:
市面讲AI课程并不少,有的老师充其量告诉你「怎么提问、思维方式、AI能做什么」,当你问它一些技术问题,类似大模型都有哪些类型、注意力机制,他们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理论老师、实操专家,前者关注通识教育,后者关注技能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分的出来,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愿意去区分。
二者并没有对错之分,大家研究东西不同。
就像,我妹搞材料工程学,天天在学校做实验,却很少做学术汇总,他们分工很清晰,有人负责用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来做理论研究。
因此,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么,对付费这件事,看的会更加清晰。
04
通识知识搜索能得到,我更喜欢技能教育,对于我这种即买,又卖知识付费的人,买课有三个原则:
1. 我不理解的领域
比如,我想学人工智能,但又不想啃专业书,我会找一个能把复杂知识讲明白的老师,或买一个很便宜的通识课扫一圈。
2. 我要深入的领域
类似于市场营销,我虽然做了七年,但各平台每家都在更新算法,用更科学的方式讲营销,所以,更垂直、关于数据归因的一套东西,我会找专业老师。
3. 我想掌握的技能
技能和上述二者不同,更注重实操。例如写作、商业分析;想一想,怎么把语法词汇搭配得恰到好处,怎么清晰表达观点,怎么改掉小毛病,光凭摸索很难搞定。
所以,明白这些,你也能看懂未来知识付费的趋势。
以前知识付费盈利靠线上卖一些视频课程,核心把知识变成商品卖钱,现在,情况变了,越来越多课程开始注重品牌(IP)和提供深入服务体验。
这意味着:
买课的人不仅要学点知识,还要得到点不一样的体验,所以,那些能钻得特别深的领域,能提供更牛服务的人的课,价格也就高。
根本原因是,这种深度服务,学习效果会更好。
话说回来,如果你刚被裁,急着找个副业,或者你有不少工作经验,还没机会帮到更多人,这个建议可能正合你意:
制作知识内容时,有个简单法则:按照黄金圈法则(The Golden Circle)把一个问题说明白,然后,加上自己实际操作经验,这样别人听完一节课知道里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落地,属于闭环。
为什么这么做?
我不排斥观点很稀缺。但知识产品的核心卖的不是观点,是如何行动,仅有的观点不能直接帮助别人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国内,哪个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大家手头上的课程已经够多了,所以,注重课程质量反而会赢得一些口碑,实在不行把质量做好,把价格提上去,也是不错选择。
再来说说清华一哥李先生,卖课算割韭菜吗?
从生意角度,买卖是双方自愿交易行为,买课的人肯定觉得需要,其实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所以,顶多在营销宣传时吹过头而已。
总结而言:
内卷背后是进化。
希望大家不被盲目收割,希望你能清楚每一次付费,到底在买什么?也希望提供内容的老师,能认真对待每个学员。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相关阅读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实际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情趣,更深入的领悟学习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
生物制剂的使用率,目前已经非常成熟,所谓的生物制剂其实就是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生物学效价。那么生物制剂到底多少钱一支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数字...
-
不良资产:个贷不良预查废法院推出了一个很酷的点子,叫做“预查废”,目的是让小额贷款和信用卡债务能快速被核销掉。...
-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翻译学学术研讨会(2号通知)
敬请关注并星标,欢迎点赞、在看、转发!为学日益,渡人渡己。欢迎投稿!...
-
之乎者也,让人头皮发麻。一段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合在一起就感觉“认错了人”,格外陌生。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或经历:看不懂文言文,觉得文言文真的好难...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实际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情趣,更深入的领悟学习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
生物制剂的使用率,目前已经非常成熟,所谓的生物制剂其实就是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生物学效价。那么生物制剂到底多少钱一支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数字...
-
不良资产:个贷不良预查废法院推出了一个很酷的点子,叫做“预查废”,目的是让小额贷款和信用卡债务能快速被核销掉。...
-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翻译学学术研讨会(2号通知)
敬请关注并星标,欢迎点赞、在看、转发!为学日益,渡人渡己。欢迎投稿!...
-
之乎者也,让人头皮发麻。一段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合在一起就感觉“认错了人”,格外陌生。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或经历:看不懂文言文,觉得文言文真的好难...
-
点击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