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知识付费是割韭菜吗?

知识付费是割韭菜吗?

时间:2024-08-27 06:57:00 作者:
摘要:本文将分析知识付费的利与弊,从知识获取成本到内容质量,知识付费是割韭菜吗,一起来看看文章是怎么分析的吧。

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你应该听过这句话,人的一生不卖货,就卖课(服务),除非你有技术在身开发产品,另外一条路则是公务员,不做展开。

现在AI时代,产品少了,好多从大公司、突然失业的人,面临职业第二曲线焦虑,说做点什么?

直接创立品牌卖货吗?不现实。每个人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房贷,万一冒个大风险,投几十万啥都没捞着怎么办?

这时,知识付费显得重要了,能给那些专业的人,提供过度,再就业机会。

假设把自己多年在市场营销、运营增长等垂直领域打螺丝的经验,全部梳理下,完全可以帮助后起之秀减少一些压力。

另一方面,知识付费也是顾问服务的一种。很多公司要外脑,特别在他们不懂的领域,即便懂,找人咨询、问问看也很常见。

就像: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抱怨,国内某些营销公司搞的项目,我们自家市场部完全也能做到,为啥还要外面找人呢?关键在于“话语权”。

你想想看,老板花3万招聘的设计师,设计东西可以改来改去;外脑不同,300万的不讲价,还不修改,分量都不 一样。

因此,公司找到专家得到需要的答案,懂行的人,通过分享知识赚点外快,是双赢作用,我们自然不能排斥知识付费。

03 可是,AI时代人聪明了,还要花钱买知识吗?当然。

知识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偏向传道解惑,或人文社科类,需要「主理人」自带光环,有一套特别的心法去吸引一批愿意随心而从的人。

另一种则是理工科思维,是明确的、经过验证的、毋庸置疑的、那么,买这些知识就相对比较明确。

通常知识付费,大家掏钱的理由有两个:

其一,为知识本身,这种情况下谁教不那么重要。比如,说学英语、材料工程、市场营销,偏底层原理被纳入书籍教材的东西,只要有个专业证书,人人会讲,其二,买讲知识的人的认知、文化、经验,这种偏知识IP付费逻辑。

为什么大家知道老师的体系不全,还会买呢?

因为这个时代,知识往往带有老师个人独特色彩,用户愿意付费认同那个人后,再去买他的知识体系。这样做节省了找信息的时间,还能给心灵带来一种直接的快乐。

很多知识付费,是介于咨询和知识之间。说白了,听了后有启发,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产品却有一定帮助,那么,自然付费原因对粉丝属性偏多,普世教育偏少。

在我看来,导师型IP做知识,主要有三种:

比较三种情况,你会发现有好多类似的IP,赚的盆满钵满,外界不感兴趣的人,根本看不懂。不过,对于只要有热点就蹭一下,然后,有流量赶紧弄个课出来老师,我们怎么能判断真实水平呢?

我有一句话经常用在写作选题上,知识付费领域同样受用,即:选题不能代表一个人专业,专业是看一个人的细节

一个老师课到底专不专业,光看课程大纲看不出什么,如果过程中,能深入到每一个小细节,把原理讲清楚,确保不仅能听懂,还能跟着做到,那确实有一定专业水平。

举个例子:

市面讲AI课程并不少,有的老师充其量告诉你「怎么提问、思维方式、AI能做什么」,当你问它一些技术问题,类似大模型都有哪些类型、注意力机制,他们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理论老师、实操专家,前者关注通识教育,后者关注技能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分的出来,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愿意去区分。

二者并没有对错之分,大家研究东西不同。

就像,我妹搞材料工程学,天天在学校做实验,却很少做学术汇总,他们分工很清晰,有人负责用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来做理论研究。

因此,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么,对付费这件事,看的会更加清晰。

04‍

通识知识搜索能得到,我更喜欢技能教育,对于我这种即买,又卖知识付费的人,买课有三个原则:

1. 我不理解的领域

比如,我想学人工智能,但又不想啃专业书,我会找一个能把复杂知识讲明白的老师,或买一个很便宜的通识课扫一圈。

2. 我要深入的领域

类似于市场营销,我虽然做了七年,但各平台每家都在更新算法,用更科学的方式讲营销,所以,更垂直、关于数据归因的一套东西,我会找专业老师。

3. 我想掌握的技能

技能和上述二者不同,更注重实操。例如写作、商业分析;想一想,怎么把语法词汇搭配得恰到好处,怎么清晰表达观点,怎么改掉小毛病,光凭摸索很难搞定。

所以,明白这些,你也能看懂未来知识付费的趋势。

以前知识付费盈利靠线上卖一些视频课程,核心把知识变成商品卖钱,现在,情况变了,越来越多课程开始注重品牌(IP)和提供深入服务体验。

这意味着:

买课的人不仅要学点知识,还要得到点不一样的体验,所以,那些能钻得特别深的领域,能提供更牛服务的人的课,价格也就高。

根本原因是,这种深度服务,学习效果会更好。

话说回来,如果你刚被裁,急着找个副业,或者你有不少工作经验,还没机会帮到更多人,这个建议可能正合你意:

制作知识内容时,有个简单法则:按照黄金圈法则(The Golden Circle)把一个问题说明白,然后,加上自己实际操作经验,这样别人听完一节课知道里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落地,属于闭环。

为什么这么做?

我不排斥观点很稀缺。但知识产品的核心卖的不是观点,是如何行动,仅有的观点不能直接帮助别人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国内,哪个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大家手头上的课程已经够多了,所以,注重课程质量反而会赢得一些口碑,实在不行把质量做好,把价格提上去,也是不错选择。

再来说说清华一哥李先生,卖课算割韭菜吗?

从生意角度,买卖是双方自愿交易行为,买课的人肯定觉得需要,其实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所以,顶多在营销宣传时吹过头而已。

总结而言:

内卷背后是进化。

希望大家不被盲目收割,希望你能清楚每一次付费,到底在买什么?也希望提供内容的老师,能认真对待每个学员。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