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初一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初一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时间:2023-10-25 20:58:58 作者:
摘要:初一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要更为抽象,尤其是初一,它是一个衔接点,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怎样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很好地掌握知识,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关键。要做到这一点,笔者结合自己一些经验认为:必须做到几个“慢”。

一、讲课开始,要慢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把课讲好,还要组织学生学好。上课伊始,环顾全班,示意学生坐正。目光向老师和黑板聚集,作好听课准备。这样,虽然讲课慢了几秒钟,但营造了全班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们集中的注意、与老师合拍的思维,其收益绝非抢先几秒钟讲课可得。相反,如果上课铃声刚停,老师就急乎乎讲新课,置学生的松散状况于不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上课开始的几秒钟的安排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二、新知引入,要慢些

一般地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新知的引人要慢些。引入新知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语言节奏,要慢些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通俗,使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教师讲课时语言要慢些。发问要慢,叙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讲授难点要注意停顿。同时,还要讲究语调、节奏和情感。应根据不同需要赋予数学语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四、课堂提问,要慢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刚提问就让学生举手发言,或同时连续提好几个问题,以致学生无言对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症结是提问后,学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的提问慢些。提问后,有意识地腾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就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减结果是正数,对吗?”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立刻举手,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但学生都在积极思索,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才让他们回答。结果学生都能说出正确答案。试想,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而让学生匆匆发言,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

五、概括结论,要慢些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操作、思索,有利于他们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归纳。概括出带规律性的数学结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